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城區生活污水現場檢查,可“掐住兩頭、排查中間”
時間:13小時前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沃飛
“十四五”開局以來,第二輪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陸續啟動,集中曝光的典型案例中,與城市城區生活污水問題相關的有13例。涉及廣東、遼寧、江西等10個省份,既有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也包括中西部欠發達地區。
分析這些典型案例發現,關于城區生活污水問題的直觀表述可歸納為“直混差臭少低超”,即污水直排、雨污混流、水環境質量差、水體黑臭、收集處理水量少、進水濃度低、污水超標排放,導致出現一邊大量生活污水排入環境,另一邊污水處理廠低效運行的惡性循環。
因城區污水管網建設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導致的污水直排、水環境污染等問題,是長期存在的普遍性問題。但是,一些地方執法部門在查處類似問題時還存在困惑,不能及時有效發現問題。對此,筆者建議,可“掐住兩頭、排查中間”, 開展三段式現場檢查。
從源頭上進行三個判斷。一是根據城市建城區人口數量和日均供水量,按系數估算每日的污水產生量,結合城區生活污水處理規模和每日實際處理水量,初步判斷整個城區是否存在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的情況。二是根據住建部門測算的城區污水收集率,判斷未能有效收集處理的污水量。比如,2020年崇左市污水集中收集率僅為6.7%,導致大量污水直排左江。三是根據污水處理廠服務面積和人口,查處理能力和負荷是否匹配,是不是存在“小馬拉大車”“曬太陽”“重廠輕網”等情況,以此來判斷局部地區污水收集處理情況。通過這三個判斷,可以初步對城區污水收集處理情況做出總體評價。
從去向上抓住兩個關鍵。對于城區生活污水,絕大多數最終直接排江(河)、進湖、入海,或通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間接進入這些水體。一方面,要掌握排放口水質現狀以及日常水質監測結果、變化趨勢。這些排放口包括污水處理尾水排口、雨水排口、雨污混排口、排澇站等,尤其關注雨天的監測情況。另一方面,掌握上述受納水體水質現狀及日常水質監測結果、變化趨勢。這兩個水質的評價和分析,可以為判斷城區污水收集處理問題提供重要支撐。比如,典型案例曝光內容顯示,南昌市贛江入江排口水質多為劣Ⅴ類,部分城區城市河道、內湖水污染嚴重,黑臭水體呈反彈趨勢。抓住這兩個關鍵,可以初步對城區污水排放情況做出總體評價。
在城區內開展六個排查。一是排查空白區。污水收集處理的空白區主要集中在老城區、城中村、接合部等地區,要重點排查這些地區的污水直排問題。二是排查排放口。城市內河、內湖、溝渠等城市水系的排放口,包括污水、雨水排口,晴天和雨天的排放情況要分別關注。三是排查黑臭水體。特別是一些排水不暢、地勢低洼容易內澇的地區,可以結合群眾信訪投訴開展排查,一些返黑返臭的河道要重點關注。四是排查支管網。重點圍繞支管網建設和運行情況,比如調查支管網和入戶管網情況,對老舊支管網分段采樣監測判定是否存在嚴重的滲、漏、混等問題,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排查。五是排查污水處理廠。結合運行管理狀況,通過采樣分析查看是否存在“清水進清水出”的情況。比如,如果要投放碳源、活性污泥等,可能由于大量雨水、地下水、地表水混入污水中,導致污水處理能力被占用,出現低效運行、無效運行的情況;如果出水氮、磷等主要指標不能夠穩定達標排放,也會對水環境質量造成負面影響。六是查提升泵站。如果是合流制管網的泵站,要看有沒有建設初期雨水收集沉淀設施,同時通過提升泵站的設計能力和實際水量數據,對比污水處理廠實際進水水量,也可以判斷污水收集現狀。
污水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污水治理專項規劃、污水處理能力建設、管網建設和排查改造、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和考核、黑臭水體和河道整治、水環境質量監測和分析、生活污泥處置等不同職責。針對這些職責,在現場檢查的基礎上,再配合調閱資料、走訪問詢等方式,了解相應部門、單位職責分工是否明確、配合機制是否順暢、履職盡責是否到位,從而倒查地方黨委政府思想認識是否到位、研究部署是否到位、問題整改是否到位,最終系統性反映一個地區的污水收集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