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檢出活病毒?糞口傳播是新途徑?生態環境部要求污水處理廠須加強消毒滅菌
- 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肝病研究所研究發現,在某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的糞便中,檢測出2019-nCoV核酸(新型冠狀病毒)陽性,該院副院長劉映霞介紹,很有可能提示糞便中有活病毒存在。
同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與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也觀察到,部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首發癥狀僅為腹瀉,其大便和肛拭子中也發現病毒核酸。
研究團隊據此提出,在前期國家權威指南提出的飛沫傳播、接觸傳播的基礎上,新冠病毒還存在一定的糞-口傳播。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院士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有可能通過糞口傳播,這個問題應該非常重視,糞便帶病毒的人有多少,要一步一步來調查,糞便是否傳染病毒值得高度警惕。
糞口傳播是指糞便中存在病原體,排出體外后造成環境、水源或者食物污染,人們接觸到這些污染物后被感染,是很多傳染病的傳播方式之一。比較常見的通過糞口傳播的疾病有甲肝、戊肝、傷寒、霍亂、手足口病,還包括一些寄生蟲疾病,比如絳蟲病、蟯蟲病、蛔蟲病。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生態環境部第一時間作出應對部署,印發了《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污水和城鎮污水監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級生態環境部門進一步加強醫療污水和城鎮污水監管工作,防止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污水傳播擴散。
特別是對于已經發生疫情的地區,嚴禁未經消毒處理或處理未達標的醫療污水排放,不僅醫療機構的污水和廢棄物要進行分類收集和處理,隔離區外排糞便和污水也要進行必要的殺菌消毒。城鎮污水處理廠須切實加強消毒工作,結合實際,采取投加消毒劑或臭氧、紫外線消毒等措施,確保出水糞大腸菌群數指標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
按照《通知》,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農村醫療污水處置的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嚴格污水灌溉的環境管理,禁止向農田灌溉渠道排放醫療污水。而根據此前印發的《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應急監測方案》,已在飲用水水源地常規監測的基礎上,增加余氯和生物毒性等疫情防控特征指標的監測。
隨著疫情的發展,對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科學認識和防控措施都在不斷更新,在生態環境部門積極防控糞便污水可能造成的環境、水源污染同時,注意個人衛生成為預防糞口傳播的重要一環。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科主任醫師、中華預防醫學會感控分會副主委肖永紅表示,和呼吸道傳播相比,糞口傳播的能力可能弱一些,預防方式更為簡單。簡單來說,勤洗手!進食、喝水之前把手洗干凈,就能達到較好的預防傳播效果。
輕癥患者居家隔離時,應格外重視手衛生,同時盡可能避免與家庭成員共用衛生間。肖永紅提示,病人的排泄物在馬桶沖刷過程中形成細小的微粒,產生水霧后可能成為呼吸道感染的途徑,所以沖刷馬桶時最好蓋上蓋子,這樣能減少水霧的產生。
如無單獨衛生間,也要對馬桶、廁所進行一些消毒措施,每次使用后可通過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可有效滅活新冠病毒的消毒劑,做好居家隔離消毒。
糞口傳播是SARS(非典)時期已證明的冠狀病毒傳播途徑之一,香港淘大花園事件作為典型的糞口傳播案例,提示對于下水道密閉性不是特別嚴格的小區,需要注意防控。比如,發現下水道有反水、漏水的情況,應當加強馬桶或便器的密封性。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在患者糞便中發現新冠病毒,提示我們要關注這一傳播途徑,但‘主要矛盾’仍是飛沫和接觸傳播。”如果傳播途徑增多,無疑將增大防控難度,尤其是農村,個別地區還在使用旱廁。由于病毒能夠存活的時間不是很長,所以,消毒液、漂白粉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消毒效果。“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勤洗手,尤其是餐前便后洗手非常重要。”
原標題:糞便檢出活病毒?糞口傳播是新途徑?生態環境部要求污水處理廠須加強消毒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