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東方網
80后環保先鋒 楊戌雷

全國勞模
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車間主任
人物簡介
楊戌雷,男,1982年3月出生,200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本科畢業,技師,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車間主任。他長期扎根一線,從一名普通工人逐漸成長為一名活躍在治污一線的環保先鋒。其掛帥的污泥處理車間無論在規模還是技術含量在國內都是首屈一指,開創了全國范圍內污泥處理工藝、設備、設施最齊全的示范性基地。楊戌雷曾先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勞動模范、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他領銜的工作室被評為上海市勞模創新工作室、上海市技能大師工作室、上海市職工(技師)創新工作室。
選擇成為一名治污藍領
在80后楊戌雷19年的職業生涯里,他的每一個階段,總被外界贊譽是“年紀輕輕挑大梁”。將時光慢慢倒推:四十不惑前,就獲評全國勞模;26歲那年,作為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動力車間主任,負責的大型變配電站規模僅次于浦東國際機場;再往前,他還曾是原排水系統最年輕的泵站站長,負責管理5個泵站。當然,退回到楊戌雷的起點,他首先是一名技校生。
當年,楊戌雷在一眾技校中選擇原上海市排水技校,并非純屬偶然。小時候,他的外婆居住在長寧區蘇州河邊上,恰巧附近有一個泵站。有一次,他從泵站師傅了解到,泵站的作用就是把污水收集好輸送到污水處理廠去處理。“那為什么蘇州河還是那么臭呢?師傅告訴我,‘因為很多臟東西沒有收集好,留在水里就發臭了。’”這便是楊戌雷對泵站和污水處理最初的模糊認知。
楊戌雷的第一份工作是泵站房的操作工。他的師傅回憶道:“那時幾乎所有的活他都搶著干,從交流接觸器保養、水泵加盤根、為格柵除污機加油,到室內外地面清潔、擦玻璃窗等等,楊戌雷甘之如飴地統統都包干。”因為出色的工作表現,在從事污泥處理之前,楊戌雷基本以每兩年為單位被委以新的更大挑戰。而貫穿其每一次職業進階的,除了異于常人的積極與勤勉外,實則是楊戌雷自律式的學習。“只要我面對一個新領域,就立即主動學習,我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在迎接一次次新挑戰中練就的。”

楊戌雷在污泥焚燒調試鍋爐水質分析設備
以專業實力降服洋機器
2011年,總在迎難而上的楊戌雷被委以了一項史無前例的挑戰。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完成升級改擴建工程,他調任污泥處理車間主任,擔負起8套消化系統、3套干化系統、26套深度脫水系統的接管運行任務。“我自己完全是一張白紙,然后我們整個團隊也是零基礎。”既無專業背景,也無工作經驗,當時的污泥處理車間團隊甚至都不符合外籍調試方對操作人員的要求。楊戌雷喜歡不懂就問,老外被問煩了就說了一句“Yang is a boy”(楊是個男孩)。半開玩笑的話深深刺痛了他,“當時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爭這口氣。”
那兩年里,楊戌雷幾乎一大半的時間都是在單位里度過的。白天在各個“陣地”上,他爬上爬下、鉆進鉆出,摸管道、研究設備。晚上挑燈夜戰,翻圖紙、學習原理,與“赤膊兄弟們”一起吃盒飯、打地鋪。楊戌雷說,他們這支不被看好的“土八路”,僅用了一年就實現全面接管污泥三大系統。“2012年2月1日接管污泥消化,5月4日接管污泥干化,10月31日接管深度脫水。”至今,楊戌雷對當時的時間節點記憶猶新。
在后面的幾年里,楊戌雷和團隊又根據實際的運行經驗,對設備、設施、工藝上存在的問題,著手技術改進。比如:在污泥消化,把沼氣冷凝水手動抽吸泵,改為了帶有安全保護裝置的自動氣動隔膜泵,大幅降低了設備的故障率和職工的勞動強度;在干化,將除臭管道上加裝迷宮式的粉塵收集裝置,避免了因管道堵塞造成的粉塵管道切割上的安全風險。一系列的技改,取得非常好的實用效果,還榮獲了多項專利,以及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金銀銅獎等各項獎項,更為企業直接或間接累積產生約4200多萬元經濟效益。

楊戌雷正在查看污泥焚燒系統運行數據
創新技改解決疑難雜癥
今年,恰逢楊戌雷負責污泥處理車間工作整十年。隨著年初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相當于10個足球場大小的污泥二期工程正式投產運營,楊戌雷和團隊又回到了過去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污泥二期工程是集離心脫水、污泥干化、污泥焚燒全流程的污泥處理工藝路線,日處理設計規模達到451噸干基,是全世界最大的污泥焚燒系統之一。三年前,從污泥二期工程打下第一根樁開始,楊戌雷和他的團隊就開始同步在現場跟進,幾千根管道他們幾乎都親手摸過,研究過用途,一幅復雜的工程系統圖已大致印刻在楊戌雷的腦子里。最近,楊戌雷正在對爐底排渣的收納容器進行“小改小革”,原先這是一個敞開式的容器,泄渣過程中易產生揚塵。楊戌雷的解決方案巧妙且經濟:將開放式容器作技術改造,利用系統原設備增加負壓風管,這樣就做到了爐底排渣無外溢,高效解決實際問題。

楊戌雷正在技改研究中
培育團隊引領行業發展
一名普通工人得以不斷突破“天花板”的秘訣是什么?夠聰明、夠勤奮自不待說,其實還得“夠幸運”。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歷,楊戌雷非常感激曾帶教過他的多位師傅,以及那些給予他機會的城投領導。因為深知“被看見”的重要性,所以他也格外重視帶團隊,不僅技術上傾囊相授,而且只要發現一個好苗子,就為其提供成長進步的平臺。多年來,他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后培養出13名技師、36名高級工等行業緊缺技術骨干,多人榮獲市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一個楊戌雷能怎樣,有一群楊戌雷才是好的。”
還有,這位藍領專家不只是一個會工作但沒有生活的勞模。私下里,楊戌雷酷愛且擅長各種球類運動。“這其實也是一個帶團隊的好方法,大家一起踢球,最能培養彼此間默契與信任的同事情誼。”楊戌雷說道。事實上,不僅楊戌雷是年輕的,建于1999年的白龍港污水處理廠也正處于蓬勃發展的上升期,隨著污水污泥三期工程動工,設備設施體量將進一步擴大,技術也將進一步提高。面對肩頭上的未知與挑戰,楊戌雷興奮且自信,因為如今他的身后不僅僅有一群好戰友,是一群的后面還有一群人。
在最近的一次新員工見面會上,楊戌雷分享道,“可能大家對污水處理、污泥處置還不夠了解,但在我看來,我們是服務城市水環境治理的朝陽行業,所做的點滴都是為人民城市建設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大家都是企業的未來和希望,我們在白龍港這個大家庭里一起歷練,共同成長。

楊戌雷正在帶領團隊開展技術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