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水務:新港兩地上市,穩步前行的破繭者
來源:中國水網 王馨
導讀:2019年,光大水務獲得授權專利25項,包括發明專利11項,發表技術論文27篇。公司就多種技術取得百余項注冊專利,包括生物除臭裝置、污泥干燥設備及污泥壓縮機等,及公司于生物脫臭系統、低溫污泥干燥、曝氣生物濾池、高效沉淀池、臭氧催化氧化、面源污染凈化處理及雨水處理系統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及成就。
2019年對于中國光大水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大水務”或“公司”)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5月8日,光大水務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正式掛牌上市,是公司繼2014年新加坡上市后,在資本市場的又一次突破。此舉令光大水務成為光大集團旗下第一家在新港兩地上市的企業、第三家在香港上市的環保企業。
2020年2月27日,光大水務發布2019年業績,全年實現收入55.5億港元,同比增長16%。光大國際行政總裁、光大水務董事長王天義先生在業績發布之際表示,“未來環保企業將要負重前行,在各類挑戰中摸索方向、搶抓機遇,才能破繭而出。”
多年來,光大水務搶抓行業整合與調整所帶來的機遇,保持穩健的增長勢頭。在變化與壓力下,光大水務始終追求高質量增長,顯示出持續、強大的市場拓展與布局能力,在多個領域實現突破。
彰顯布局實力,實現全產業鏈、全業務覆蓋
光大水務是中國光大集團旗下水務公司,是集團十大業務板塊之一。依托母公司雄厚的資金實力以及資本市場的優勢資源,多年來,光大水務在水務行業顯現了強大的布局實力。截至2019年,光大水務投資并持有129個水務項目,設計日水處理能力約620萬立方米,累計項目投資金額達到人民幣235億元。2019年,在行業普遍低迷的大背景下,光大水務共取得18個新項目并簽署1個現有項目的補充協議,新增設計日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規模74萬立方米,新增設計日供水規模60萬立方米。
在鞏固原有市場的同時,光大水務積極“開疆拓土”。2019年5月,光大水務取得浙江桐鄉西部飲用水源保護建設工程PPP項目(簡稱:“桐鄉項目”),投資約人民幣12.53億元,標志著公司將業務拓展至浙江省水務市場。截至目前,光大水務的項目網絡已經覆蓋北京、江蘇、浙江、山東、陜西、河南、湖北、遼寧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及內蒙古自治區。
作為光大水務首個飲用水源濕地項目,桐鄉項目還填補了公司原水保護和供給領域的空白,進一步完善了公司業務覆蓋。至此,光大水務實現了原水保護、供水、市政污水處理、工業廢水處理、中水回用、流域治理、污泥處理處置等全業務覆蓋,精專于項目投資、規劃設計、科技研發、工程建設、運營管理等業務領域,形成水務行業全產業鏈布局。圍繞全產業鏈和全業務覆蓋的“雙全”布局,為公司未來拓寬收入來源、帶來規模經營創造了更廣闊的機遇。
重點突破,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PPP熱潮退去、大環境收縮調整的壓力下,水務行業已經從高速發展轉變成為高質量增長階段。光大水務一直堅持建設“高質量、高標準、高技術、高效益”項目的長期發展理念。自2014年在新加坡上市以來,光大水務就重視搶占優質區域市場,首先在經濟發展更優、水資源管理需求更大的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業務。截至2019年年底,公司在環渤海經濟圈中的北京、遼寧、山東、內蒙,在長三角的江蘇和浙江共有項目合共122個,占公司項目總數(132個,含3個委托項目)的92.4%,設計污水處理總規模591.82萬立方米/日,占總規模619.82萬立方米/日的約95.5%。
2019年,光大水務接連取得多個山東省及江蘇省其他市縣(包括濟南、江陰等)水處理項目,繼續鞏固其于環渤海經濟圈及長三角的行業地位。除此之外,光大水務快步推進在國家發展戰略重點地區布局,將有巨大水環境治理市場的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等地區作為重點開拓市場。
相較于國內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放眼海外市場也是近些年水務企業的長遠布局之計。2017年,光大水務與德國環保企業RBH Reinhold Brenner Holding GmbH成立德國合資公司E+B Umwelttechnik GmbH,并持有合資公司80%股權。光大水務以合資公司作為德國重要的技術研發、轉化和成果輸出平臺,推動公司核心技術與國際接軌,將水務業務觸角延伸到海外。光大水務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有1,468.4萬港元收入來自德國市場,是光大水務海外收入的重要突破。依托母公司光大集團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中東歐等地強大業務布局,公司將繼續密切關注海外市場機會,適時推進海外拓展工作。
除了重點區域,光大水務還在重點領域有的放矢。隨著傳統水務領域的成熟化,園區污水處理以及污泥處置成為目前國內環保市場的熱點領域,同時也是光大水務一直在關注的重要領域。2019年,公司積極參與多個園區工業廢水和污泥深度處理項目,園區廢水方面如山東淄博張店東部化工區工業廢水處理項目、山東唐冶新區污水處理廠工程PPP項目等,污泥方面如山東濟南歷城污水處理項目(三廠)污泥減量化工程,為公司下一步整體收入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運營為王,技術提升行業價值
近年來,在環保趨嚴以及PPP熱潮退減等多重影響下,環境產業逐漸向服務業回歸,越來越強調用效果說話。在中國水網統計的2019年環保上市企業半年報中,有不少上市環境企業提出“由環境產業建造服務商向運營服務商定位轉變”。光大水務執行董事、總裁安雪松曾多次強調,作為水務企業,在國家環保日趨嚴苛的環境下,一定要對自己產品的品質嚴格把控。
光大水務一直將運營能力作為對“內生增長”動力,強調工藝優化,積極布局智慧水務,推動“智慧水務”信息管理系統的試點項目,使污水處理廠實現智能化管理,降低整體的能耗,同時提高運營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和精細化水平。
得益于對內的不斷挖潛提升,2019年光大水務共有10個污水處理廠獲批上調水價,調價幅度介于4%至61%;仡櫮甓葍,本集團旗下多個項目憑借高質量的工程建設以及高品質的運營管理,累計獲得各類資金補貼約人民幣6,527萬元。
水價的上調為光大水務帶來了運營收入的持續增長,根據公開數據顯示, 2019年光大水務運營服務收入同比大幅上升25%,持續健康可持續發展。增長的數字背后,除了完善的管理長效機制、深化管理體系以及風險管理體系,同時還有光大水務 “創新引領發展”的核心理念以及多年來持續在技術上的持續投入。
近年來,光大水務通過自主研發、并購等多種方式,不斷提升核心技術能力。公司在2014年成立了獨立的研發團隊,同時與包含同濟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在內的多所中國知名高校合作。
2019年,光大水務獲得授權專利25項,包括發明專利11項,發表技術論文27篇。公司就多種技術取得百余項注冊專利,包括生物除臭裝置、污泥干燥設備及污泥壓縮機等,及公司于生物脫臭系統、低溫污泥干燥、曝氣生物濾池、高效沉淀池、臭氧催化氧化、面源污染凈化處理及雨水處理系統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及成就。
未來,在國有、民營等多種混合所有制并存的趨勢下,作為新港兩地上市的水業企業,光大水務始終在水務行業堅持“資本推動整合”的發展思路,公司總裁安雪松在2019年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市場上如果有好的資產以及好的技術性公司,光大水務會繼續進行跟進。公司還將把握中國水務行業的未來趨勢及方向,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鞏固自身在中國水務行業的領先地位。”
光大水務正從技術、工程、運營、業務模式、資本等方面進行綜合發展,穩步向前邁進。
原標題:光大水務:新港兩地上市,穩步前行的破繭者
來源:中國水網 王馨
導讀:2019年,光大水務獲得授權專利25項,包括發明專利11項,發表技術論文27篇。公司就多種技術取得百余項注冊專利,包括生物除臭裝置、污泥干燥設備及污泥壓縮機等,及公司于生物脫臭系統、低溫污泥干燥、曝氣生物濾池、高效沉淀池、臭氧催化氧化、面源污染凈化處理及雨水處理系統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及成就。
2019年對于中國光大水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大水務”或“公司”)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5月8日,光大水務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正式掛牌上市,是公司繼2014年新加坡上市后,在資本市場的又一次突破。此舉令光大水務成為光大集團旗下第一家在新港兩地上市的企業、第三家在香港上市的環保企業。
2020年2月27日,光大水務發布2019年業績,全年實現收入55.5億港元,同比增長16%。光大國際行政總裁、光大水務董事長王天義先生在業績發布之際表示,“未來環保企業將要負重前行,在各類挑戰中摸索方向、搶抓機遇,才能破繭而出。”
多年來,光大水務搶抓行業整合與調整所帶來的機遇,保持穩健的增長勢頭。在變化與壓力下,光大水務始終追求高質量增長,顯示出持續、強大的市場拓展與布局能力,在多個領域實現突破。
彰顯布局實力,實現全產業鏈、全業務覆蓋
光大水務是中國光大集團旗下水務公司,是集團十大業務板塊之一。依托母公司雄厚的資金實力以及資本市場的優勢資源,多年來,光大水務在水務行業顯現了強大的布局實力。截至2019年,光大水務投資并持有129個水務項目,設計日水處理能力約620萬立方米,累計項目投資金額達到人民幣235億元。2019年,在行業普遍低迷的大背景下,光大水務共取得18個新項目并簽署1個現有項目的補充協議,新增設計日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規模74萬立方米,新增設計日供水規模60萬立方米。
在鞏固原有市場的同時,光大水務積極“開疆拓土”。2019年5月,光大水務取得浙江桐鄉西部飲用水源保護建設工程PPP項目(簡稱:“桐鄉項目”),投資約人民幣12.53億元,標志著公司將業務拓展至浙江省水務市場。截至目前,光大水務的項目網絡已經覆蓋北京、江蘇、浙江、山東、陜西、河南、湖北、遼寧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及內蒙古自治區。
作為光大水務首個飲用水源濕地項目,桐鄉項目還填補了公司原水保護和供給領域的空白,進一步完善了公司業務覆蓋。至此,光大水務實現了原水保護、供水、市政污水處理、工業廢水處理、中水回用、流域治理、污泥處理處置等全業務覆蓋,精專于項目投資、規劃設計、科技研發、工程建設、運營管理等業務領域,形成水務行業全產業鏈布局。圍繞全產業鏈和全業務覆蓋的“雙全”布局,為公司未來拓寬收入來源、帶來規模經營創造了更廣闊的機遇。
重點突破,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PPP熱潮退去、大環境收縮調整的壓力下,水務行業已經從高速發展轉變成為高質量增長階段。光大水務一直堅持建設“高質量、高標準、高技術、高效益”項目的長期發展理念。自2014年在新加坡上市以來,光大水務就重視搶占優質區域市場,首先在經濟發展更優、水資源管理需求更大的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業務。截至2019年年底,公司在環渤海經濟圈中的北京、遼寧、山東、內蒙,在長三角的江蘇和浙江共有項目合共122個,占公司項目總數(132個,含3個委托項目)的92.4%,設計污水處理總規模591.82萬立方米/日,占總規模619.82萬立方米/日的約95.5%。
2019年,光大水務接連取得多個山東省及江蘇省其他市縣(包括濟南、江陰等)水處理項目,繼續鞏固其于環渤海經濟圈及長三角的行業地位。除此之外,光大水務快步推進在國家發展戰略重點地區布局,將有巨大水環境治理市場的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等地區作為重點開拓市場。
相較于國內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放眼海外市場也是近些年水務企業的長遠布局之計。2017年,光大水務與德國環保企業RBH Reinhold Brenner Holding GmbH成立德國合資公司E+B Umwelttechnik GmbH,并持有合資公司80%股權。光大水務以合資公司作為德國重要的技術研發、轉化和成果輸出平臺,推動公司核心技術與國際接軌,將水務業務觸角延伸到海外。光大水務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有1,468.4萬港元收入來自德國市場,是光大水務海外收入的重要突破。依托母公司光大集團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中東歐等地強大業務布局,公司將繼續密切關注海外市場機會,適時推進海外拓展工作。
除了重點區域,光大水務還在重點領域有的放矢。隨著傳統水務領域的成熟化,園區污水處理以及污泥處置成為目前國內環保市場的熱點領域,同時也是光大水務一直在關注的重要領域。2019年,公司積極參與多個園區工業廢水和污泥深度處理項目,園區廢水方面如山東淄博張店東部化工區工業廢水處理項目、山東唐冶新區污水處理廠工程PPP項目等,污泥方面如山東濟南歷城污水處理項目(三廠)污泥減量化工程,為公司下一步整體收入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運營為王,技術提升行業價值
近年來,在環保趨嚴以及PPP熱潮退減等多重影響下,環境產業逐漸向服務業回歸,越來越強調用效果說話。在中國水網統計的2019年環保上市企業半年報中,有不少上市環境企業提出“由環境產業建造服務商向運營服務商定位轉變”。光大水務執行董事、總裁安雪松曾多次強調,作為水務企業,在國家環保日趨嚴苛的環境下,一定要對自己產品的品質嚴格把控。
光大水務一直將運營能力作為對“內生增長”動力,強調工藝優化,積極布局智慧水務,推動“智慧水務”信息管理系統的試點項目,使污水處理廠實現智能化管理,降低整體的能耗,同時提高運營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和精細化水平。
得益于對內的不斷挖潛提升,2019年光大水務共有10個污水處理廠獲批上調水價,調價幅度介于4%至61%;仡櫮甓葍,本集團旗下多個項目憑借高質量的工程建設以及高品質的運營管理,累計獲得各類資金補貼約人民幣6,527萬元。
水價的上調為光大水務帶來了運營收入的持續增長,根據公開數據顯示, 2019年光大水務運營服務收入同比大幅上升25%,持續健康可持續發展。增長的數字背后,除了完善的管理長效機制、深化管理體系以及風險管理體系,同時還有光大水務 “創新引領發展”的核心理念以及多年來持續在技術上的持續投入。
近年來,光大水務通過自主研發、并購等多種方式,不斷提升核心技術能力。公司在2014年成立了獨立的研發團隊,同時與包含同濟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在內的多所中國知名高校合作。
2019年,光大水務獲得授權專利25項,包括發明專利11項,發表技術論文27篇。公司就多種技術取得百余項注冊專利,包括生物除臭裝置、污泥干燥設備及污泥壓縮機等,及公司于生物脫臭系統、低溫污泥干燥、曝氣生物濾池、高效沉淀池、臭氧催化氧化、面源污染凈化處理及雨水處理系統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及成就。
未來,在國有、民營等多種混合所有制并存的趨勢下,作為新港兩地上市的水業企業,光大水務始終在水務行業堅持“資本推動整合”的發展思路,公司總裁安雪松在2019年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市場上如果有好的資產以及好的技術性公司,光大水務會繼續進行跟進。公司還將把握中國水務行業的未來趨勢及方向,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鞏固自身在中國水務行業的領先地位。”
光大水務正從技術、工程、運營、業務模式、資本等方面進行綜合發展,穩步向前邁進。
原標題:光大水務:新港兩地上市,穩步前行的破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