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2022年 加快落實總投資20億元的淤(污)泥資源化利用(吳中區)項目
時間:2022-02-10
來源:蘇州市水務局
近日,蘇州市水務局發布了2021年工作總結和2022年工作打算,詳情如下: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蘇州市水務局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建設展現“強富美高”新圖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的奮斗目標,認真做好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水經濟“六篇文章”,以高質量治水成效支撐保障蘇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2021年工作情況
(一)主要工作
一是強化水安全保障,全力夯實韌性之城基礎。積極應對反常“梅雨季”和“風、暴、潮、洪四碰頭”嚴峻汛情,全力打贏臺風“煙花”“燦都”防御戰,精準落實10月中旬超標暴雨應對措施,實現“不亡人、不傷人、少損失”目標,確保城市穩定運行。推進吳淞江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和太浦河聯保共治江蘇先行一期工程,開工建設徐六涇、北福山塘、元和塘等區域骨干河道工程,建成150公里運河堤防加固和景觀工程,加固農村圩堤40.3公里,建設三閘76座、排澇站46座;編制《城市內澇治理系統化實施方案》,提標改造全市56個積水點、38公里雨水管網和5座立交雨水泵站,城鄉防洪排澇體系不斷完善。印發《高品質供水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全網優質”技術路徑,全市域推進高品質供水工作;完成全市12個水源地貫標,加強太湖、陽澄湖藍藻防控,實現太湖安全度夏,實現水源地達標率、自來水普及率、城鄉供水覆蓋率、出廠水水質合格率“四個百分百”。
二是加大水環境改善力度,全力夯實宜居之城基礎。落實第1號總河長令,按照“除黑、消劣、爭優”三步走要求,全力攻堅“消劣爭優”行動,完成371條城鄉劣V類水體整治,率先消除城市建成區全部(170條)劣V類水體。扎實推進污水治理提質增效,印發《蘇州市污水治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系統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精準攻堅“333”行動,新改擴建9座污水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7.25萬噸/日,完成3座尾水生態濕地、1019公里污水管網建設和310個村莊污水治理,檢測排水管網4806公里、修復管網“問題”4617處,建成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380個。平江歷史片區生態凈水項目通水試運行,高藻期蘇州城區水源保障西塘河一期工程順利開工,胥江引水、東西虎涇溝通等項目按要求推進;“清剿水葫蘆、美化水環境”等跨界治水行動圓滿完成;河道保潔市場化、長效化、全覆蓋要求全面落實,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城鄉水環境得到系統改善。
三是推進水資源集約利用,全力夯實生態之城基礎。踐行“四水四定”“三條紅線”要求,印發《蘇州市可用水量確定方案》,細化落實區域用水總量指標;制定《蘇州市取水工程規范化管理工作實施方案》,完成57個取水工程(設施)規范化管理建設;編制《蘇州市取水口監測計量體系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3年)》,逐步實現全市取水監測計量工作“三提升一加強”。持續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蘇州市城市節約用水規劃(2035)》《蘇州市城市非常規水資源利用規劃(2035)》通過省住建廳評審;“常熟新材料產業園”成功建成首家省級節水型工業園區,“昆山精細材料產業園”“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分別創建成為市級節水型工業園區、市級節水型農業園區;27家高校節水達標覆蓋率達到90%,創建72家省級節水型企業、單位、小區和13家省級、35家市級節水型學校,培育13家省級水效領跑者。提高非常規水利用率,建成規模24.8萬噸/日的污水廠尾水生態濕地,為周邊河道提供優質生態水源。
四是加強水生境保護修復,全力夯實“美麗蘇州”基礎。強化河湖長工作抓手,出臺《蘇州市基層河(湖)長履職工作細則》《河長應知應會手冊》,全市5106名各級河湖長累計巡河25萬余次,處置各類河湖問題21810項,印發重要河湖“一事一辦”工作清單330項;推進長江、太湖等重要河湖及支河支浜水岸同治,42條主要通江河道年度水質均值達Ⅲ類;鞏固河湖“四亂”“兩違”治理成效,拆除涉河違建8.6萬平方米,恢復岸線6458.9米、水域面積3.6萬平方米;探索“河湖長+檢察長、+警長、+斷面長”新模式,推進跨界水域聯保共治,實現全市451條交界河湖聯合河長全覆蓋。按照“一軸、二帶、六廊、三群、五網”的格局要求,強化建設百姓身邊幸福河的目標導向,全域推進3000條生態美麗河湖建設,今年已建成700余條生態美麗河湖。加大沿長江沿太湖等河湖生態涵養區、太浦河等骨干生態廊道、金墅港和漁洋山水下森林、太湖生態島(金庭)環太湖濕地帶等項目建設力度,實施陽澄湖、元蕩、澄湖生態修復。
五是突出支撐保障,全力夯實善治之城基礎。強化黨建引領,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兩在兩同”建新功行動,開展“風聲雨聲,關愛無聲”等25個“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推出9項惠民利民微實事,著力推進解決民生突出問題、急難愁盼問題;落實《蘇州市水務局2021年度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要點》《蘇州市水務局機關紀委2021年度工作要點》,提升黨風廉政保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干事創業為目標,以能力建設為核心,以干部交流為渠道,調整使用科級干部36人次,開展干部輪崗交流13人,新招錄專業人員21人,進一步健全“能上能下”的選人用人機制。增強智慧水務支撐,持續完善“智水蘇州”平臺應用,完成OA協同辦公系統重構,加強水源地藍藻監測和預警,上線“蘇州水務之窗”,建成中心區活水聯控聯調系統和長江協同監管平臺,開展“一網統管”數據匯聚對接,為“蘇州城市運行中心”基礎平臺提供水務數據支撐。
(二)工作亮點
一是河(湖)長制工作走深走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每條河流要有河長了”重要指示,落實“下管一級”要求抓好基層河湖長履職,發布“消劣爭優”1號總河長令,實現從全面見效向打造百姓身邊幸福河湖的跨越。今年1-10月全市80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91.3%,同比提高7.3個百分點;全市累計建成1060條生態美麗河湖,水質均達IV類及以上標準。河湖長工作成效得到水利部和省政府肯定,蘇州市水務局獲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先進集體”。
二是創新創優效應持續放大。召開全市水務系統創新創優工作會議,不斷提升“發現問題、破解困難、集中攻堅、創新思考、提升形象”的五種能力;制定“季度考核、典型通報、內部審查”三項制度,持續營造爭先進位的工作氛圍;《蘇州市供水條例》正式實施,形成取水-用水-管水-排水全鏈條地方水法律體系。創新水網理念,系統推進以水安全保障網、水資源調配網、水生態保護網、高品質供水網、智慧水網為主要內容、具有蘇州特色的生態智能水網建設。率先在全省開展吳江區水資源管理現代化創新集成試點,建成首家省級節水型工業園區,最嚴格水資源管理領跑全省。智慧水務建設全國領先,“智水蘇州”通過水利部智慧水利中期評估。城鄉污水處理質效穩步提升,取得省級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考核評價第一等次。
三是戰略交流合作不斷深化。以水為媒,推動水資源要素與經濟、文化融合發展,為“江南文化”和“水鄉經濟”注入“源頭活水”。緊抓市委市政府與國投集團戰略合作契機,克服協調難度大、復雜程度高、攻堅難點多等困難,率先開展淤泥(污泥)資源化利用,推進項目落地實施,項目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顯著,投產后將有效解決淤泥(污泥)出路難題,可持續推進河湖內源治理,改善水環境、復蘇水生態,助力打造百姓門前屋后的幸福河湖。加快與中交建合作的多元化央地合作平臺、與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合作的水環境治理、與水利部太湖局合作的太湖水文化館、與清華院合作的高品質供水等項目落地實施;深化與同濟大學、中建集團、國開行、三峽集團的交流對接,加強水環境治理、工程建設、投融資、河湖整治等方面的合作。
二、存在問題
一是水安全保障網絡還不夠完善。長江堤防尚未實現100年一遇標準,太湖流域洪水外排出路嚴重不足,區域洪澇北排長江、東出黃浦江能力依然偏低。城鄉供水對標更高品質需求還有一定差距。二是水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排水管理體制還不夠順暢,在規劃、建設、運行、維護等方面還存在職責不清、效能不高等問題;污水處理設施空間布局和能力配置尚不平衡。城鄉河道、尤其是鎮村河道整體水質還不理想,還存在不少劣Ⅴ類水體。太湖、澄湖等湖泊富營養問題依然存在,部分河湖仍面臨藍藻水華暴發威脅。三是水治理能力建設還有不足。依法治水、綜合監管、應急能力還需加強,綜合執法監管職能下放鄉鎮后,還存在力量不足、技術不強、管理不到位等問題,污水偷排、亂排等行為還時有發生。科技創新、水文化弘揚、水服務支撐力度還不夠,水環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仍顯不足。輔助決策、智能調度等智慧水務系統存在短板。
三、2022年重點工作安排
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引,貫徹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緊扣現代化強市奮斗目標,全力推進水務高質量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一是緊扣“最實保障”目標,推進水安全提升保障。按照流域向100年一遇過渡、區域和市域向50年一遇過渡、城市中心區總體100年一遇、城市中心區大包圍20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和20年一遇的治澇標準,配合推進吳淞江整治、太浦河后續等流域工程,加快實施二干河、元和塘等區域骨干河道整治和徐六涇、瀏河等沿江強排工程,扎實建設圩堤達標、聯保共治等圩區工程和閘站擴容、管網改擴建等城市排澇工程。以《蘇州市高品質供水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按照“全網優質”的技術路徑,系統開展水源保護、出廠水質提升、供水管網更新、末梢合理保障、終端用戶引導、試點和直飲水點建設等工作,逐步推進高品質水“出廠、進區、入戶、到龍頭”。
二是緊扣“最嚴管理”目標,推進水資源集約利用。強化“四水四定”“三條紅線”要求,推動企業轉型升級;落實《蘇州市可用水量確定方案》,完成所有跨縣重要河湖的水量分配;編制完成《蘇州市地下水規劃》,完善地下水監測預警機制,加強水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深化節水型社會建設,強化《蘇州市節約用水條例》落實落地,重點開展城鄉節水降損、工業節水減排、農業節水增效,推進節水型工業園區、農業園區、企業、單位、小區、學校,以及省級水效領跑者等節水載體擴面提升;推進污水廠尾水生態濕地建設,發揮優質生態尾水的水源補充效能。
三是緊扣“最優質量”目標,推進水環境優化改善。有序推進排水管理體制改革,構建“責任明確、邊界清晰、監管嚴格、運轉高效”的排水管理體系。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精準攻堅“333”行動,落實《蘇州市污水治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實施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提升、污水提質增效達標區建設、城市水環境改善、建設管護質效提升等四大工程,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4.15萬噸/日,完成321個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建成163個污水治理提質增效達標區。強化“消劣爭優”攻堅,消除國省考斷面、河長斷面、水源地關聯的439條鄉鎮劣V類支浜支河。
四是緊扣“最好生境”目標,推進水生態保護修復。強化河湖長制工作抓手,全面落實“下管一級”要求,持續提升河湖長主動履職意識和履職能力;創新“河湖長制+”模式,推進“+檢察長”“+警長”以及“+除黑消劣”“+生態美麗河湖建設”新機制,不斷改善河湖面貌。全域開展生態美麗河湖建設,建成630條生態美麗河湖。協力推進張家港灣、鐵黃沙、淀山湖生態涵養區,望虞河、吳淞江、太浦河等骨干生態廊道,以及金墅水源地和漁洋山水源地水下森林、太湖生態島金庭環湖濕地帶等項目建設。
五是緊扣“最美故事”目標,推進水文化傳承弘揚。協同推進“運河十景”配套項目建設,完成蘇城門戶節點建設,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最精彩一段”;突出以點帶面,加快推進與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合作的太湖水文化館建設,以及蘇州市水文化公園建設,打造更多的水文化載體;推進沿長江、沿太湖、沿運河國家級、省級水管單位提標升級,建成更多水情教育、水知識普及、水文化傳播的載體和陣地,傳承好蘇州水故事。
六是緊扣“最活資源”目標,推進水經濟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平江河、山塘河、干將河、上塘河等7條歷史水街,配合做好古城區河道恢復,探索更多的水網串聯,推進文旅水融合發展。加強與頭部企業、大院大所合作,培育更多的水經濟增長點。加快落實總投資20億元的淤(污)泥資源化利用(吳中區)項目,進一步提升淤泥(350萬方/年)、城市污泥(20萬噸/年)、工業污泥(40萬噸/年)、建筑廢棄土(25萬噸/年)、農林固廢(15萬噸/年)、污染土壤(8萬噸/年)的資源化處置能力,實現綠色建材(陶粒)生產(200萬方/年)、二氧化碳固定(18萬噸/年)、生態美麗河湖建設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