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理事長張悅做客清華環境論壇,暢談“水環境治理實務和人才期望”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12月10日電(通訊員 呂希晰 張楠楠)12月7日下午,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理事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原副司長張悅應邀做客第114期清華環境論壇。本期論壇由環境學院黨委書記劉書明教授主持,環境學院院長劉毅教授、張曉健教授、胡洪營教授、劉銳平教授等近400位師生現場或線上參加了論壇。
張悅為環境學院師生作報告
張悅理事長以“水環境治理實務和人才期望”為題,回顧了我國城鎮污水處理4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介紹了我國污水處理系統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探討了新時代環境領軍人才的專業特質和頂層思維,提出了對環境工程創新領軍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的培養建議。
張悅理事長介紹,我國規模化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初的天津紀莊子污水處理廠。該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達26萬立方米/天,采用了活性污泥水處理和污泥厭氧消化工藝,其建設和運營具有標志性意義。從20世紀80年代末,污水處理行業先后經歷了從引進技術到自主發展的不同階段,在面臨多次經濟困局的節點上,污水處理作為拉動內需的重要領域,都得到超常規的支持和發展。近年來,在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引領下,污水處理率先進入了以提質增效、減污降碳、循環利用為特征的新發展時期。他還分析了我國污水處理發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問題,提出了今后技術發展的重點方向和目標。
張悅理事長從行業和主管部門的角度探討了新時代環境人才期望。他表示,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國家戰略,環境工程專業人才首先需要理解環境與生態的關系。他引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的定義——“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實現循環的自然鏈條”。他指出,環境專業人才要尋找國家重大需求與科研工作的契合點,培養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思維,才能充分體現個人的專業價值;環境工程亟需跨界復合人才,既需要“T”型人才的一專多能,又需要“Π”型人才的兩專多用。此外,他分析了環境工程與微生物學、化學化工、電子電磁、能源熱工、新興材料、農業林業、醫學衛生、馬克思主義哲學等“環境+X”協同的可能性,指出新時期環境人才要主動推進專業交叉融合,努力成為“跨界人才”,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現場提問環節,張悅理事長圍繞污水處理系統的需求等熱點問題與師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現場氣氛十分活躍。
劉書明教授在總結發言中表示,張悅理事長以獨特新穎的視角、風趣幽默的語言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報告,不僅使大家深入了解我國污水處理的發展歷史,而且加強了同學們對行業需求熱點、瓶頸難題、發展方向以及管理理念的認知。他勉勵同學們認真思考,努力學習,成為心懷“國之大者”的“跨界人才”。
據悉,學院將持續邀請行業名師名家來校作講座沙龍,結合組織學生參加科技挑戰賽、行業會議以及到知名企業機構實習等活動,助力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行業格局和工程概念,努力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培養“頂天立地”的高端人才。
論壇現場
報告人介紹:
張悅,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理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管理辦公室主任、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巡視員;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給水排水》雜志主編等。長期就職于我國市政公用基礎設施主管部門,主要從事城市供水、節水、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事業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技術研究、工程設計和行政管理工作,負責相關行業發展改革和技術進步等政策的制定,組織或主持國家“863”計劃和重大科技專項等相關研究。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十余項,2014年獲國際水協(IWA)創新項目全球大獎。
攝影:孫波 張玉光
近期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