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將全面建設海綿城市,重點落在這些方面
2020/03/19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王一川
- 本文導讀:日前,溫州出臺《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將統籌推進城市水系統、園林綠地系統、城市道路系統、建筑小區系統等四大系統建設,最大程度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和自然凈化,切實提升城市防洪防澇消污減災等綜合能力。 3
日前,溫州出臺《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將統籌推進城市水系統、園林綠地系統、城市道路系統、建筑小區系統等四大系統建設,最大程度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和自然凈化,切實提升城市防洪防澇消污減災等綜合能力。
什么是“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市區建成區25%以上面積
今年將實現徑流總量控制率75%
根據實施意見,我市將通過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控環節,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使城市河湖水系和山水林地田等生態空間得到有效保護。
到2020年,市區建成區25%以上的面積、縣級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徑流總量控制率75%;甌江口產業集聚區、溫州生態園等條件成熟區域,要各形成一處3平方公里以上在全省有影響的示范區域,各縣(市、區)要建成一定數量的各種類別示范項目。
到2030年,市區和縣級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其他縣城建成區50%以上的面積達到徑流總量控制率75%。
溫州城市景觀 趙用/攝
重塑自然的彎曲河岸線
全面加強城市水環境整治
根據實施意見,溫州建設海綿城市的重點,將落在加強城市水環境整治、優化城市公園和綠地建設、改善城市道路和廣場排水、促進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和利用。
加強城市水環境整治,將重點利用城市自然水體,設計濕塘、雨水濕地等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有效凈化初期雨水,并與城市雨水管渠系統、雨水地面徑流排放系統及下游水系相銜接。
同時,將強化水系溝通,保護現有濕地,嚴禁隨意填埋河道水系,有條件的地區要恢復已填埋的河道增加水面率,加快貫通骨干河道,打通城市“斷頭河”,健全城市河網水系,提高水體自凈能力;避免在河道整治中簡單地截彎取直、硬化河道,應重塑自然的彎曲河岸線,恢復自然深潭淺灘和河漫灘對雨洪的儲蓄和緩解能力,實施生態修復,營造多樣性生物生存環境。
充分考慮河湖水系的容量,保證城市防洪排澇需要的過水能力和調蓄庫容。
有機融合公園綠地
因地制宜建設雨水收存用設施
在加強城市水環境整治的同時,優化城市公園和綠地建設等也將全力推進。
優化城市公園和綠地建設,將統籌考慮城市公園和綠地系統綠網、水網、綠道網的有機融合,考慮為周邊區域提供雨水滯留、緩釋的空間。
因地制宜采取小微濕地、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植草溝、植被緩沖帶、雨水濕地、雨水塘、生態堤岸、生物浮床等低影響開發措施,對園路、綠道和停車場等區域要采用透水鋪裝等方式,提高雨水滲透能力,凈化雨水徑流,合理利用雨水資源。
甌海大道 嚴艷影/攝
改善城市道路和廣場排水,將對新建道路優先采用生態排水;已建道路可通過路緣石改造、增加植草溝、溢流口等方式,將道路雨水徑流引到附近河流、濕地、坑塘等具備雨水調蓄功能空間,實現雨水滲、滯、蓄、凈后再排。
城市廣場、城市慢行系統、公共停車場以及非機動車輛通道,優先采用透水鋪裝。
促進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和利用,將在新建公共建筑和小區推行綠化屋頂、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外落水雨水立管斷接等設施,在非機動車道、地面停車場、廣場鋪地等部位推廣透水鋪裝,增加雨水滲透空間,建設雨水濕地、蓄水池等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用于綠化灌溉、景觀水體補水和道路清洗保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