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計劃約投668億治水 今年虎門鎮投25.8億進行水環境治理
今年東莞市虎門鎮將通過控源、截污、清淤、治堤、活源、生態修復多管齊下,投入25.81億,全力以赴推進該鎮水環境綜合治理,提升虎門的水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和城市品質,增強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虎門13個社區雨污分流改造
據了解,東莞市虎門全鎮共有主要河涌24條,長度88公里,大部分河涌互為相連,水系復雜。由于原有市政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加之河涌受到污染,為此,虎門不斷加大內河涌環境整治的力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改善各主要水系的水環境現狀。
今年以來,虎門鎮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指揮部累計出動環境執法人員1014人次,檢查企業338家次,清理“散亂污”企業112家,立案處理24宗,查封經營場所13家,移送涉嫌環境犯罪案件5宗,處理環境信訪案件262宗。
進度與效果是市民最為關心的問題。虎門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指揮部從截污管網建設、排污口整治及推動雨污分流、河涌整治三大方面進行治理。
其中,虎門全鎮已累計建成截污管網257公里(主干管網33公里,次支管網224公里),已通水約169公里,通水率約65.8% 。建成污水處理廠2座,處理能力每天21萬噸。另經東莞市生態環境局核定,虎門鎮共有入河排污口1040個,目前已完成444個,完成率42.7%。2019年起,虎門鎮陸續啟動新灣、則徐、金洲等13個社區雨污分流改造,累計完成26家,正動工72家。
在河涌整治方面,虎門鎮先后開展了官涌、龍眼新涌、大沙河上游段、廣濟涌、德隆圍涌、蠔坦涌、江門涌、牛壓涌、鯽魚崗泄洪渠、上圍涌、下圍涌、蛇頭灣涌等一批河涌的水環境綜合治理。
今年投入25.81億,多措并舉打好水環境治理持久戰
今年起,虎門要投資25.81億元,對三大片區開展水環境治理,主要包括:磨碟河流域片區、東江下游片區、白沙片區。具體如下:
其一,啟動虎門全鎮雨污分流管網工程建設。全面開展虎門鎮市政雨污管網改造項目,爭取5月動工,2020年底前完成。另外,將全力配合磨碟河、東江下游指揮部推進片區綜合整治項目。
其二,鋪開排水戶雨污分流改造及接駁工作。分批開展虎門全鎮范圍內工廠、公共建筑、住宅小區等排水戶雨污分流改造及接駁工作,全面實現晴天污水不直排入河涌。
其三,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集中力量加快虎門北柵、大寧兩座分散式污水處理站建設進度,力爭年內建成使用。另外,進一步論證太平立交、赤崗、白沙等分散式處理站的建設可行性,著手啟動項目前期工作。
其四,控制污染面源,監管涉水企業。在虎門全鎮范圍內開展環境整頓大行動,運用環保公安聯合執法模式,持續嚴打環境違法的高壓態勢。同時,做好涉水企業的巡查、引導、監管工作,杜絕非法排放違法行為,鞏固“散亂污”整治成果。
其五,全面完成市下達的河涌整治任務。虎門計劃開展河道治理41條(段),清理淤積26.85公里,土方13.11萬立方米,清理垃圾面積約4.13萬平方米,河道清表49.19公里,面積約20.9萬平方米,清理河道兩岸6米范圍“四亂”長度約36.57公里。
堅持全市“一盤棋”科學系統精準治理水環境
剛剛出版的《環境》雜志刊發了東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蔣亞軍的署名文章《堅持全市“一盤棋”,科學系統精準治理水環境》,全面介紹東莞市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經驗和做法。
東莞境內河網密布、水系發達,具有“東山、西水、南海、北江”的獨特自然景觀,是一座典型的嶺南水鄉城市。在推進城市品質提升、高質量發展同時,東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把保護水環境、治理水污染擺在突出位置,結合特殊的產業結構、城市架構和人口結構,按照“全市一盤棋”“城鄉一體化”的思路,科學系統精準推進治水工作,積極探索具有東莞特色的水污染治理之路。近年來全市7個國省考斷面水質總體呈現持續改善態勢,今年1—3月基本實現全面達標,其中3個省考斷面水質均為Ⅱ類,4個國考斷面中,泗盛斷面水質為Ⅱ類,共和村、旗嶺斷面水質為Ⅳ類,樟村斷面水質為Ⅴ類。東莞麻涌華陽湖從“龍須溝”變身國家濕地公園的治水案例,入選生態環境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正面典型案例。
東莞東江段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治水攻堅戰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迅速從一個傳統的農業縣發展成為新興的國際制造業名城,然而產業和人口的高度集聚,給東莞水環境帶來巨大壓力。近年來,尤其是2016年以來,東莞以開展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為契機,全面打響水污染治理攻堅戰,始終堅持高位統籌引領,成立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市水污染治理總指揮部及現場指揮部,分別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副市長牽頭掛帥,出臺水污染治理“1+N”政策體系,由市與鎮立下“軍令狀”,簽訂責任書,定出“時間表”,掛出“作戰圖”,并建立市領導包鎮督導和市主要領導約談制度,壓實各級各部門治污責任。近三年來,東莞市委、市政府先后20多次召開全市治水工作會議,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持續深化治水工作,實現水污染治理攻堅戰由打響到打好、由單點突破到科學系統精準治理,呈現出“五大”特點。
一是“大投入”,開展治污攻堅。打響治水攻堅戰以來,東莞積極加大治污工程投融資力度,計劃投入約668億元實施治水工作,是“十二五”期間投入的8倍,目前完成投資約512億元,全面保障各項治污舉措順利推進。
二是“大規模”,完善治污工程。本著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原則,東莞創新采取PPP、EPC等模式,優化治污工程審批流程,在全市范圍內著力補齊治水基礎設施短板。2016年以來新建截污次支管網4244公里,占全市累計建成管網總數73.2%,超額完成中央環保督察整改要求。新增城鎮污水處理廠13座(處理能力89萬噸/日),全市總處理能力達347.5萬噸/日。新建41座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能力約2.9萬噸/日)。完成35家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同時,全覆蓋摸排全市地下雨、污兩套管網現狀,啟動錯漏混接問題管網整改和雨污分流改造,推進“最后一米”管網接駁工作。
三是“大兵團”,實施綜合整治。東莞茅洲河、石馬河、東引運河、東江下游片區4大重點流域基本涵蓋全市所有鎮街,2018年以來,東莞按照“全流域、全河段、全天候、綜合治理”的原則,打破碎片化治理格局,分別成立現場指揮部,引進有實力的大型集團公司,以大兵團作戰模式,統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同向發力,加快各流域綜合整治,推動全市治水工作形成良好攻堅態勢。
四是“大力度”,管控企業污染。堅持工程與管控“雙管齊下”,在不斷完備治污設施同時,大力度加強對企業排污監管,出臺全面加強企業環境監管40項改革任務。通過采取“5+2”“白+黑”、異地交叉執法等方式,持續保持執法高壓態勢,東莞環境執法強度全省最高。積極推進“人防+技防”創新監管手段,試點對388家重點涉水排污企業安裝智能監控設備。創新出臺有獎舉報新政,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
五是“大范圍”,引導社會參與。通過“一臺一報一網一號”,設立專報專欄,廣泛開展治污輿論宣傳,近三年來共計在各級媒體刊發治水動態4000多篇次。每年舉辦環境文化節,每月舉辦“河湖保潔日”活動,有效形成全民共責、共治、共享的治污工作氛圍。
東莞管網建設現場
完善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從根本上解決水污染“頑疾”
盡管東莞治水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但由于過去粗放式發展積累的欠賬太多,目前治水形勢仍然比較嚴峻,存在斷面水質改善成效不穩固、已建設施治污效益未能充分發揮、初雨污染影響較大等問題,其中根本原因就在于過去幾十年的城市化進程中,東莞各鎮街地下雨污管網建設各自為政、缺乏統籌,導致排水系統十分混亂,沒有形成清晰獨立的雨、污兩套地下排水系統。根據摸排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地下管網為合流制,雨天污水溢流問題十分嚴重,加上排水戶雨污分流改造滯后、排水系統雨污混接較嚴重、歷史已建主干管網年久失修等問題,導致污水不能順暢流入污水處理廠的同時,大量外水(地下水、河涌水、雨水)倒灌管網,直接影響截污治水效果。
按照科學的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應該是雨水系統和污水系統獨立,雨水系統收集雨水就近排進河涌等自然水體,污水系統收集污水經過截污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建立獨立清晰、健康運行的雨污兩套排水管網系統,不僅是從源頭上解決東莞水污染“頑疾”的重大舉措,也是提升東莞城市現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2020年是決戰決勝污染防治攻堅戰之年,接下來,東莞將在健全完善源頭管控、監管執法、責任落實等體制機制,進一步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基礎上,從兩方面持續發力,全面完善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加快推動水環境治理“拐點”出現,堅決打贏碧水攻堅戰,還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好景象。
一方面,推進排水管網全網絡貫通。目前,東莞截污管網脈絡已基本搭建完成,下來要在捋清全市地下雨、污兩套管網系統現狀基礎上,全面查漏補缺,精準補齊截污短板,加快完成主干管網檢測修復和雨污管網錯漏接整改,在年底前建成市政干道下雨污兩套獨立、清晰、完整的排水系統,實現有排水戶的區域管網全覆蓋,同步推進排水戶的污水接駁入管,加強排水許可管理,規范污水排放行為,形成污水收集處理閉環。同時,建立完善治水設施運維長效機制,確保治污設施高效發揮治污效能。
另一方面,全面實施雨污分流改造。推進有條件的排水戶優先實行源頭雨污分流改造,對暫不具備條件的排水戶短期內允許合流制排放并逐步完善雨污分流工作,推動實現“雨水入河、污水入廠”,切實減少雨天污水溢流污染問題,有效改善和提升水環境質量。
東莞虎英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