香港的污泥處理廠文藝得像咖啡廳 |
大河報記者受邀探訪香港,從科技、藝術、生態、金融方面看到一個最新的香港 |
|
||
|
||
|
||
|
||
|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郭兵文圖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特舉辦“內地媒體香港專題采訪”活動,9月15日至9月21日,大河報記者受邀參加了為期一周的探訪,在香港科技園、數碼港里看青年人才活力創業,在香港戲曲中心觀賞藝術大家們縱情演繹,在污泥處理廠領略最先進的廢物管理技術……記者深切體會到在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大戰略規劃之下,一個更加活力、更加多元的香港正在成長,亞洲國際都會將迎來新崛起。
記者將從科技、藝術、生態、金融四個方面,記錄觀察到的最新香港。
100多平方米的共享辦公室里,有20多家企業流動辦公
9月16日,記者走進香港數碼港,這里是“貨運版滴滴”GoGoVan的誕生地。
董事局主席林家禮博士介紹,除了GoGoVan,專注于境外目的地旅游資源整合的在線旅行平臺KLOOK、香港電子錢包TNG等著名企業也在這里初創。
數碼港是香港最具規模的數碼創新社群,如今,數碼港已發展成充滿活力的數碼創科生態圈,云集了超過1400家數碼科技公司,林家禮博士介紹,未來將有更多獨角獸企業從這里跑出。
在數碼港的概念商店里,記者看到,青年創客的大膽發明成果被鼓勵展示,例如一個名叫RecyclingMa-chine的智能回收站,可以掃描垃圾條碼,自動識別回收。
走進一間100多平方米的共享辦公室,已是下午6點20分,仍有幾位男女青年埋頭工作,看到記者探訪,他們露出大方的笑容。香港科技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20多家小企業在這里流動辦公,在當前不穩定因素下,這些堅持夢想,勇敢創業的香港年輕人,正是香港未來的信心所在。
為了減少企業科研成本,加快成果轉化,香港特區政府進行了很多大膽有益的嘗試。在生產力局,工作人員告訴大河報記者,初創企業和學生只需花費約200港元就可以使用這里的3D打印機、3D掃描儀、激光切割機等設備。展廳里展示著生產力局主導的科研成果,都對我們的實際生活大有裨益。例如,一款裝了芯片的老人鞋,可以實時追蹤老人位置,解決老年人容易走丟問題。
河南豫劇有可能在香港戲曲中心上演
“穆桂英真是個英勇無雙,細看她,桃花馬上英姿颯爽。”經典的《穆桂英招親》片段用粵語演繹,配上揚琴、喉管等樂器悠揚唱出,引得不同膚色的觀眾搖頭晃腦跟著喝,這是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茶館劇場周三至周日晚上的場景。
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主管鐘珍珍告訴大河報記者,戲曲中心目前已經引進昆曲、上海評彈等26種劇種,希望把不同地方曲目搬進戲曲中心,豫劇也在考慮范圍內,將來到香港游玩的河南老鄉,有可能在香港戲曲中心聽到豫劇。
香港西九文化區是全球最大型的文化項目之一,根據規劃,西九文化區內包括戲曲中心、大劇院、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院、自由空間、音樂中心、藝術公園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由香港賽馬會贊助35億港元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院,預計于2022年開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成后,將展出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大大豐富香港文化生活,讓香港公眾領略宮廷文物藏品的魅力。
污泥處理廠文藝起來,比咖啡廳還招人愛
污泥處理廠+熱氣蒸騰的水療池+香氣四溢的咖啡廳,等于香港最大的環境教育中心。在T·PARK[源·區],大河報記者來了一次顛覆想象的環保之旅。
T·PARK[源·區]位于香港屯門,是一座具有前瞻性的廢物處理設施。香港現在每天制造約1200公噸的污泥。污泥是污水處理過程后剩下的半固體殘余物(主要成分是有機廢物),必須采取高效的處理方法,才能保證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香港環境保護署代表告訴大河報記者,T·PARK[源·區]采用先進的“流化床”焚化技術,通過850℃高溫和高科技熱能處理過程,確保高效可靠的污泥焚化。通過回收熱能轉化為電力,可供給整個廠房各個設施運作。市民可乘坐免費的穿梭巴士到達這里,除周二外,每天可接待五百位市民參觀,導賞團、水療池、咖啡廳等設施和服務,廣受市民歡迎。
鄭州大學兩年招收13名香港學生
參觀香港投資推廣署、貿易發展局、金融管理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大家嘴里的高頻詞匯都是“粵港澳大灣區”。今年2月份,國家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香港投資推廣署助理署長蔣學禮介紹,香港迎來了黃金發展機遇。
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促進人才交流,粵港澳大灣區已達成共識。為讓香港學生感受大灣區市場的龐大增長潛力,共享祖國蓬勃發展機遇,國家教育部、香港特區政府從去年起,舉辦內地高等教育展,為有意赴內地升學的學生介紹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鄭州大學就是首批內地高等教育展出高校之一。香港特區政府駐河南聯絡處副主任周立根告訴大河報記者,2018年,鄭州大學共招收8位香港學生,2019年招收5位香港學生。
記者手記
在香港的一周 4個鏡頭讓我難忘
香港現在什么樣?亂不亂?聽說我去香港采訪,很多同事和親朋好友都在問。
因為內地和香港血脈相連,才會如此隔空眷念。在香港的一周內,這4個鏡頭讓我難忘。
在香港特區政府總部門外,數家港媒的新聞采訪車蹲守門口,看到內地媒體團經過,他們首先報以微笑,又連續揮手致意,仿佛是遇到了自家同事。
在香港科技園,滿臉倦意的創客青年過了下午6點仍沒有下班,看到有“不速之客”到訪,他們沒有排斥,而是回敬我們大大的微笑,任由我們拍下這樣動人的畫面。
在國際金融中心,我洗手時隨便把包包放到臺子上,旁邊一位女士提醒我臺面上有水,聽我是內地口音,又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話復述一遍,更讓我沒想到的是,她抽了兩張紙,小心地幫我擦去了包上的水漬。
在人口密集的銅鑼灣,街頭樂隊演唱吸引大批觀眾聚集,為了防止意外和噪音過大,五六名警察靜守在旁邊,沒有任何驅趕。難得的是,主唱小姐姐的歌聲變得更加低柔,也不時召集圍觀聽眾站得密集一點,免得堵太多路。警察說,民眾有街頭唱歌的自由。
友善、敬業、包容、同理心,這些優秀的特質存在于大部分港人身上,這才是香港最主流、最核心的價值。
背靠祖國,善用“兩制”,同根相連,情相通應,我們相信,香港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