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馮冬寧
創新,是一個工業大省的發展必答題。
這個2022,當闖過“8萬億”大關的山東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奮戰在各行各業的山東企業家們也紛紛把“創新”視為發展的底色,以此持續增強企業發展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走過12年風雨、已躋身中國企業500強的水發集團在其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振欽的帶領下,也發出春之號角,以創新為引領,用激情創業之火再度點燃發展突破的新引擎。
在王振欽看來,創新是企業家的靈魂,也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身為山東領軍企業家的他掌舵下的水發集團繼躋身中國500強后,向下一個目標沖刺的必選。
魂在,夢在;火燃,路清。
“我們要錨定新目標,從實際出發,持續增強自我改革、自我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穩中求進、提質增效中,開創集團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王振欽表示。
那么,站在時代的新起點上,水發集團今年的目標是什么?這一以“新國企”姿態出現的山東省屬國企如何立足實際實現改革創新再突破?以王振欽為代表的水發人正給出答案和具體路徑——

總部位于濟南的水發集團辦公大樓
水發新目標
齊魯大地,春潮涌動。
“穩中向好、進中提質”的總基調下,位于濟南市歷城區經十東路33399號的水發集團悄然定下了今年的新目標。
“2022年,我們將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確保按期完成三年行動任務,推動各項改革落地見效,全面提升發展質量效益。”王振欽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具體到目標上,王振欽分別從穩增長提質量、降負債防風險、首位度引領、市場化機制、科技創新以及黨建方面,提出“六個著力”。
其間,“穩增提質”被放在首位:力爭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利潤過億的實體企業達到15戶,集團凈利潤、歸母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營收利潤率大幅提升。
企業主要指標明確的同時,作為水發集團高頻詞“首位度引領”也被王振欽再次強化。
他表示,堅持聚焦主業發展,集中精力做強做優水務、農業、環保、清潔能源四個板塊,推動優勢細分產業位次提升、競爭力增強;加大重組整合力度,加快處置“兩非兩資”,力爭取得較大成果。
“我們還要著力完善市場化機制。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加快中長期激勵、職業經理人制度等試點及推廣步伐,提高競爭上崗比例,強化業績剛性約束。完善董事會運作機制,積極引進高水平外部董事。加大資本運作力度,逐步提升資產證券化水平,年內啟動2至3個IPO項目。”王振欽說。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創新已成山東集體奔赴的當前,王振欽也著重表示水發集團將一切以改革為引領、以創新求突破,進而推動工作整體躍升。
而這也是其掌舵水發集團以來一直強調的重點。
其中,就科技創新而言,他表示,2022年,水發集團要著力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重大戰略,力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0家,新增知識產權不低于700項,國家級研發平臺建設實現突破,研發投入保持較大幅度增長,一批核心技術研發取得重要進展。
“這是水發集團為今年定下的‘小目標’。”水發集團戰略部一名人士表示。
目標之下,一直縈繞在水發集團上空的創新激情被再度點燃,一如過去的每一個日夜。
逆襲之路
創新激情是水發集團的顯著特征,且一直貫穿著這一年輕國企的發展始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最初9個人到如今30000名員工,從單一水利投融資平臺到特大型綜合企業集團,商業版圖從山東半島到覆蓋全國31個省市,拓展到境外8個國家和地區……
2021年,成立12年的水發集團首次躋身中國企業500強,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434位、山東企業100強第43位、全國水利企業100強首位。
“水發集團所行的每一步,既激情鏗鏘,又踏踏實實。”國資委新聞中心首席專家、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在調研水發集團后這樣評價。
他說,水發集團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抓手,在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管控機制、市場化經營等方面破解了不少難點。水發經驗具有顛覆性創新、系統性集成特征,水發管理模式是中國改革的樣本,是新時代改革管理的樣本。
“樣本”需要數據來佐證。來自水發集團的公開信息顯示:去年,集團全年實現營業收入超過730億元,經濟實力躍上新的臺階,實現利潤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資產獲利能力有效提升,盈利大戶規模快速壯大,資產負債率同比降低,經營性凈現金流大幅增加,質量效益型發展模式也正在加快構建……
不僅如此,這一年,水發集團涉及的水務、農業、環保、清潔能源四大業務板塊發展勢頭良好,均位居山東省內第一、國內前列,在19個細分產業位居國內前十,其中13個國內前三、6個單項冠軍。
成績的背后,是一次成功的“逆襲”。
“如果用一個詞來詮釋,那一定是創新。”王振欽在多個場合強調。
2010年5月,他被寄予厚望,擔任水發集團主要負責人。彼時的水發,一無資產劃撥,二無資金注入。
走馬上任后,王振欽帶領僅有的8個人東奔西跑,找資源、找資金、找項目,實現了“經營反哺公益”的目標,在全省率先走出“水務一體化”的路徑,先后投資建設全省農村飲水安全平原水庫、魯南大水網、濰坊區域水資源調配、黃水東調等重大水利工程200多項……

水發集團投資建設的黃水東調工程
“沒有創新,只有死路一條。”王振欽回憶。
從“因水而興”承擔全省水利建設投融資平臺,到“根植水務”成為全省水利事業頂梁柱,再到“沿水興業”爭當落實全省戰略排頭兵、“逆行而上”擔綱東西協作主力軍……王振欽他們一路創新,在國企改革的浪潮中,闖出一條新路子, 發展成為擁有1600億元資產、3萬名員工、3家主板上市公司的大型企業集團。
而隨著水發集團獲得“山東省優秀企業”“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狀”“山東社會責任企業”等稱號,操盤手水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振欽也先后榮獲“山東省擔當作為好干部”“山東省改革尖兵”“山東省行業領軍企業家”“山東社會責任企業家”等稱號,且兩次被省委授予一等功。
創新!
“相對于數字變化和眾多榮譽,他更看重的是我們水發集團是否永葆創業激情,是否能永做特色發展,是否能永存危機意識,是否能永遠革故鼎新……”一名跟隨王振欽多年的水發集團高管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不僅如此,在多個場合,王振欽一直強調:創新是企業家的靈魂,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們要把創新精神鍛造成企業發展的‘金鑰匙’。”王振欽表示。
如何運用機制創新打造活力水發?這是首要問題。“市場為本、活力為要、效率為先、創新為魂,這是水發原則。”王振欽說。
按照上述原則,在山東繪就國企改革“施工圖”,重組混改雙線推進的當前,他們在經營機制上大膽創新,并在系統總結提升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星團式”管理體系。
即:以多元持股塑造混合發展新格局、以自主運營構建面向市場新機制、以終端反饋健全有效監督新體系、以總部賦能打造國資運營新模式。
以多元持股塑造混合發展新格局為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水發集團混改企業戶數占比86%、資產占比93%。
“在具體運行機制上,我們由集團派駐董事長、財務總監等核心人員,同時保留原管理團隊負責生產經營。這不僅把民企機制靈活、市場敏銳的特點發揮出來,同時也與國企資金、管理、品牌等優勢進行有效融合。”上述高管表示。
機制創新的同時,作為國企后起之秀的水發集團,如何在激烈競爭中培育產業優勢、實現彎道超車?
“基層創新。”王振欽說,即把“永遠革故鼎新”作為水發精神,依靠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新技術提升發展質量。
按照上述思路,水發集團創造出規模農業新模式。2017年是開始。彼時,到新疆考察水務項目的水發看到當地棉花產業種植分散、方式落后、品種雜亂,“能否以資本介入,實行規模化經營、產業化運作”,這一問題縈繞在水發集團一級權屬公司——水發農業集團董事長吳東振的心頭。
隨后不到5年的時間里,隨著一個“流轉控制土地+全程社會化服務”的運營模式浮出水面,“棉花種植面積超過400萬畝,年收購加工銷售皮棉百萬噸,約占全國棉花總產量的1/6”的數字在水發農業那里被勾勒。
棉花規模經營成功后,水發農業集團又將上述模式向蔬菜、養殖、糧食等領域拓展,如今規模農業成為其重要增長點。
創新機制保障,基層創新探索的同時,“我們還要用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王振欽表示。
他說,水發集團在科技創新上起步晚、底子薄、基礎差,如何快速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事關未來發展。
于是,自2018年起,水發集團科技創新三年“攀登”計劃就此而來。
制度、資金、資源的互相策應下,三年后,水發集團科技創新“翻天覆地”。
除組建擁有3000多名專家、涵蓋34個行業的專家庫外,水發集團先后與100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業協會、領軍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其高新技術企業從2019年的11家增加到目前的73家,增長速度和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在省屬企業遙遙領先……
立足實際,向未來
普遍的觀點認為:作為水發集團的掌舵者,王振欽及其團隊的創新軌跡,在締造水發這艘國企巨艦的同時,也為山東乃至全國國企改革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樣本。
但另一方面,不容忽視的是:隨著企業的發展,其短板和不足也日趨顯現,比如經營業態過多、資本運作能力不強、管理精細化程度不夠等。
“我們必須客觀、全面認識不足,才能更好更快向未來。”王振欽表示。
在他看來,鞏固增強比較優勢,就是立足實際,補齊短板弱項,才能加壓奮進,激發激蕩出“面向未來”的浩然銳氣,進而推動企業發展行穩致遠。
于是,站在新起點上,一個集“揚優勢、補短板、激活力、控風險、鑄品牌、樹正氣”于一體的工作思路被王振欽勾勒。
即:圍繞產業地位優勢、產業集群優勢、行業首位度優勢,進一步培育、壯大、發揚、利用好優勢;
堅持問題導向,清醒認識存在的各種突出短板,下更大決心、以更大力度推動解決;
在體制、機制、激勵上全面發力,健全“星團式”管理體系,推動法人治理結構規范運行,提升三項制度改革成效,以更大魄力實施中長期激勵措施,把內在活力更好地激發出來;
聚焦財務、投資、安全、廉政等風險點,大力提升風險防控能力,保障企業穩定健康發展;
突出文化、責任鑄造企業品牌,突出規模、引領強化行業品牌,突出品質、服務打造產品品牌,深入研究集團品牌創建的思路措施;
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當好表率,發揚進取精神,提高能力素質,改進工作作風,強化責任擔當,創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
這是水發集團躋身500強以及掌門人王振欽榮獲“山東領軍企業家”之后,為實現前述“目標”提出的工作方法及思路。
以揚優勢為例,他說,下一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水發想要壯大、發揚,就要鞏固優勢,首要的問題就是集團要統一思想,集中一切要素和力量在四個產業上發力。
在他看來,其發力點一是建鏈強鏈,二是突破技術。“唯有在這些方面發力后,才能繼續健康發展。”他要求,水發旗下各公司要結合自身實際,以創新為引領,找準自身優勢和特長,做專、做精、做新。

水發團隊考察項目現場(右二為王振欽)
同時,在樹正氣方面,他說,企業一把手要不囿于物、不縈于心,要有“自燃性”,始終保持創業激情與創新熱情,“在自我點燃的同時,感染他人,這如同一團火簇擁一團火…… ”
火焰簇擁,對于走過12年風雨,如今致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水發集團而言,未來又會呈現怎樣的畫卷?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馮冬寧
創新,是一個工業大省的發展必答題。
這個2022,當闖過“8萬億”大關的山東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奮戰在各行各業的山東企業家們也紛紛把“創新”視為發展的底色,以此持續增強企業發展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走過12年風雨、已躋身中國企業500強的水發集團在其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振欽的帶領下,也發出春之號角,以創新為引領,用激情創業之火再度點燃發展突破的新引擎。
在王振欽看來,創新是企業家的靈魂,也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身為山東領軍企業家的他掌舵下的水發集團繼躋身中國500強后,向下一個目標沖刺的必選。
魂在,夢在;火燃,路清。
“我們要錨定新目標,從實際出發,持續增強自我改革、自我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穩中求進、提質增效中,開創集團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王振欽表示。
那么,站在時代的新起點上,水發集團今年的目標是什么?這一以“新國企”姿態出現的山東省屬國企如何立足實際實現改革創新再突破?以王振欽為代表的水發人正給出答案和具體路徑——

總部位于濟南的水發集團辦公大樓
水發新目標
齊魯大地,春潮涌動。
“穩中向好、進中提質”的總基調下,位于濟南市歷城區經十東路33399號的水發集團悄然定下了今年的新目標。
“2022年,我們將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確保按期完成三年行動任務,推動各項改革落地見效,全面提升發展質量效益。”王振欽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具體到目標上,王振欽分別從穩增長提質量、降負債防風險、首位度引領、市場化機制、科技創新以及黨建方面,提出“六個著力”。
其間,“穩增提質”被放在首位:力爭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利潤過億的實體企業達到15戶,集團凈利潤、歸母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營收利潤率大幅提升。
企業主要指標明確的同時,作為水發集團高頻詞“首位度引領”也被王振欽再次強化。
他表示,堅持聚焦主業發展,集中精力做強做優水務、農業、環保、清潔能源四個板塊,推動優勢細分產業位次提升、競爭力增強;加大重組整合力度,加快處置“兩非兩資”,力爭取得較大成果。
“我們還要著力完善市場化機制。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加快中長期激勵、職業經理人制度等試點及推廣步伐,提高競爭上崗比例,強化業績剛性約束。完善董事會運作機制,積極引進高水平外部董事。加大資本運作力度,逐步提升資產證券化水平,年內啟動2至3個IPO項目。”王振欽說。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創新已成山東集體奔赴的當前,王振欽也著重表示水發集團將一切以改革為引領、以創新求突破,進而推動工作整體躍升。
而這也是其掌舵水發集團以來一直強調的重點。
其中,就科技創新而言,他表示,2022年,水發集團要著力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重大戰略,力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0家,新增知識產權不低于700項,國家級研發平臺建設實現突破,研發投入保持較大幅度增長,一批核心技術研發取得重要進展。
“這是水發集團為今年定下的‘小目標’。”水發集團戰略部一名人士表示。
目標之下,一直縈繞在水發集團上空的創新激情被再度點燃,一如過去的每一個日夜。
逆襲之路
創新激情是水發集團的顯著特征,且一直貫穿著這一年輕國企的發展始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最初9個人到如今30000名員工,從單一水利投融資平臺到特大型綜合企業集團,商業版圖從山東半島到覆蓋全國31個省市,拓展到境外8個國家和地區……
2021年,成立12年的水發集團首次躋身中國企業500強,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434位、山東企業100強第43位、全國水利企業100強首位。
“水發集團所行的每一步,既激情鏗鏘,又踏踏實實。”國資委新聞中心首席專家、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在調研水發集團后這樣評價。
他說,水發集團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抓手,在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管控機制、市場化經營等方面破解了不少難點。水發經驗具有顛覆性創新、系統性集成特征,水發管理模式是中國改革的樣本,是新時代改革管理的樣本。
“樣本”需要數據來佐證。來自水發集團的公開信息顯示:去年,集團全年實現營業收入超過730億元,經濟實力躍上新的臺階,實現利潤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資產獲利能力有效提升,盈利大戶規模快速壯大,資產負債率同比降低,經營性凈現金流大幅增加,質量效益型發展模式也正在加快構建……
不僅如此,這一年,水發集團涉及的水務、農業、環保、清潔能源四大業務板塊發展勢頭良好,均位居山東省內第一、國內前列,在19個細分產業位居國內前十,其中13個國內前三、6個單項冠軍。
成績的背后,是一次成功的“逆襲”。
“如果用一個詞來詮釋,那一定是創新。”王振欽在多個場合強調。
2010年5月,他被寄予厚望,擔任水發集團主要負責人。彼時的水發,一無資產劃撥,二無資金注入。
走馬上任后,王振欽帶領僅有的8個人東奔西跑,找資源、找資金、找項目,實現了“經營反哺公益”的目標,在全省率先走出“水務一體化”的路徑,先后投資建設全省農村飲水安全平原水庫、魯南大水網、濰坊區域水資源調配、黃水東調等重大水利工程200多項……

水發集團投資建設的黃水東調工程
“沒有創新,只有死路一條。”王振欽回憶。
從“因水而興”承擔全省水利建設投融資平臺,到“根植水務”成為全省水利事業頂梁柱,再到“沿水興業”爭當落實全省戰略排頭兵、“逆行而上”擔綱東西協作主力軍……王振欽他們一路創新,在國企改革的浪潮中,闖出一條新路子, 發展成為擁有1600億元資產、3萬名員工、3家主板上市公司的大型企業集團。
而隨著水發集團獲得“山東省優秀企業”“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狀”“山東社會責任企業”等稱號,操盤手水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振欽也先后榮獲“山東省擔當作為好干部”“山東省改革尖兵”“山東省行業領軍企業家”“山東社會責任企業家”等稱號,且兩次被省委授予一等功。
創新!
“相對于數字變化和眾多榮譽,他更看重的是我們水發集團是否永葆創業激情,是否能永做特色發展,是否能永存危機意識,是否能永遠革故鼎新……”一名跟隨王振欽多年的水發集團高管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不僅如此,在多個場合,王振欽一直強調:創新是企業家的靈魂,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們要把創新精神鍛造成企業發展的‘金鑰匙’。”王振欽表示。
如何運用機制創新打造活力水發?這是首要問題。“市場為本、活力為要、效率為先、創新為魂,這是水發原則。”王振欽說。
按照上述原則,在山東繪就國企改革“施工圖”,重組混改雙線推進的當前,他們在經營機制上大膽創新,并在系統總結提升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星團式”管理體系。
即:以多元持股塑造混合發展新格局、以自主運營構建面向市場新機制、以終端反饋健全有效監督新體系、以總部賦能打造國資運營新模式。
以多元持股塑造混合發展新格局為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水發集團混改企業戶數占比86%、資產占比93%。
“在具體運行機制上,我們由集團派駐董事長、財務總監等核心人員,同時保留原管理團隊負責生產經營。這不僅把民企機制靈活、市場敏銳的特點發揮出來,同時也與國企資金、管理、品牌等優勢進行有效融合。”上述高管表示。
機制創新的同時,作為國企后起之秀的水發集團,如何在激烈競爭中培育產業優勢、實現彎道超車?
“基層創新。”王振欽說,即把“永遠革故鼎新”作為水發精神,依靠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新技術提升發展質量。
按照上述思路,水發集團創造出規模農業新模式。2017年是開始。彼時,到新疆考察水務項目的水發看到當地棉花產業種植分散、方式落后、品種雜亂,“能否以資本介入,實行規模化經營、產業化運作”,這一問題縈繞在水發集團一級權屬公司——水發農業集團董事長吳東振的心頭。
隨后不到5年的時間里,隨著一個“流轉控制土地+全程社會化服務”的運營模式浮出水面,“棉花種植面積超過400萬畝,年收購加工銷售皮棉百萬噸,約占全國棉花總產量的1/6”的數字在水發農業那里被勾勒。
棉花規模經營成功后,水發農業集團又將上述模式向蔬菜、養殖、糧食等領域拓展,如今規模農業成為其重要增長點。
創新機制保障,基層創新探索的同時,“我們還要用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王振欽表示。
他說,水發集團在科技創新上起步晚、底子薄、基礎差,如何快速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事關未來發展。
于是,自2018年起,水發集團科技創新三年“攀登”計劃就此而來。
制度、資金、資源的互相策應下,三年后,水發集團科技創新“翻天覆地”。
除組建擁有3000多名專家、涵蓋34個行業的專家庫外,水發集團先后與100余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業協會、領軍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其高新技術企業從2019年的11家增加到目前的73家,增長速度和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在省屬企業遙遙領先……
立足實際,向未來
普遍的觀點認為:作為水發集團的掌舵者,王振欽及其團隊的創新軌跡,在締造水發這艘國企巨艦的同時,也為山東乃至全國國企改革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樣本。
但另一方面,不容忽視的是:隨著企業的發展,其短板和不足也日趨顯現,比如經營業態過多、資本運作能力不強、管理精細化程度不夠等。
“我們必須客觀、全面認識不足,才能更好更快向未來。”王振欽表示。
在他看來,鞏固增強比較優勢,就是立足實際,補齊短板弱項,才能加壓奮進,激發激蕩出“面向未來”的浩然銳氣,進而推動企業發展行穩致遠。
于是,站在新起點上,一個集“揚優勢、補短板、激活力、控風險、鑄品牌、樹正氣”于一體的工作思路被王振欽勾勒。
即:圍繞產業地位優勢、產業集群優勢、行業首位度優勢,進一步培育、壯大、發揚、利用好優勢;
堅持問題導向,清醒認識存在的各種突出短板,下更大決心、以更大力度推動解決;
在體制、機制、激勵上全面發力,健全“星團式”管理體系,推動法人治理結構規范運行,提升三項制度改革成效,以更大魄力實施中長期激勵措施,把內在活力更好地激發出來;
聚焦財務、投資、安全、廉政等風險點,大力提升風險防控能力,保障企業穩定健康發展;
突出文化、責任鑄造企業品牌,突出規模、引領強化行業品牌,突出品質、服務打造產品品牌,深入研究集團品牌創建的思路措施;
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當好表率,發揚進取精神,提高能力素質,改進工作作風,強化責任擔當,創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
這是水發集團躋身500強以及掌門人王振欽榮獲“山東領軍企業家”之后,為實現前述“目標”提出的工作方法及思路。
以揚優勢為例,他說,下一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水發想要壯大、發揚,就要鞏固優勢,首要的問題就是集團要統一思想,集中一切要素和力量在四個產業上發力。
在他看來,其發力點一是建鏈強鏈,二是突破技術。“唯有在這些方面發力后,才能繼續健康發展。”他要求,水發旗下各公司要結合自身實際,以創新為引領,找準自身優勢和特長,做專、做精、做新。

水發團隊考察項目現場(右二為王振欽)
同時,在樹正氣方面,他說,企業一把手要不囿于物、不縈于心,要有“自燃性”,始終保持創業激情與創新熱情,“在自我點燃的同時,感染他人,這如同一團火簇擁一團火…… ”
火焰簇擁,對于走過12年風雨,如今致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水發集團而言,未來又會呈現怎樣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