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城管局,濟南、青島、淄博、棗莊、東營、濟寧、威海、菏澤市水務(水利)局,濟南、青島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濟南市城鄉交通運輸局:
根據省政府領導同志批示要求,現將《東營市推進無內澇城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印發給你們,請各地結合實際,認真學習借鑒,科學謀劃,綜合施策,不斷提升城市排水防澇水平,保障城市安全度汛,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2021年9月6日
東營市推進無內澇城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東營市地處黃河入海口,是典型的平原城市,地勢平緩、坡降比小,水體流動性差,汛期極易造成城市內澇。面對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帶來的內澇災害,東營市在深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于2018年底創新提出了建設無內澇城市的思路目標,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將無內澇城市建設納入民生實事,因地制宜、綜合施策,用統籌的方式、系統的方法治理城市內澇,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堅持科學謀劃,加強城市內澇治理頂層設計
東營城市內澇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規劃建設中排水防澇設施標準低、自然調蓄空間不足、應急管理能力不強等。一是編制規劃。組織專業單位編制了《東營市中心城無內澇城市規劃建設方案》,按照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水文化“五水統籌”和治污水、分雨水、納洪水、用中水、節黃水、排澇水“六水共治”理念,確定了“上分、中疏、下排、控水位”的治理策略,通過系統方案推進城市內澇治理。二是出臺政策。制定出臺《關于加強規劃引領提升城市建設品質的實施意見》,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和流域防洪、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規劃,綜合考慮防洪排澇設施布局、調蓄空間、雨水徑流等方面要求,融入和落實海綿城市理念,推動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
二、堅持綜合施策,系統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一是開展易澇積水區域改造。堅持源頭治理,2019、2020年實施了79處積水點改造工程、67個內澇嚴重小區應急排水工程和68個沿河小區雨水就近入河改造,通過增加改造收水口、完善小區雨水外排通道、新建生態矩形排水溝等措施,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提高雨水快速外排能力。
二是大力實施水系連通工程。圍繞構建“環城-主干-骨干-次干”多級水網,兩年完成中心城16條水系貫通,新開挖水系19.6公里,貫通水系62公里。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實現重塑,徹底改變過去排水主要依靠泵站的單一模式,居民小區有管道連通河道,片區有河道連通水系,城市與河湖水系實現貫通,區域有蓄滯洪濕地,形成城市排水防澇閉合大循環。
三是加強排水管網泵站建設改造。實施雨污管道疏浚552公里、河道水系清淤30公里42萬立方米。新建改造雨污管線158.4公里,完成754個小區單位雨污分流改造,實現了排澇能力和水環境質量的雙提升。實施泵站泵井改造提升59座,排水能力提升50立方米/秒,總排水能力達到548立方米/秒,泵站全部配置備用電源。
四是積極拓展蓄滯洪空間。利用原有濕地、坑塘、整治區域內鹽場、散亂污企業,開挖水系4條11公里,疏挖蓄滯洪區32平方公里,達到蓄滯4200萬方雨洪水條件。天鵝湖蓄滯洪工程形成32平方公里的濕地和林地,改善了中心城入海河流水質。實施海綿城市項目33.16平方公里,保障城市生態用水需求。
通過統籌推進濕地城市和無內澇城市建設,有效恢復并增加了水空間,中心城形成了“九橫十縱”骨干水網體系及眾多毛細水系,河湖、水系、濕地水面總面積達到77.6平方公里。
三、加強管理運行,全面提升城市排水防澇水平
一是強化協同化管理。完善“統一指揮、分級負責、部門協作、反應迅速、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防洪排澇組織體系,加強中心城6條河道、12條主干水系、36座水工設施、82座雨水泵站(井)、天鵝湖蓄滯洪區等各類防洪排澇工程設施聯合調度。二是強化專業化管理。堅持用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建立了市、區、鎮三級專家組成的水旱災害防御專家庫,建立重點區域、重點河道專家包靠制度,強化防汛搶險技術支撐,組建了200人的市級防汛搶險專業應急隊。三是強化智慧化管理。整合全市179路防汛視頻監測點、163個雨量站點、中心城區92處易澇點,橫向接入氣象、水文、黃河、海洋等部門監測預報預警系統,縱向串聯基層防汛系統、中心城區已有防汛系統,與市域治理運行管理中心綜合指揮平臺互聯互通,實現防洪排澇數據信息有效整合、充分共享、業務協同。
東營市建設無內澇城市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經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系統評估,東營市中心城防洪排澇能力由過去的整體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小雨不積水、大雨不成災、暴雨保安全、雨水多蓄用”的無內澇城市建設目標基本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