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趙由才
|
發布時間 : 2019-09-21 |
職稱:教授 博士生/碩士生導師:博士、碩士生導師 電子郵箱:zhaoyoucai@tongji.edu.cn 所在系所(部門):環境工程系 研究方向: 從事生活垃圾、泥質廢物、建筑廢物、危險廢物、工業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研究與應用
簡介: 趙由才,男,1963年7月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教授、博導。1980年7月安溪一中高中畢業,1984年7月四川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1989年12月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畢業(現過程所,碩博連讀),1991年10月復旦大學化學系博士后流動站出站后到同濟大學工作至今。1991年11月晉升副教授,1995年12月晉升教授,1999年8月聘為博導,2007年12月被聘為同濟大學首批二級教授。先后在瑞士、新加坡、美國和希臘工作4年,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歐盟Marie-Curie獎學金,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上海市科技”啟明星”人才計劃和“啟明星后”人才跟蹤計劃、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上海市育才獎、上海市領軍人才等。從事生活垃圾、泥質廢物、建筑廢物、危險廢物、工業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研究與應用,提出礦化垃圾概念和定量化指標體系,在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與填埋垃圾分選利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生活垃圾分類與分類物資潔凈利用、建筑廢物污染控制與利用、污染河湖底泥處置、礦化垃圾處理滲濾液、溫室氣體和惡臭減排與控制、濕垃圾和餐廚垃圾與餐飲垃圾污染控制與利用、城市與工業污泥化學調理深度脫水與衛生填埋、鋅鉛銅危險廢物和鍍鋅鋼板堿介質濕法冶金回收重金屬資源等做了系統性完整性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得到廣泛應用。擔任八種雜志副主編或編委、六種叢書編委會主任。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負責人。承擔了1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7項國家基金項目、4項科技部863和科技支撐課題、1項環保部公益性科研專項項目、15項上海市科委重大和重點項目及一般項目、3項教育部重大和博士點項目及跨世紀人才培養項目、28項企業技術研發項目等。作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生活垃圾能源化和資源化關鍵技術及應用》、《可持續生活垃圾填埋處置及資源化研究與應用》、《大宗堿溶性金屬廢物堿介質提取技術與產業化應用》分別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以及11項其它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國家住建部華夏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等(均排名1)。第一發明者授權發明專利65項,非第一發明者授權發明專利18項;SCI收錄論文168篇,在Elsevier和Springer出版社出版英文學術專著6部,國內出版社分別出版學術專著6部、學術和科普著作80部、在線教材2部,包括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本科生教材以及國家新聞出版署十二五重點科普系列叢書,參編學術著作11部。指導博士生55名,碩士生80名,工程碩士26名,博士后5名,教育部委派進修生10名。
校內外學術及行政兼職: 擔任八種雜志副主編或編委、六種叢書編委會主任、5個學會專家委員會專家。
教育經歷: 1980年7月福建省泉州市安溪一中高中畢業 1984年7月四川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 1989年12月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畢業(現過程所,碩博連讀) 1991年10月復旦大學化學系博士后流動站出站
工作經歷: 1991年11月同濟大學環境工程系副教授(副研究員) 1995年12月同濟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研究員) 1999年8月同濟大學環境工程系博導 2007年12月同濟大學二級教授 先后在瑞士、新加坡、美國和希臘工作4年
教育情況: 指導博士生55名,碩士生80名,工程碩士26名,博士后5名,教育部委派進修生10名。自1998年開始,連續為本科生或碩士生或/和博士生講授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課程,或同濟高等講堂講座。
科研項目: 承擔了1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7項國家基金項目、4項科技部863和科技支撐課題、1項環保部公益性科研專項項目、15項上海市科委重大和重點項目及一般項目、3項教育部重大和博士點項目及跨世紀人才培養項目、28項企業技術研發項目等。
|
-
評論0
-
-
打印
-
字大
-
字小
同濟學者完成的6部固體廢物英文學術專著出版發行
為世界上首次在相關領域完成的專著
由同濟大學趙由才及其團隊完成的生活垃圾滲濾液、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及其廢物、生活垃圾焚燒及其飛灰和爐渣、工業建筑廢物、城市污泥、兩性金屬危險廢物等處理與資源化英文學術專著,已經由世界上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Elsevier出版社和Springer出版社出版發行。
Zhao Youcai.
Zhao Youcai.
(生活垃圾滲濾液污染控制技術)
這六部學術專著,根據文獻調查和作者了解,都是世界上首次在相關領域完成的專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有深入系統的機理機制內容,也有工程應用方案和參數,適合于環境科學與工程、市政工程、農業環保、土壤修復等專業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以及研究人員、工程師、設計人員等閱讀。
來源:新華網
為什么中國這么急著垃圾分類?垃圾圍城、酸雨霧都、十面霾伏、骨瘦如柴的北極熊、渾身沾染油污的企鵝、綿延數公里的“垃圾海”、胃里滿是塑料的動物死尸、人體“塑料顆粒”、“癌癥村”……垃圾分類的這場“戰爭”,已經是迫在眉睫。
7月1日起,上海市正式實施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堪稱“史上最嚴”,一時間,“垃圾分類”成了最火的關鍵詞之一。但眾人鮮知,對于“垃圾戰爭”,上海有所大學的科研團隊在數十年前就開戰了,他就是同濟大學的趙由才教授團隊。自1990年起,趙由才團隊圍繞國家節能減排與民生重大需求,堅持不懈地開展生活垃圾能源化與資源化技術研發與應用工作,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
智能分選,讓這個世界更有序
中國是一個垃圾生產大國,早在2004年中國就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國。中國目前全國生活垃圾,年產量為4億噸左右,并以大約每年8%的速度遞增。
目前,我國每年需要末端無害化處置的生活垃圾1.8億噸。當然,向公眾普及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和方式是永遠需要做的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智能技術同樣重要,面對現在生活垃圾末端資源回收的嚴峻問題,同濟大學趙由才團隊開發了處置鏈條末端的高水低質生活垃圾快速破袋與精準機械分選技術,使生活垃圾中塑料等回收率大幅度提高。
通過這種技術手段,能夠針對性地將生活垃圾中的塑料、橡膠、化學纖維以及紙張回收,回收率高達90%~95%,減少了末端處置量,實現了源頭減量與廢品回收。
塑料分選回收
變廢為寶,垃圾也能創造巨大價值
生活垃圾可用焚化、堆肥或分選回收等方式處理,其中難以處理的部分需作填埋處理,填埋是我國大多數城市解決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
趙由才團隊長時間持續監控了大型填埋場生活垃圾降解規律,提出和應用了生活垃圾填埋場水平防滲與垂直防滲系統,研發了基于生活垃圾穩定化特性的高維填埋、填埋氣高效收集凈化與能源發電、礦化垃圾利用等技術,實現了生活垃圾可持續填埋處置與資源利用。
上海老港填埋場
焚燒發電是將固體廢棄物焚燒產生的熱能用于發電的焚燒余熱利用方式。焚燒發電實現了生活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國家對此高度重視與關注。
趙由才團隊研發了生活垃圾倉內堆酵與機械壓榨聯合脫水技術以大幅度提高生活垃圾熱值,結合高效燃燒空氣分配、多點開孔/加長型爐排系統和三段L型往復式交錯型機械爐排等技術與設備,實現了適合我國高水低熱值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的產業化與國產化。
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二次污染控制,質本潔來還潔去
在垃圾填埋和焚燒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尾水、尾氣、廢渣和惡臭,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嚴重污染周邊環境,所以,必須進行復雜的二次污染控制處理,但其中的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趙由才團隊研發了滲濾液調節池覆蓋調配-礦化垃圾床-MBR-NF-RO-水化劑、焚燒廠煙氣凈化-飛灰固化穩定化安全處置、惡臭和蚊蠅控制、填埋場低濃度甲烷生物控制等系列技術,實現了環境友好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與資源化目標。
經過多年完善提高和廣泛應用,實現了生活垃圾從隨意丟棄到源頭減量與資源回收、簡易堆填到安全可控衛生填埋和填埋氣發電、露天堆燒到大型爐排清潔焚燒發電的重大變革,使衛生填埋和爐排焚燒發電逐步成為我國生活垃圾大規模、快速消納處置的兩大主流技術;探索和實踐了我國生活垃圾處理處置產業化道路,構建了“分類分流-末端處置與資源化-二次污染防治”技術創新鏈和“精準分選與資源回收-衛生填埋與填埋氣利用或焚燒發電-滲濾液/煙氣/飛灰/惡臭處理”過程產業鏈,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生活垃圾能源化與資源化技術研發與應用體系。
本項目榮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直接應用單位覆蓋我國23省市區(4座直轄市、19座省會城市、95座地縣級市)和2座日本城市,編制了一系列國家標準規范法規,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出版了一系列學術專著,為我國生活垃圾處理與資源化事業發展、城市環境衛生面貌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地球可以孕育新的生命,但是我們不能再找到新的地球。請把欠地球的一句句對不起,變成我會努力愛護你!那么,讓我們從做好垃圾分類開始!
-
11:33已群發
-
昨天 00:00已群發
-
星期二 00:00已群發
-
星期一 10:21已群發
-
星期日 19:59已群發
-
星期六 00:00已群發
-
01月29日已群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