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堅:蘇州水環境治理的系統思考
時間:2021-11-12 09:30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宋天辰整理
自2015年“水十條”頒布以來,城市水環境治理日益受到重視,城市水環境對增強防洪排澇能力、確保城市供水安全、提升居民獲得感等諸多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力。蘇州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水鄉城市,開展全面治理水環境多年,已經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9月16日,蘇州市水務局一級調研員夏堅在“2021(第十三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以 “蘇州水環境治理的系統思考”為題,分享了他對蘇州水環境治理的經驗與思考。
自2015年“水十條”頒布以來,城市水環境治理日益受到重視,城市水環境對增強防洪排澇能力、確保城市供水安全、提升居民獲得感等諸多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力。蘇州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水鄉城市,開展全面治理水環境多年,已經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9月16日,蘇州市水務局一級調研員夏堅在“2021(第十三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以 “蘇州水環境治理的系統思考”為題,分享了他對蘇州水環境治理的經驗與思考。
蘇州市水務局一級調研員 夏堅
以下根據夏堅現場發言內容整理:
城市水環境治理面臨的五大挑戰
蘇州作為歷史悠久的水鄉,蘇州的水問題可以說是所有水問題的縮影。夏堅指出,在當今發展階段下,城市水環境治理面臨五大挑戰:
第一、更優質、更健康的飲用水需求(近自然)。如今因為水源水質受環境的影響,發生了很多我們不希望看見的現象,為了保障供水水質達標,一些自來水廠可能變成了“化工廠”,加了很多藥,最后出來的飲用水不再是自然的。但最優質的自來水應該是十分接近自然狀態的水。因此如何高品質、健康地實現公共的飲水供給?這是一個重大挑戰,這和水環境的治理是十分密切相關的。
第二、更優良、更美觀的水環境需求(更自然)。夏堅說,現在水環境治理中,可能明顯能感覺到,水看上去沒有以前那么自然,水體發渾、透明度差。這是因為現在還沒有治理到更自然的狀態,甚至有的地方為了臨時解決一些突出的問題,進行了一些人工干預的治理,最后出來的水是“十分綠、十分藍”,而這是非自然狀態的。
第三、更安全、更高效的供水系統。
第四、更全面、更節省的污水治理系統。
第五、更可靠、更韌性的防洪除澇系統。夏堅說,城市防洪排澇系統建設是按照國家與地方相應標準實施的,但現在極端天氣不斷增多,經常出現“超標天氣”,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守住城市安全底線,是城市水環境治理面臨的一大挑戰。
夏堅總結,目前蘇州水環境治理已經由2.0時代進入3.0時代。所謂3.0時代,就是指繼最初以解決水體黑臭為主和2.0階段提升水質為主之后的,以“提高顏值”為主要目標的時代。水環境要治理追求的不僅是實驗室測出達到了II類水、III類水標準,更要讓人民一眼看上去就能感知到是II類水、III類水的水平。
夏堅舉例,蘇州市委市政府辦公區兩邊的河道,現在水質已經治理得很好,大部分時間測試已經達到III類水標準,偶爾測出是IV類水,但問題是沒人認可,因為水看上去發渾,透明度不高。目前水務部門正聚焦于如何解決這條水體的感知問題。
夏堅說,過去提到水環境,往往就狹隘理解為是測出來的水質,然而經過多年治理,夏堅認為,水環境治理不能狹隘地限定到幾個常態化水質指標,而要包括濱水環境、生境、生態等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很多河道在受到人工干預了以后,水會很清,但是不長草。夏堅表示,他給相關的方案制定單位提過一個要求,可以種草,但是草覆蓋率不能太高,草也不能長到覆蓋水面,因為這給人的觀感不好。
水環境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綜合體。
水環境系統治理的九方面工作
夏堅羅列了蘇州市水環境治理過程中主抓的九方面工作:
第一,加強藍色空間的管理,嚴格管控水域和濕地面積。夏堅表示,目前城市水環境惡化的一條重要原因,是城市藍色空間的減少,即城市水面率降低、濕地減少、河道聯通性變差等現象。在城市水環境治理中需要嚴格管控水域和濕地面積,保證城市藍色空間。另一方面,夏堅也提到,在準備改變長期自然形成的城市水環境時,要持審慎態度,在籌劃階段就盡量想清楚改動之后會引發的后果,做到順其自然,道法自然,避免貿然大動干戈,這也是低碳的體現。
第二,加大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的力度。夏堅說,蘇州的目標是到2020年生活污水處理率城市達到99%,開發區100%,鎮和街道98%,農村93%,其中太湖和陽澄湖一級保護區100%。著力解決污水處理量和用水量不匹配的問題,對污水管道在解決有沒有的基礎上,關注管道好不好的問題,開展排水管網的檢查和修復。
第三,實施暢流工程,改善引排條件。夏堅解釋道,引排并不是引清沖污,而是解決城市水體流動性差的問題,實施水系調整,理順河道綱目,拓浚通江外排河道,拆除河道阻水堤壩,打通斷頭浜,拓寬束窄段,整治骨干河道,改造排澇泵站恢復圩區生態流量和流速。只有讓水流動起來,才能促進水體自凈能力提升,沒有流動的水體就沒有自凈能力。
夏堅說,以前總是強調水資源 ,其實還有另一個概念:水動力資源。例如蘇州主要的陸地徑流來源就是太湖發洪水之后依托高度差形成的,但現在太湖洪水不再走原來的泄洪河道,導致蘇州許多河道的水動力資源沒有了,因而流動性差,這是蘇州水治理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
夏堅表示,當前,因為水體自身質量惡化,污水處理廠處理標準不斷提高,但和改善水體自身流動性、自凈能力、承載力相比,后者其實是較為低碳的改善水環境質量的方式。
第四,水資源要科學調度,激活水體。也就是從長江、太湖等高水位區引水,在城鎮等滯緩區采用機械提水方式改善水體流態。
第五,降低水利工程阻水滯水和阻隔水土交換界面的負面影響。在新改建河口水利工程時,保持與河寬適當的通道,非主要引排河道采用生態型護岸,增大水土交換和接觸面。
第六,開展生態清淤,減少內源污染物質。即對湖泊污染底泥和河道淤泥實施生態清淤,徹底清除污染底泥。夏堅說,目前除了徹底干河清淤外,許多清淤方法是不能徹底清除淤泥的,例如抓斗抓泥,抓斗一方面抓不走表層浮泥,另一方面不能徹底抓走污染底泥。并且與底層淤泥相比,表層浮泥更容易析出污染物。
針對社會上一些認為干河清淤違背科學、有人認為影響微生物環境的言論,夏堅表示,蘇州水環境治理實踐經驗證明,干河清淤過的河道,水質普遍改善,水草長勢均比干河清淤前更好。
第七,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區域用水總量、納污總量和用水效率三條紅線控制。夏堅表示,經過數十年發展,城市用水量大大增加,對城市水環境形成了巨大壓力。過去一戶人家平均約四口人,一天用自來水約50升,再配上河水和井水等,而現在生活用水平均每人每天要140升左右,也就是說現在一個人的用水量就超過以前四口之家用水量的3倍,此外,工業用水增長就更多,而農業用水大大減少了。太湖藍藻問題,和太湖周圍大規模建設住宅樓就有緊密的關系。因此控制用水規模是未來幾年中低碳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第八,保護濕地、湖泊和水稻田。對水面、濕地、水稻田實施嚴格的保護,禁止占用水面和破壞濕地,穩定水稻種植面積,在河道整治時保留原狀彎道和河灣,利用豐富湖泊資源建設清水涵養區,使水體得到休養生息。夏堅表示,水稻田相當于人工濕地,下雨之后可以起緩沖作用,過去蘇州高峰時有460萬畝水稻田,而現在只有近100萬畝,僅余不到四分之一,因此蘇州市目前采用財政補貼手段,保持水稻種植面積。
夏堅說,過去經常有一些觀點認為水稻是水污染重要來源,但蘇州治理水環境過程中,通過請河海大學專家進行一個生產周期水稻面源污染監測發現,除個別時期對水環境有污染外,水稻種植大部分階段中對水體污染可以忽略。當下,水稻種植產生水體污染的時期主要集中在機械插秧時期,因為機械插秧與人工插秧不同,需要放空田中存水(干插),此時會對水體有所污染,水稻種植其余階段對水體幾乎不產生污染。
第九,大力開展節水減排工作。總量節約:產污用水總量控制,開展節水減排工作,節約水資源,減少污水排放。萬元GDP用水量為24.8m³,萬元工業增加產值用水量為11.2m³。結構節約:降低優質水資源消耗,禁止市政用水和綠化用水使用自來水。
城市水系的十種特殊功能
夏堅總結了城市水系能起到的十種無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1、城市的生態廊道。城市河流是水和各種營養物質的流動通道,是城市蓄水行洪的載體,是各種鄉土物種的棲息地,是改善氣候功能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底。蘇州通過大運河將城區東南西北中各處的水系串聯交通。
蘇州城中:環城河生態廊道。
蘇州城南:太湖蘇州灣城市濕地。
蘇州城東:金雞湖獨墅湖生態湖泊。
蘇州城西:石湖風景區。
蘇州城北:西塘河清水通道、虎丘濕地公園。
串聯:大運河1+N。
太湖蘇州灣生態濕地
2、城市的休閑游憩帶。城市水系是滿足城市居民貼近自然、實現歸屬感的最重要空間,也是休閑、旅游、娛樂等水文化和水文明重要載體。城市河流提供廣闊多彩的空間和豐富生動的內容,是居民休閑的最佳場所,也是城市居民步行、非機動車行駛的最佳通道,同時城市旅游的特色之地。有特色的城市均以河道為景觀軸線。建設環古城、環金雞湖、環太湖、大運河慢行系統和市民休閑帶,開展城市大型水體岸線的綜合利用。夏堅說,在幾年前解決大運河防洪問題時,曾提出沿大運河修建幾十公里慢行步道的方案,當時大運河周邊人煙稀少,但是在建成之后很快就人山人海,大家都樂意去。
3、城市洪水的調蓄空間。夏堅表示,隨著城市人口和經濟總量的增加,洪水沖擊的風險在加大。城市建設導致小雨中內澇,中雨大內澇,大雨全城癱瘓的惡性循環。城市水系在排泄和調蓄城市徑流中的作用應給予高度的重視,應強調就地調蓄,減輕排泄壓力。蘇州提出城市5%最低水面率要求,高于5%的,不得低于現狀水平。保護現有池、塘和小微水體,建設大包圩,通過雨前預降水位,增加調蓄能力,平面和立體調蓄能力都很強大。
4、城市的供水水源。夏堅表示,蘇州重視飲用水源、生態水源的建設和保護,規劃了太湖、陽澄湖、長江三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建設應急備用水庫,建設源水互備體系,水源地實行封閉管理。每個供水區均有兩個以上獨立水源或有應急水源。利用高水位水源,建設西塘河(太湖、長江)、胥江(太湖)、外塘河(陽澄湖)三個生態補充水源通道,彌補大運河改道后城市河道無清水來源和水動力缺失的問題,建設城市自流活水系統,放大水源生態效能。
太倉長江瀏河應急水庫
5、城市的景觀界面。夏堅說,城市河流是城市形象與特色的體現,也是市民生動的日常生活的界面,是城市對外展示的窗口和界面,也是當地人與自然、與社會的交流場所。城市最有特色的區域一般都是近水街區。開展環城河、大運河、胥江(兩河一江),山塘河、平江河(古城風貌),金雞湖、獨墅湖、太湖蘇州灣(城市湖泊)等水景觀規劃和建設。
金雞湖
6、城市的文化遺產廊道。夏堅表示,城市河流是城市歷史與文化的積淀地,也是城市故事與古跡的發生和留存之處,河流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寶貴自然遺產。整合文化遺產,建設大運河風光帶。平江河歷史風貌區、山塘河歷史街區、環古城風景區、楓橋鐵嶺關寒山寺歷史風景區。對文化遺產根據特點分點、線、面對古橋、古碑、古井、古街、古河道、古碼頭、古水文站、古街區開展多種形式保護,要開展不可移動水文化載體的普查和登記。
百年水文站
7、城市的交通要道。城市水系是很多城市交通要道,客運、貨運的主要運輸線路,承擔城市物質和能量輸送功能。夏堅表示,大運河是大宗貨物的主要運輸渠道,蘇州開展大運河改道、升級,增強大運河運輸能力;沿河修建道路,增加通透性、增強安全性;建設環古城綠帶和步道、大運河兩岸步道、環金雞湖步道,形成慢行系統;開辟水上旅游交通線,豐富城市旅游項目;升級航道,建設長江港口和大運河港口水上交通線,連接內河、長江、海港水上交通。
8、城市視覺通道。夏堅表示,城市中河道是可以保持連續通透的通道,比道路還要通透,因為河道更加開闊。所以在城市設計當中,只有藍綠空間綜合規劃,形成開闊的視覺通道,才會讓人覺得這個城市生活的很舒服,環境很優美。
9、建設防洪排澇系統(網廠河一體化運行)。夏堅表示,城市水環境建設離不開防洪排澇系統建設。蘇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中心城區建設防洪大包圍,雙向引排能力流量265m³;工業園區整體提高地面高程;提高七浦塘、楊林塘、婁江等河道外排能力,降低河道高水位對污水管網液位的影響。
10、活水暢流系統。建設區域、城市自流活水系統,優化水資源調配格局。夏堅說,蘇州市曾經專門請南京水科院做物理模型,才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利用自然水源,自然的水位差形成區域活水和城市活水的格局,僅僅需要在某種節點做一些少量的人工干預。盡量依靠自然的力量而非人工干預,這就是低碳思想的體現。
重視水的綜合服務功能。夏堅表示,水環境治理,要追求水的品質(功能質量)、品味(文化內涵)、品相(高顏值)。在城市水系治理中,要依據水的服務功能理論,做到多功能兼顧,發揮城市水系的綜合功能及效益,不可顧此失彼。應水資源、水環境、水生物、水景觀、水文化、水安全全面統籌,系統保護,合理配置,科學治理。應優先安排涉水事務,再謀求城市的社會和經濟發展。
污水治理系統十類問題
蘇州污水治理目標與成果。夏堅介紹,昔日蘇州污水治理系統問題多多,2011年,蘇州市中心城區110條河道中達到黑臭河道等級的有55條。蘇州市以“設施全覆蓋;污水全收集;尾水全提標;監管全方位”為總目標,以“網、廠、濕一根軸;水、氣、泥一盤棋;源頭控制、過程管理、末端治理一條線;市縣鎮村一張網”為總思路,成立《蘇州市高質量推進城鄉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領導小組》,高位推進各項工作。并且,蘇州市在實施過程中響應雙碳戰略,盡早完成設施建設并正常運行、啟動全環節、全流程低碳工藝、低碳設施、低碳標準的研究。
經過多年治理后,近三年來,蘇州市污水收集能力、接納能力、處理能力、水環境質量、污水廠進水濃度均有明顯提升:
污水收集能力顯著提升。近三年,蘇州市累計建設污水收集管網3656公里,消滅空白區15個,建設零直排區11個;對2.98萬公里排水管網開展功能性、結構性檢查;修復“錯接、混接、滲漏、堵塞”等問題點位4.8萬余處。
接納能力持續提升。完成155個獨立場站污水設施;1925個陽臺車庫污水收集系統;8357個“十個必接”污水收集系統;10761個重點行業污水接納系統建設;對1739個小區實施雨污分流改造;7596個工業企業和企事業單位雨污分流;整治非雨出流排口、污水直排口5733個;2019年,全市累計發放排水許可證2694件,比2018年(2023件)增長33.2%。
處理能力穩步提升。2020年,蘇州市處理污水量約11.60億噸,在用水量下降3.8%的情況下較2017年增長約15%;新增污水處理能力83萬噸/日,處理能力達到420萬噸/日以上;污水廠平均進水COD濃度296mg/以上;COD濃度上升10%以上;污水廠出水標準達蘇州市“準Ⅳ類”要求。
水環境質量明顯提升。932條城鄉黑臭水體整治完成,全市基本消除城鄉黑臭水體目標;全市國省考斷面優Ⅲ比例達到92%、水功能區達標率100%;持續推進高質量城鄉生活污水治理和水岸同治攻堅行動,42條通長江河道水質均值達到Ⅲ類以上。2021年1-7月中心城區178條河道優三比例達到88%以上,無劣五類河道。
污水廠進水濃度進一步提高。全市污水廠全部完成“一廠一策”;要求開展污水廠“一廠一案”,排查污水接納和管網質量;開展排水達標區劃分和建設;污水廠平均進水濃度提升明顯:其中太倉市提升50%;中心城區:CODcr大于310mg/L,BOD5大于150mg/L。
在治理過程中,夏堅總結,蘇州污水治理系統存在十類問題:
第一,處理能力不足。夏堅提到,在先期規劃設計時,污水處理能力是按照歷年預測供水量的平均值進行計算,但是實際情況是高峰用水和平均用水有約20%的數值差距。南方城市在雨天,即使管網質量非常好,也會有相當量的雨水進入污水治理系統。夏堅表示,通過在一些突出片區的調查,降雨時外滲雨水的量能增加60%~70%,帶來了污水處理能力應對平均值足夠但應對高峰不夠的現象。
第二,管網不配套。個別污水廠負荷低、老城區、老鎮區、公路沿線仍有管網空白區。
第三,污水進廠濃度低。夏堅總結,根據多年治水經驗,污水進廠COD濃度不到100mg/L,往往是因為管網有通河現象;COD濃度不到200mg/L,一般是因為常態化的滲漏嚴重,有地下水進入管網;COD達到300mg/L以上,證明管網質量基本正常。
第四,環境容量趨緊,污水廠排放需進一步提標。污水廠出水要求達到蘇州準Ⅳ類標準,一些污水廠需進一步提標改造。
第五,雨污分流不徹底。老城區、老小區、工廠和單位內部存在雨污分流不到位現象。
第六,管網質量普遍差,有待提升。管網老化、損害、病害等問題積累較多,雨污混接現象突出,管道串聯、雨污錯接、混接時有發現。
第七,雨污混接錯接情況突出。管道串聯、雨污錯接、混接時有發現。
第八,管網滲漏嚴重。污水外溢、外水入滲影響系統效能,并且在使用幾十年后,即使質量合格的污水管網,也難免出現退化,需要維護更新。
第九,污水接納亂象。工業廢水接納有待規范,小散亂行業污水直排屢禁不止,單位內部管網缺管缺養,沿河直排點和非雨出流很多。
第十,環境壓力。黑臭河道雖已完成整治,但少量河道有反黑反臭風險,考核斷面還存在季節性不達標現象。
蘇州解決污水治理系統性問題的十二種措施

蘇州市污水治理總體思路
夏堅總結了蘇州解決上述污水治理系統問題的十二種措施:
第一,消滅管網空白區。污水主管網空白區主要存在于城中村、城郊結合部、老小區、交通干線等地區;支管網空白區主要存在于機關、學校、醫院、浴室、美容美發、洗車點、餐飲(賓館)、農貿市場、垃圾中轉站、集中居住區(宿舍)等地區。秉持“公共管網政府建,內部管網共同建”的思路,針對主管網空白區,采用“財政出資,政府兜底”的辦法,針對支管網空白區,采用“行業監管、業主自治、財政補助”相結合的辦法。夏堅說,財政支持是一方面,但最關鍵還是政策要到位。
蘇州市雨污分流改造
第二,消滅污水直排點。這是整治以后的水質變化,氨氮降低了一半。針對沿河直排點,蘇州市并沒有采用常見的沿河掛管措施,而是采用了入戶改造的辦法。夏堅表示,入戶改造最關鍵的是要做好居民的工作,只要下決心,政策配套,蘇州市做了幾千個直排點,沒有出現一家釘子戶。
(沿河掛管就是在河涌有污水排入的一側鋪設管道進行污水收集,再將管道連接附近的截污管網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施工人員一般會在河岸邊搭建鐵架,然后將較大的污水收集管掛在鐵架上固定,再通過較小的管道連接岸邊的排污口,將原來所有流入河道的生活污水收集到掛管里面,完成對河道的整體截污。)
沿河直排點整治過程
夏堅說,直排點整治前后河道氨氮數值明顯降低。2020年城區河道年均值總磷0.152mg/L;氨氮0.962mg/L,均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整治前后蘇州市皋橋和西城橋監測點氨氮數值
第三,開展管網檢查修復。夏堅介紹了蘇州管網修復總體原則:
1、整治雨污互通(在檢測過程中解決) 、雨污混接情況;
2、污水管結構性缺陷修復類型Ⅲ、Ⅳ級;
3、污水泵站進水濃度偏低的收集范圍優先修復;
4、河道水環境較差的片區優先修復;
5、對損壞管段占檢測管段比例大于40%時,原則上所有檢測管段均進行修復;
蘇州市開展管網檢查的主要思路及工作步驟
夏堅說,蘇州在管網檢查修復過程中,重點解決過河管滲漏,大的雨污互通點、漏接、私接錯接點,做到重要區域、重要河道周邊全面修復,其余地區修復三、四級缺陷,并且區分養護責任和修復責任。
管網檢查修復工作重點
蘇州市管網檢查修復工作主要內容有消滅雨污混流和非雨出流、倒虹管專項排查修復、加強單位內部管網檢查(“打通最后一公里”)三部分。
消滅雨污混流和非雨出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工作:
區域性或局部性的雨污互通、混接。通過人工、CCTV或QV溯源排查,進行工程整改。夏堅提到,雨污混接不能只查污水管網,雨污混接還要查雨水管,要同時查;
管道滲漏致使地下水流入。通過“反閉水”,發現用常規CCTV或QV難以發現的污水管道或窨井滲漏,通過注漿、內襯等技術進行修復;
施工基坑排水、自來水管道漏水或陽臺洗衣廢水。通過水質“氨氮”指標判斷分類,供水企業同時排查整治自來水漏損。
倒虹管專項排查修復:
由于無論下游水位是否頂托,倒虹管均存在管內污水入河風險,因此必須對倒虹管加以排查修復。夏堅提到,管網修復中最重要的是過河管(往往以倒虹穿過河底形式鋪設),過河管數量不多,但影響特別大,一旦出現問題,對于整個管路的方向都會產生顛覆性影響。
蘇州城區倒虹管處污水滲漏入河風險分析示意圖
加強單位內部管網檢查(“打通最后一公里”)
單位內部管網檢查實施步驟
夏堅介紹,開展單位內部管網檢查,首先通過攝像手段檢查排水管網運行工況,完善排水管網基本信息,排查預處理設施運行情況、排水設施是否正常養護及使用狀況。隨后對存在問題的企事業單位,聯合城管、環保等部門進行聯合執法,并發放整改通知單。最后企業根據整改通知單,限期內完成整改工作。蘇州市中心城區項目中,總計發現管道內嚴重缺陷976處,其中較多為破裂、錯口、滲漏、脫節和變形等。目前除蘇大附一院正在整改外,其他均已整改完畢。
第四,提高管網建設質量。夏堅表示,蘇州市專門出臺相應法規,確保新建管網質量。在建設材料方面,規定禁止使用UPVC雙壁波紋管、禁止磚砌井、禁止采用建筑用排水管材代替市政埋地排水管材、禁止化糞池、沿河掛管采用UPVC管材、不推薦污水管道使用HDPE雙壁波紋管。
在排水體制方面,規定新建區域嚴格執行雨污分流,對現有合流制排水系統,在具備條件的地區,逐年逐步推進雨污分流,對不具備條件的地區,結合海綿城市措施,做到控制徑流、截留、合流,進行分散式處理。
第五,推行低水位運行。夏堅介紹,蘇州市采用了組建運控中心,實現泵站、污水廠集中一體調度;污水主管網安裝窨井液位計;對污水泵站的液位適時監控;管道水位和泵站水位達標率列入對運營調度單位的績效考核,資金撥付按質論價;實時對水位變化情況進行跟蹤,并分析總結問題產生原因,提出改善對策等一系列手段,實現兩增一降(增加污水處理量、增加污水濃度和降低污水管網液位),在國內同類城市率先開創低水位運行模式。
高水位運行的弊端
夏堅以金門泵站為例,解釋低水位運行的必要性。目前,蘇州市金門泵房由于水量大,泵房自身能力受限,導致上游管道液位持續位于高位,平均液位在吳淞高程3.43米左右,下游管道在2.93米左右。2020年金門泵房進水最高水位到達4.11米,截止11月底,超考核液位(低于河道20cm)148次。因而即使控源截污已全部到位,還是會導致管道污水滿溢,污染周邊河道。包括了上游的淮陽河、山塘河等,下游的彩香浜等。
第六,推行排水管網養護進小區。
夏堅說,蘇州市排水管網養護方式是由排水行政主管部門、鎮人民政府通過招標、委托等方式確定運維單位;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初衷是不受現狀約束、不怕增加財政負擔,實踐下來發現,財政實際增支不多,但實際效果顯著。
第七,規范污水接納。夏堅說,建管網容易,但接納工作牽涉難度非常大,蘇州市推出一系列措施助推,包括要求業主自行整改,和行業主管部門牽頭指導。
針對可能存在的支線管網空白區,蘇州市落實“十個必接”,即機關、學校、醫院、浴室、美容美發、洗車點、餐飲(賓館)、農貿市場、垃圾中轉站、集中居住區(宿舍)這十類場所必須接管,消除管網空白區;
針對工業廢水,蘇州市出臺《城鎮污水廠接納處理工業廢水管理暫行辦法》加強規范工業廢水管控;
針對“五小行業”(即農貿市場、餐飲業、洗車業、建筑工地、無廁住宅)開展排污整治,要求掌握五類排水戶以下情況:
1、規范化改造后農貿市場內排水明溝、格柵井狀況,及周邊無證商販排放情況;
2、餐飲業隔油池、油煙排放情況;
3、洗車排水明溝、沉淀池情況;
4、建筑工地臨時辦公、宿舍生活污水、施工泥漿水排放情況;
5、改廁工程是否有遺留。
蘇州市政府對五類重點排水戶排污專項整治
針對小餐飲、夜排檔、農家樂、理發店、洗浴、洗車、洗衣店、小診所等“小散亂”行業也進行嚴格規范管理。
第八,嚴格執法。夏堅指出,出臺各類措施與法規后,執法落實就顯得尤其重要,過去治污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管理缺失、執法不嚴、一事多管等是重要原因。近年來,蘇州市推行水行政執法常態化,采用環保、城管、水務、衛生、交通等行業部門聯合管理等措施,在嚴格執法下,路面污水傾倒、污水直排現象明顯減少。
第九,探索尾水治理。夏堅說,在污水處理廠出水提標后,尾水質量明顯提升,但仍然是工程型的水,不是生態型水。目前,仍存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難以長期穩定達標、污泥出置出路受限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第十,提升污泥處置能力。夏堅介紹,截止2019年底,蘇州市已建成污泥處理處置單位20家,污泥處置能力約3840噸/日。污泥處置設施建設新增7個(4個污泥處置設施、2個通溝污泥)污泥設施;確保污泥安全處理處置。
蘇州污泥治理思路
蘇州污泥處置設施規劃圖
第十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夏堅介紹,蘇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以接管為主,遠離管網、相對集中的農村則建設獨立設施或用小型凈化槽收集處理污水。目前,蘇州93.5%的自然村完成治理,農村環境面貌明顯提升。
蘇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之一
第十二,打造高品質水環境。夏堅表示,既然下了這么大力氣治理水環境,就一定要注意突出顯示度,增強人民感知,讓人民直觀感知到水環境的優良質量。治水成效不在污水處理廠的排口,而是在河道里。
管理城市水環境要處理好六大關系
夏堅總結,通過治理蘇州水環境的實踐,他認為,城市水環境管理要處理好六大關系:
1、開發和保護的關系。
應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形成合理的藍、綠、灰空間布局,保護好調蓄空間、布局好滲透空間、規劃好水系空間、控制好水域鄰近天際線空間、調節好水岸藍綠融合空間和市民公共活動空間。
城市上游維持清水區,城市下游要有緩沖區。
統籌布局污水、污泥、淤泥等城市廢棄物處置地塊,降低環保設施的社會管理風險。
2、自保和互保的關系。
夏堅表示,現在污水處理普遍是一個廠、一個片區、一套管網,互相沒有聯系,所有污水都寄望于終端解決,怎樣讓排水系統實現互相保障,是規劃思路、管理思路下一步需要注意的方向。
排水系統可以規劃建設行政區和服務區之間的互通管道,可降低設計冗余,減少投資,提高獨立供排水系統的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
互通管路必須規劃為各自的主管道,并設立加壓互通管路和電動遠程控制閥門,必要時增設調蓄池。
3、處理能力和調蓄能力的關系。
豐水地區雨期污水量超過污水廠設計能力是很多城市面臨的現實問題,可在污水主管網設立分散式調蓄池暫存雨時超量污水,在雨水管網設立初雨收集和調蓄池暫存雨水,雨后調度進廠處理,不應把所有的處理能力都放在終端。
4、水資源和水動力資源的關系。
夏堅表示,水動力資源長期被忽視,我們既要保護好水資源,也要保護好水動力資源。
洪水資源化利用。
平原河網區湖泊高水位水動力資源的利用。
5、管道和河道的關系。
夏堅表示,治理水環境不能只盯著管道,由于管網并非完全密閉,存在破損,因而蘇州城河道水位一提高,蘇州排水管網里水量也會增加,污水處理廠處理水量因而增多,河道水位和污水處理量存在關聯性。
河網密度與雨水管道口徑、坡降有密切關系。
污水管道運行液位與河道水位有密切關系,與污水外溢和外水入管有密切關系。
污水管網用材和設計施工水平與管網運行質量有密切關系。
6、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關系。
夏堅指出,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工程施工完畢后,還需要長期有效管理,才能保證工程措施的可持續性和作用能力,二者不能有所偏廢。
工程措施是基礎,非工程措施是保障,沒有非工程措施保障,工程措施的可持續性和作用能力的發揮都會打折扣。要注重應急能力的建設和配套,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和抵御風險、應對事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