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和資源化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城市污泥處置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為貫徹落實國家在經濟發展中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新要求,醞釀多年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頒布。該計劃強調水質、水量和水生態的一體化管理,預計到2020年中國水處理投資可超2萬億元。隨著水行業企業迎來發展黃金時代,2020年中國城鎮污泥處理處置也將進入發展新階段。
近年來,隨著我國污水處理能力的快速提高,污泥量也同步大幅增加。截至2019年2月底,全國設市城市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5500多座,污水處理能力達2.04億立方米/日,年產生含水量80%的污泥5000多萬噸(不含工業污泥4000多萬噸)。“水十條”規定,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應于2020年底前達到90%以上。而根據調研結果顯示,我國污水處理廠所產生的污泥,有70%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污泥隨意堆放及所造成的污染與再污染問題已經凸顯出來,并且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社會的關注促使國家不得不對污泥的處理處置重視起來,國家的重視又促使了污泥處理處置市場步入快速發展階段。住建部明確要求:各地要按照“綠色、環保、循環、低碳”的污泥處置技術路線,督促落實城市人民政府規劃建設的主體責任,合理選擇工藝,加快設施建設。各級排水主管部門要依法加強監督檢查,督促污泥處理處置單位嚴格按照《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要求,對污泥去向、用途、用量等進行跟蹤、記錄和報告;對非法污泥堆放點要一律予以取締,不滿足防護要求的污泥臨時堆放點要限期完成達標改造;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轉移、傾倒、處置污泥的,要嚴格依法處罰。要打通污泥無害化產物的出路,“以資源化帶動產業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和運營。對于我國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的發展有重要指導意義。
污泥處理是指對污泥進行濃縮、調質、脫水、穩定、干化或焚燒等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的加工過程。對現代化的污水處理廠而言,污泥的處理與處置已成為污水處理系統運行中最復雜、且花費最高的一部分。
環保投資規模快速增長
針對水污染不斷加重的現狀,我國環保部等政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通過法律規范、行政手段、政府管制等手段加大環保方面的監管和對水污染治理的投入。從“六五”計劃開始,環保事業一直受到中央財政的支持。在政府財政的引導下,“六五”到“十三五”期間,對環保事業的投入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
內污泥脫水干化減量化技術的開發應用已成為行業主流方向
現階段,國內城鎮和工業等各類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含水率普遍偏高,多數污泥尚未得到妥善處置,由此引起的二次污染問題已不容忽視,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抵消了污水處理過程的“污染減排”成果。由于采用機械方式對污泥進行脫水存在極限,因此如果需要進一步降低污泥含水率,進而實現污泥無害化,僅靠脫水設備是不夠的,需要增加污泥干化設備。
環保政策規劃的出臺釋放了巨大市場空間
自2016年開展中央環保督察以來,隨著督察力度的不斷提升,諸多違法違規處理處置污泥的案件受到查處和整改,各地開展市政與工業污泥規范處理處置的力度不斷加大,環保要求不斷提升。近三年以來,包括處于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前列的廣東、江蘇、上海等重點地區都相繼密集出臺了地方性的污泥處理處置的規劃或規范,對國家污泥處理處置任務目標的完成和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的進步和未來發展方向均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
污泥處理行業發展前景
(1)污泥脫水干化減量將進一步完善泥水同步的水環境治理體系
污泥處理是污水處理的重要內容,必須與污水處理同步。隨著各地污水處理廠的新建和提標改造工程的實施,相應的污泥量仍將大幅增加,為此急需同步實施污泥處理處置,完善泥水同步的水環境治理體系。
(2)污泥脫水干化減量是貫徹國家相關政策,加強環境保護,切實避免二次污染的需要
污泥處理處置是城鎮污水處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先進污泥脫水干化技術裝備的廣泛應用,可進一步加強對泥、水、氣等有毒有害物質的源頭控制,并根據污泥最終安全處置要求和污泥特性,實現污泥處理處置的全過程管理,從根本上解決污泥帶來的二次污染問題。
(3)污泥脫水干化減量將進一步促進節能減排和污泥資源化利用水平
目前,污水廠污泥的含水率普遍偏高,污泥外運量、處置量均較大,風險較高。污泥脫水干化設備的應用,可將污泥干化至含水率30%左右,不僅可實現污泥的大幅減排,減少外運和處置成本,還能為污泥處置提供良好動力,可因地制宜進行多元化處置或資源化利用,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
城市污泥處置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