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景觀設計專家楊波帶領團隊探索海岸環境修復與景觀建設技術創新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所做報告中全面闡述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為未來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指明了路線圖。日前,天津市發布天津市生態保護紅線,陸海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393.79平方公里(扣除重疊),占陸海總面積的9.91%,將受到保護。在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規劃建設736平方公里的綠色生態屏障,實行分級管控,將綠色生態屏障區建設成為展示現代生態文明理念,呈現“大水、大綠、成林、成片”景觀的“雙城生態屏障、津沽綠色之洲”。
多年來,渤海灣海岸帶空間的規劃及景觀設計,一直是國際著名工程顧問公司AECOM天津公司董事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楊波博士與他的團隊(以下簡稱“楊波團隊”)極力所做之事。作為天津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理事,楊波近年來領導團隊參與了一系列海岸環境及城市與景觀規劃設計項目實踐,結合他在海岸環境領域的深厚理論積累,在國內首次提出了“海岸新遺產保護”,兼顧安全與景觀功能的“三重堤”工程設計模型等新理念和工程設計模型。其帶領團隊完成的規劃設計作品如天津東疆港區概念總體規劃,天津東疆港配套服務區城市設計/配套服務區控規及修建性詳細規劃;中新生態城老海堤沿線景觀及生態規劃,印象海堤景觀工程;天津濱海新區遺鷗濕地保護區規劃及遺鷗公園設計;中新生態城東堤景觀、南堤景觀規劃設計等國家及省市重點項目。并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
在濱水城市和生態水景觀規劃設計,海岸帶環境和港城一體規劃領域,楊波博士一直致力于將自身不同階段的專業經驗、知識建構成互相支撐的跨界、多學科交叉能力,在海洋與大地的結合帶繪畫出美麗的城市、旅游景區、物流和產業區。他多年積極提倡“低影響規劃設計”,近年更與國際同行一起積極推動“Design&Building With Nature—與自然共生設計建造”的規劃設計理念進入濱海城市和海岸及河流環境生態規劃建設領域,使社會、經濟、自然等多方面達到綜合平衡。
中新生態城:塑造城市、人、自然的無界限親和
近日,在中新天津生態城開發建設十周年之際,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舉行了中新國際綠色建筑論壇、十周年經驗成果匯報會、中新合作項目考察等系列活動。作為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戰略性合作項目,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一座烙印了“綠色”“循環”“低碳”標簽,符合生態理念和綠色發展要求建設的新城,也是一座具有完整意義的全要素城市。而中新生態城南部區域河堤沿線景觀規劃便是楊波所屬的AECOM公司近年來在中國所做的最重要的項目。在中新國際綠色建筑論壇上,楊波受邀做了演講,分享了基于生態修復的海岸景觀建設天津經驗。
楊波在城市規劃學術論壇演講
中新生態城航拍鳥瞰圖
如今的中新生態城,清幽寧謐,景色怡人,特別傳承該地區生態文化底蘊的城市帶狀開放空間—“印象海堤”,已經成為生態城內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中新生態城這一項目,展現了楊波的獨特理念——城市規劃、旅游和景觀規劃設計,更需要設計者關注人文、社會環境,發掘項目的歷史價值、文化意義并與環境條件有機整合。
因而,在具體的方案規劃中,楊波團隊結合生態城“三區合一”后實際需求、城市及旅游發展總體目標,本項目以生態、環保、健康的綠色理念,近期實現綠道鏈接四大生態公園;遠期實現十字軸生態系統鏈接;最終實現海洋文化體驗鏈的串聯,完成綠道系統的融合。創新性的將項目定位于“Green Zipper”,為“三區合一”后的生態城打造一條濱海“綠色拉鏈”。并在結合海堤沿線場地現狀、后方項目及周邊環境等要素,前瞻性、可持續性的對項目進行了方案設計。方案整體以生態主題為背景,以文化主題為內涵,通過節點串聯線索,形成生態與文化的脈絡體系。呈現“濃淡相宜”總體風貌,營造自然基底的樸實無華,強化重要節點的精致塑造,體現高水平亮點。
經過對場地充分調研分析,借鑒經典案例經驗,考慮區域協調、空間聯系、交通組織、特色文化、風情營造、海綿城市、生態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等角度,楊波團隊打造的方案塑造了城市、人、自然的無界限親和水岸空間和自然通廊,將項目打造成為區域最獨具河海自然風情、文化特色的河濱公園,功能多元、活力繽紛的城市濱水生態休閑狼道,同時也是生態城綠道網絡中的重要組成。
尋求海洋與大地的自然邏輯
十幾年來幾十項河流湖泊和海岸帶環境下的濱水城市、景觀、江河湖海和人工島的規劃設計,讓楊波積累了對于這一領域的跨界深入認知—尋求海洋與大地親和的邏輯。
在威海雙島灣科技城景觀設計中,楊波團隊將整個景觀的大肌理從自然向城市過渡,形成濱海生態,活力都市,宜居生活的風貌特色。設計按照整體景觀風格和特點分為四大區域:濱海生態區,景觀過渡區,城市活力區,水鄉風情區。其中濱海生態區景觀風貌尊重場地基質,突出自然資源優勢,對自然生態和自然肌理進行保護,梳理,提升;景觀過渡區從自然向城市風格的過渡。以覆土建筑和防護林在景區及高架鐵路之間形成良好的空間及視線過渡,避免了鐵路線的負面影響,同時兼顧了景觀的流暢與延續;城市活力區是項目范圍的主要核心區,根據周邊多樣的用地功能,同時考慮利用現狀價值和特點,創建豐富樣的景觀功能空間和體驗。服務于文化體驗,家庭游賞,康體娛樂,商業休閑的節點;而水鄉風情區主要以強調自然、生態的綠色濱水景觀表達宜居生活氛圍。場地空間穿插綠意之中,在對景與視野良好處設置觀景點,同時注重觀水,親水,游水的處理。
“人類移山填海的工程技術能力愈強大,愈應該以更謙遜的姿態與自然共處。”近年來,楊波與國際合作者共同提倡“Design With Nature —與自然共生設計”的設計哲學。該理念在近期的天津濱海旅游區規劃、平潭國際旅游島海濱景觀規劃等項目的技術路線中都有引入。其中,平潭綜合實驗區海壇灣濱海休閑景觀帶項目對場地海事工程、海岸沙灘、植被與防風林、建筑風貌等充分調研分析,并結合研究國內外為有影響力案例經驗,通過“尊重與適應、保育與激活、鏈接與功能、特色與傳承”發展策略,將項目打造成為城灣相依的活力灣區、海島生態和地質博覽天然場館、高品質漁耕文化休閑體驗灣區、國際旅游島門戶形象灣區。并與中心城區一體,依南北兩翼海灣,成為平潭建設國際旅游島鯤鵬展翅的軀干。
記者手記:在《景觀都市主義(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一書中,瓦爾德海姆寫道:“景觀都市主義展現了當前學科的重新定位。其中,景觀取代了建筑成為當代城市發展的基本單元。景觀突破學科的界限,不僅成為洞悉當代城市的透鏡,也成為重新建造當代城市的媒介。”在海洋與大地之間,楊波一直在努力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