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園段(那考河)流域治理工程
竹排江上游藥用植物園段治理前河道沿岸臟亂,垃圾堆放及施工棄土擠占河道、行洪不暢,沿河排污口四十個,水質惡劣。通過采取河道治理、截污治污、河道補水、景觀環境、海綿建設、信息化管理等措施,徹底改變藥用植物園段河道及其周邊的環境狀況,達到五十年一遇行洪標準、河道水質還清、兩岸環境美化的“水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工程目標。同時,通過本項目的實施,落實投融資體制新舉措,在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率先建設示范工程。
二、建設范圍
竹排江上游植物園段發源于南寧市東北郊高峰嶺的高峰水庫,河水自北向南流經興寧區三塘鎮路東村留肖坡、路東村柳楊坡、南寧市路東養豬場、路東村官塘坡、廣西畜牧研究所、三塘鎮降橋村降橋坡、廣西藥用植物園、興寧區民生街道將橋社區、青秀區建政街道茅橋社區和建政街道長堽村,于茅橋路以西約 100m處匯入竹排江干流。竹排江支流昆侖大道方向至金橋客運站河段河道流經興寧區三塘鎮降橋村那荷坡、二塘坡和六安坡,于廣西藥用植物園內匯入竹排江上游植物園段干流。本次河道治理范圍是環城高速路至長堽路鐵路橋河段,其中主河道長5.135km,支流河道長1.215km總長約6.35km。
三、河道整治工程
北起環城高速路,南至茅橋湖北岸,穿昆侖大道、藥用植物園、廂竹大道、長罡路、湘桂鐵路。主河道長5.135km,支流河道長1.215km,全長6.35km。
行洪設計標準為P=2%。主要包括堤防護岸工程、清淤工程、溢流壩及水閘工程等。
四、河道截污工程
結合河道整治及現況排污口的分布情況,沿河道兩岸鋪設污水截流管,完善管網收集系統,將污水最大限度地進行收集。對現況排污口進行截流,收集污水及初期雨水,保證治理流域范圍內污水及初期雨水不直排河道。
本河道截污工程設計,沿河道兩岸綠化帶或游步道底下鋪設污水管,以昆侖大道為界,具體分為兩段:那考河(昆侖大道以北段)、那考河(昆侖大道以南段)污水管。
截流的污水通過截污管送入擬建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達標后排入河道,對河道進行補水。
五、河道補水工程
為保障河道生態基流量,監控斷面2、3、4最小流量不得小于同點位、同水文期多年平均徑流量的60%,截流的污水經處理后,回灌河道的水量不小于處理污水量的80%,河道總補水規模為5萬m3/d。
六、沿岸景觀工程
本景觀工程整治范圍:竹排江上游藥用植物園段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南起規劃的茅橋湖北岸,穿湘桂鐵路、長罡路、廂竹大道、藥用藥用植物園、昆侖大道,北至環城高速路。治理主河道長5.135km,支流河道1.215km,全長6.35km。河道治理工程紅線按照河道淹沒控制線范圍及環境治理需要劃定,寬度約為50~350m不等,項目用地78.8ha,景觀用地28.9ha。
沿岸景觀工程植物景觀規劃分為濱水香花植物觀賞區、科普植物觀賞區、濕地植物觀賞區等三大區域。
本項目以水質改善與保障為核心目標,實現“水清岸綠、循環暢通、生態健康、人水和諧”的河道生態環境,將那考河打造成有活力、充滿生機、美麗的河。在水質改善和生境恢復的基礎上,治理區段將成建一個封閉管理、免費游覽的生態公園,突出生態、運動、休閑的主題。
七、污水廠建設工程
那考河污水處理廠選址位于那考河河道上游北側(左岸)與環城高速乍道之間的規劃河道紅線范圍內。建設規模為5萬m3/d,占地2.60公頃,主體為 MBR工藝。該工藝目前在國內屬于較為先進的再生水技術,具有出水水質優質穩定、占地面積小、可高效去除氨氮及難降解有機物、操作管理方便,易于實現自動控制的先進技術。出水水質要求為:化學需氧量(COD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總磷(TP)、氨氮(NH3-N)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Ⅳ類標準;其它指標不低于《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中的一級A標準。
污水進入廠區首先經一道中粗格柵初步去除污水中較大漂浮物;然后進入進水泵房,污水經提升后進入到網板式細格柵,進一步去除污水中較大的漂浮物,特別是絲狀、帶狀漂浮物;然后進入曝氣沉沙池,將污水中比重較大的無機顆粒沉淀并排除;再經膜格柵處理后進入一體化MBR池,完成有機物、N、P及SS等污染物的去除,在生物池中間好氧段的起點前投加除磷藥劑進行化學除磷;為確保再生水出水總氮達標,在生物池補充碳源。MBR池出水進入紫外消毒渠消毒后經巴氏計量槽自流至廠外河道濕地,經濕地再次凈化后,作為那考河河道補水水源。
八、海綿城市示范工程
本工程主要從四方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一是通過河道斷面改造與生態建設,恢復和改善那考河天然水系結構和生態系統,增強了河道行洪排澇能力;二是那考河沿岸景觀帶內系統性的設置了大量下沉式綠地、雨水濕地、植草溝、透水路面等海綿城市設施;三是那考河沿線各溢流排水口因地制宜的設置了穩定塘、旋流沉砂器等調蓄凈化設施,盡可能的保證溢流雨水凈化處理后方可入河;四是配套建設了海綿城市設施信息監控系統。
九、運行成效
那考河項目綜合整治后,河道水質持續改善,主要水質指標優于地表水Ⅳ類標準,部分指標達Ⅱ至Ⅲ類。區域生態物種得到改善,動植物種類持續增加。水土流失現象得以控制,降雨水體面源污染情況得到有效控制。河道行洪能力提升,有效降低河道流域服務范圍內雨季內澇情況的發生,運營以來,未接到降雨積水點相關投訴。項目綠化覆蓋率51.92%(不含水面面積),流域內綠化覆蓋率得到增加,有效提升空氣凈化效果及周邊居民生態環境質量,同時,水環境質量的改善帶動周邊水經濟發展。
目前項目區域污水收集率達到80%以上,同時,達到100%的污水處理效率。本項目區域內管網現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統,整治后內澇防治標準達標比例為100%,區域內合流制管網截流倍數為2.0,旱季無污廢水直排入河,無污水井冒溢現象,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全回用。

圖1 那考河再生水廠工藝流程圖

圖2 那考河再生水廠平面示意圖




圖3 工程照片
項目名稱 | 南寧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園段(那考河)流域治理工程 |
建設地點 | 南寧市 |
項目規模 | 50000 m3/d |
主要工藝 | A2/O+MBR |
建設單位 | 南寧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 |
設計單位 |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
施工單位 | 北京城建道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運行單位 | 南寧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 |
竣工時間 | 2015年6月-2016年11月 |
設計負責人 | 黃鷗 |
施工負責人 | 吳慶 |
運行負責人 | 萬成仁 |
項目簡介 | 綜合治理PPP項目,結合了“海綿城市”建設和PPP模式的“雙料示范樣本”。項目采用 “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清水補給、活水循環、水質處理、生態修復”的技術路線,在項目紅線范圍內6.35公里河道流域段實施綜合治理。達到五十年一遇行洪標準、河道水質還清、兩岸環境美化的“水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工程目標。同時,通過本項目的實施,落實投融資體制新舉措,在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率先建設示范工程。 項目共占地72公頃,建設一座50000 m3/d的再生水廠,主體為 MBR工藝,同時完善約10 km污水管網。服務流域范圍16.25 km2,服務人口約10萬人。 那考河綜合整治后,河道水質持續改善,主要水質指標優于地表水Ⅳ類標準,部分指標達Ⅱ至Ⅲ類。區域生態物種得到改善,動植物種類持續增加。水土流失現象得以控制,降雨水體面源污染情況得到有效控制。河道行洪能力提升,有效降低河道流域服務范圍內雨季內澇情況的發生。項目綠化覆蓋率51.92%(不含水面面積),流域內綠化覆蓋率得到增加,有效提升空氣凈化效果及周邊居民生態環境質量,同時,水環境質量的改善帶動周邊水經濟發展。 |
-
11:46已群發
-
昨天 11:04已群發
-
星期三 15:04已群發
-
星期二 12:38已群發
-
星期一 10:17已群發
-
星期日 00:00已群發
-
07月31日已群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