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更加關注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提出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之際,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碳金融的作用越發引人注目。
從全球看,目前正在運行的碳排放交易體系有21個,覆蓋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10%。截至2019年年末,碳市場累計籌資逾780億美元。
從國內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火電行業)于2017年年底建立。2021年1月1日,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涉及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本月初召開的人民銀行工作會議提出,推動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排碳合理定價。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近日表示,將加快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和運行。
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藍虹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國際上,碳市場和碳交易是作為一種新型環境經濟政策產生的。碳市場、碳交易對助力碳減排、低碳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民銀行研究局課題組的一份研究報告提出,作為重要的市場化減排工具,我國碳市場發展基礎堅實、潛力巨大,但由于全國統一的碳市場剛剛起步,還需針對政策框架不完善、金融化程度不足、碳市場作用發揮不充分等突出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碳市場:市場化的減排機制
“從國際上看,政府在推進碳減排、低碳發展中,一般有兩種環境經濟政策可以選擇,一是碳稅,二是碳市場、碳交易。相對于碳稅,碳市場、碳交易的建立將以市場方式為碳排放容量定價,在推動碳減排和低碳綠色發展方面,更加有利于發揮市場的作用。”藍虹表示。
中誠信綠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高衛濤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一些碳配額不夠用的企業,需要到市場上購買配額,產生額外的成本支出,將倒逼這些企業加快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技術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
從這一角度看,高衛濤提出,碳市場、碳交易作為市場化的減排機制,相比傳統的財政補貼等政策,在節約成本、促進技術創新和調動企業積極性方面都具有更好的優勢,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碳市場對低碳綠色發展還具有直接融資功能。從國內看,根據人民銀行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年末,京、津、滬、渝、粵、鄂、深7省市試點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3.56億噸、金額超過73億元。藍虹認為,控排領先的企業通過碳市場出售富余配額獲得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低碳投資項目的內部收益率,這些企業也可以通過碳金融產品融資,比如將手中配額質押融資或者售后回購融資,以獲取資金支持。
碳市場建設:做好頂層設計
對于下一步全國碳市場建設,高衛濤建議,要做好碳市場建設的頂層設計,明確相關的法律屬性。
2020年年底,生態環境部印發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發電行業為首批開展碳排放配額分配,啟動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
“目前來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相關制度只是部門法規,碳排放權資產的法律屬性不明確、價值評估研究不足。明確和解決上述問題,將有利于碳金融產品工具的創新。”藍虹說。
央行研究局課題組報告建議,在法律層面明確碳排放權的屬性。建議在《民法典》執行過程中,對包括碳排放權在內的環境權益的法律屬性以及可否出質等進一步予以明確。對此,高衛濤進一步表示,有些金融機構開展了碳排放權抵押的試點創新,未來,這類創新業務如果要擴大規模還需要法律層面的支撐。
整體市場容量方面,高衛濤建議,應盡快把碳市場盤子做大,盡快把石化、建材、鋼鐵等行業納入碳市場。同時,應提高碳市場活躍度,提高金融機構的參與度,包括培育碳資產管理公司和專業的投資者,開發碳期貨等碳金融產品。
在碳金融產品方面,過去幾年,試點地區和金融機構陸續開發了碳債券、碳遠期、碳期權、碳基金、碳資產回購、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等產品,但碳金融仍處于零星試點狀態。藍虹認為,應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碳金融產品,以更大程度發揮金融在碳排放容量資源優化配置中的作用。
高衛濤還談及碳價問題,他認為,從國際上的趨勢來看,碳價有上升趨勢,但從國內的試點來看,碳價相對低迷,這對于參與者和投資者來說,無法產生投資收益、不足以提高積極性。需要從政策、市場、產品等角度入手解決市場活躍度問題,以助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碳定價話語權。
碳定價關鍵:適度從緊確定碳配額總額
“總量控制制度和強制性碳減排市場的建立,是碳市場交易以及碳定價的關鍵。”藍虹表示,《京都議定書》規定了全球碳總量控制目標,規定了各個國家的配額和強制性的碳減排額度,從而推動了《京都議定書》下強制性碳減排市場的建立。在總量控制制度和強制性碳減排市場的支撐下,碳價格超過了20美元,最高甚至達到了139美元,逐漸與其稀缺性程度匹配。但《巴黎協定》因為沒有形成全球總量控制和各國減碳配額的分配,后京都時代的全球碳市場逐漸走向低迷,碳價格波動在3美元左右,嚴重與其稀缺程度相偏離。這說明,只有建立嚴格準確的總量控制制度和強制性碳減排市場,碳排放容量的稀缺程度才能在市場中體現出來。
根據我國試點碳市場的交易價格看,藍虹表示,國內碳價仍然較低,與碳排放容量日益上升的稀缺度還不匹配,市場價格和實際價值的偏離度還較高。總量控制、配額分配機制和市場定價制度的完善是最為關鍵的,也是目前急需完善的領域。另外,還存在交易活躍度低、碳配額衍生品缺乏、總交易量小等問題。
央行研究局課題組報告提出,碳價低迷影響了碳配額的投資價值。由于過去年份各試點發放的配額剩余存量較大,碳市場存在過度供給,多數試點碳價偏低,控排企業和其他市場主體基于碳配額開展投融資活動的動力不足。
對此,藍虹建議,在中國承諾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明確目標下,建議盡快制定碳達峰和碳中和戰略規劃,確定全國總量控制目標、配額分配機制,明確各層級的減排任務和企業等市場主體的配額。這是碳市場交易和碳定價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也是碳金融創新的基礎。
上述報告也建議,培育交易活躍、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市場,盡快推動正式開展交易。遵循適度從緊原則確定碳配額總額,確保形成合理碳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