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在國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和良好聲譽。現有城關、榆中2個校區,校園面積3544.32畝。
學校創建于1909年,始為甘肅法政學堂,是中國西北地區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高等學校。1928年,擴建為蘭州中山大學。1946年,更名為國立蘭州大學。新中國成立后,在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被確定為國家14所綜合性大學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先后入選“211工程”“985工程”建設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蘭州醫學院先后并入和回歸蘭州大學。2017年,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在11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堅守在西部、奮斗為國家,走出了在經濟待發達地區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奮進之路,創造了化學“一門八院士”、地學“師生三代勇闖地球三極”、中科院“蘭大軍團”、隆基蘭大合伙人等享譽國內外的“蘭大現象”。
學校按照“興文、厚理、拓工、精農、強醫”的學科發展思路,著力構建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學科體系。是我國首批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高校。現有4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型,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型,涵蓋了12個學科門類,是具有學位授權自主審核高校之一。有2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8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化學、大氣科學、生態學、草學4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化學、物理學、材料科學、地球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數學、工程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環境和生態學、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物學、農業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總論等1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
學校堅持“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工作理念,構建引進、培養、穩定有機結合的工作機制。現有專、兼職教學科研人員2573人,其中,教授、研究員852人,副教授、副研究員780人。有研究生導師1,836人;在站博士后242人;臨床醫學教授95人、副教授274人。有兩院院士19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4人;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8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6人;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入選者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2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4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者7人; “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5人;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10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6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含跨世紀)入選者129人; 甘肅省拔尖領軍人才6人;甘肅省領軍人才102人;甘肅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26人;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28人、優秀青年文化人才11人;甘肅省飛天學者36人。
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勤奮、求實、進取”的優良學風,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不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我國首批設置文、理科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首批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高校,是我國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的19所高校之一。現有本科生20121人,碩士研究生12,372人,博士研究生3,262人。有103個本科專業,16個國家級特色專業。有5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18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7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2萬余名校友以濃郁的家國情懷、獨特的堅守奮斗,贏得了“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勤奮實干”的美譽。改革開放以來,畢業生榮膺兩院院士、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者數量均名列全國高校前茅。
學校秉持“頂天立地”的科研觀,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將地域的比較劣勢轉化為基于自然稟賦的比較優勢,推動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甚至國際科學問題,在化學、大氣科學、生態學、草學4個一流建設學科以及磁學、核學、細胞活動與逆境適應、青藏高原、冰川凍土、風沙治理、多肽藥物、西部高發疾病、敦煌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亞問題、政府績效評價、區域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顯著。圍繞西部大開發、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緊盯“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創新研究機構,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現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4個,教育部創新團隊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聯合實驗室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6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民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1個,教育部區域和國別研究培育基地1個,國家民委“一帶一路” 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1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1個。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后與世界44個國家和地區的210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牽頭成立的“一帶一路”高校聯盟,成員總數達173個。在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格魯吉亞建有3所孔子學院。與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合作舉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教育合作辦學項目。
學校第一醫院、第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急救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是甘肅省乃至西北地區具有重要影響的醫療機構,在區域醫療和醫學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口腔醫院是三級甲等口腔專科醫院。
面向未來,蘭州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發揚“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校訓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守奮斗,致力于在中國西部大地奏響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磅礴樂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數據更新至2020年11月)
-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含跨世紀)入選者
-
文學院:張進、敏春芳
管理學院:沙勇忠、柴國榮、張國興
歷史文化學院:周傳斌、徐黎麗、李靜、楊文炯、切排、趙利生
數學與統計學院:魏婷、趙敦、鄧偉華、王智誠、孫春友、孫紅蕊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薛德勝、賀德衍、王育華、謝二慶、王建波、羅洪剛、劉青芳、劉玉孝、秦勇、劉翔、安鈞鴻
核科學與技術學院:胡碧濤、龍文輝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曉萍、馬義德、萬毅、周慶國
化學化工學院:唐瑜、張海霞、姚小軍、劉鵬、蒲巧生、覃文武、卜偉鋒、汪寶堆
草地農業科技學院:王鎖民、李春杰、侯扶江、李文龍、張金林
生命科學學院:李鳳民、安黎哲、武一、劉建全、侯歲穩、熊友才、吉尚戎、馮虎元、趙長明、茍小平、楊金波、王玉金、吳雨霞、鄧建明、黃德軍、方向文、郭旭生、李金花、尚占環、向云、肖灑
大氣科學學院:田文壽、邵愛梅
資源環境學院:陳發虎、潘保田、勾曉華、安成邦、馬金珠、戴霜、聶軍勝、夏敦勝、岳東霞、張家武、朱高峰、王杰、楊永春、王博、管清玉
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武建軍、黃寧、王省哲、高原文、王記增 、張興義、雍華東
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張銘杰、范育新
藥學院:胡曉東
基礎醫學院:王 銳、謝小冬、祝秉東、方泉
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涂永強、許鵬飛、張浩力、厙學功、王為、周波、樊春安、楊尚東、謝志翔、韓丙
第一臨床醫學院:李汛
-
甘肅省拔尖領軍人才
-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羅洪剛
化學化工學院:王為
草地農業科技學院:賀金生
資源環境學院:聶軍勝
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王記增
第二臨床醫學院:夏亞一
-
甘肅省領軍人才
-
第一層次:
文學院:彭嵐嘉
歷史文化學院:趙利生、徐黎麗、鄭炳林
哲學社會學院:陳文江
經濟學院:楊肅昌
管理學院:包國憲
法學院:劉志堅
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學儉
數學與統計學院:李萬同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薛德勝、王育華、劉翔、張清明、羅洪剛、秦勇
核科學與技術學院:王鐵山、柴之芳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胡斌
化學化工學院:劉偉生、馬建泰、嚴純華、厙學功
草地農業科技學院:任繼周、南志標、王彥榮、李發弟、賀金生、劉金榮、沈禹穎
生命科學學院:安黎哲、李鳳民、鄧建明、黎家、劉建全、侯歲穩、龍瑞軍
大氣科學學院:黃建平、田文壽
資源環境學院:陳發虎、潘保田、孫東懷
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湯中立、孫柏年、張平中、孟興民
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鄭曉靜、周緒紅、周又和、王記增、張興義
基礎醫學院:王銳、吳勇杰
公共衛生學院:白亞娜
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涂永強、王為、張浩力
第二層次:
文學院:古世倉
新聞與傳播學院:樊亞平
歷史文化學院:魏文斌、李靜、楊文炯、周傳斌
經濟學院:曹志堅
管理學院:沙勇忠、李少惠、丁志剛
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先春
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汪金國
縣域經濟研究院:劉立善
數學與統計學院:張和平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謝二慶、劉玉孝、楊建紅
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陳熙萌、胡碧濤
化學化工學院:唐瑜
草地農業科技學院:王鎖民、侯扶江、張金林
生命科學學院:馮虎元、武一、吉尚戎
資源環境學院:馬金珠、勾曉華、陳興鵬、聶軍勝
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張銘杰、閆德飛、袁道陽
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王省哲、諶文武
藥學院:倪京滿
基礎醫學院:李文廣
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鵬飛、梁永民
-
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
-
文學院:彭嵐嘉 、程金城
新聞與傳播學院:韓亮
歷史文化學院:王希隆、徐黎麗、鄭炳林
哲學社會學院:陳文江
經濟學院:高新才、郭愛君
管理學院:包國憲、丁志剛、李少惠、沙勇忠、崔明
外國語學院:袁洪庚
馬克思主義學院:王維平 、倪國良、劉先春、張新平
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汪金國
藝術學院:周亮
出版社:雷鴻昌
-
甘肅省飛天學者
-
特聘教授:
文學院:敏春芳
哲學社會學院:孫冠臣
管理學院:柴國榮
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曾向紅
數學與統計學院:王智誠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彭勇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梅中磊
化學化工學院:唐瑜、丁勇
生命科學學院:方向文
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王記增、高原文
基礎醫學院:祝秉東
第一臨床醫學院:李汛
青年學者:
文學院:李利芳
歷史文化學院:焦若水
法學院:遲方旭
馬克思主義學院:蔡文成
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陳小鼎
數學與統計學院:鄧偉華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安鈞鴻、高大強
核科學與技術學院:張鴻飛、于福升
化學化工學院:房建國、李云
草地農業科技學院:楊惠敏
生命科學學院:郭旭生、劉永俊
資源環境學院:董廣輝
基礎醫學院:方泉
藥學院:劉映前、劉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