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成了“再生資源”
來源:經濟日報 本報記者 宋美倩 通訊員 王繼軍
“污泥無熱干化技術”日前在河北秦皇島開發區完成研發及產業轉化,首條生產線穩定運行4個月以來,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干化處理后的污泥生物質燃料熱值高、污染物含量遠低于國家標準,送往垃圾焚燒發電廠焚燒發電,節能環保效果顯著。
據了解,當前全國市政污泥采用“填埋”方式處理的比例占50%以上。大量濕污泥外運、填埋、堆放,對空氣、水體、土壤造成污染,對周邊民眾的生活造成影響。
秦皇島尼科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團隊研發的“污泥無熱干化技術”解決了這一難題。據介紹,該技術核心特點是“超低能耗,無臭氣產生”。使用該技術處理含水率80%至85%的濕污泥,1千瓦時電即可脫水100公斤左右,是熱干化技術處理的20倍左右;可將污泥含水率降至40%左右;污泥減量三分之二左右。且處理全過程沒有臭氣產生,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干化后的污泥可再利用,用于焚燒發電、制建材、堆肥等。
有關專家認為,該項目的集成技術解決了污泥處理的瓶頸問題,為污泥的處置特別是資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礎,其技術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動態密封全方位出水壓榨裝置”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該技術在污泥深度脫水、污泥干化、污泥資源化利用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燕山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博士生導師張慶瑞教授說。
相關應用實踐顯示,在今年4月至6月期間,垃圾焚燒發電廠連續接收“污泥無熱干化技術”處理的污泥生物質燃料,每噸發電量414千瓦時。
“‘污泥無熱干化技術’實現了污泥處理處置的減量化、穩定化、資源化,徹底解決了污泥最終處置問題。”秦皇島尼科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曉春說。記者 宋美倩 通訊員 王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