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源于國立清華大學于1928年設立的市政工程系,在我國環境工程學科奠基人陶葆楷先生的帶領下,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逐步發展壯大。1977年建立我國第一個環境工程專業,1984年學校批準組建獨立建制的環境工程系,1997年發展為環境科學與工程系,2011年成立環境學院。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環境學院在師資隊伍、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合作、基礎設施等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環境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截至2020年,學院共有在編教師96人,其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47人,具有正高級職務的44人,副高級職務的40人,博士生導師71人;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4名,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2名,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名、北京市教學名師2名。此外,學院現有162名博士后研究人員,266名實驗技術和行政人員。教師隊伍年齡和專業結構合理,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凝聚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高水平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環境學院建立了以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管理三大學科方向為基礎,涵蓋多要素多介質的綜合性、交叉型學科體系。1988年,被評為我國唯一的環境工程重點學科,2002年、2007年兩次蟬聯環境工程國家重點學科,2009年、2013年兩次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獲得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第一名,2017年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獲A+,2021年環境學科QS排名第8名。學院長期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和“科技委環境學部”主任單位。
環境學院是我國重要的環境保護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學院堅持“工程與科學結合、技術與管理結合”的培養理念,以“創新、務實、開放式、國際化”的培養模式,建立了包括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在內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制定了科學、先進的人才培養方案。學院設有環境工程、環境工程(全球環境國際班)、給排水科學與工程3個本科專業,環境工程和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兩個專業為國內環境領域唯一通過ABET認證(美國工程技術委員會認證)的專業,也是清華大學首批通過ABET認證的本科專業(共4個)。學院擁有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和市政工程、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兩個二級學科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學院擁有一支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獲得8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北京市教學成果獎,5門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精品在線課程、1門清華大學標桿課程,編著了1種國家級精品教材、5種北京市精品教材。學院培養了一大批潛心科學研究、從事環境治理、投身環保產業的優秀人才,已經有10名環境學科的教師和校友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后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5篇,提名4篇,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3篇;2008年入選教育部“環境工程領域國際化實踐型創新人才實驗區”。截至2020年底,環境學院共有學生1127人,其中,本科生343名,碩士生295名(包括學術型碩士生127名,全日制工程碩士生116名,在職工程碩士生26名,工程管理碩士生26人),博士生489名(包括學術型博士生432名,工程博士生57名)。環境學院畢業生普遍在科研、教學、工程實踐和管理等領域發揮了骨干作用,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
環境學院是我國環境保護領域的高水平研究中心。學院堅持面向國家環境保護戰略需求,圍繞水污染控制和水環境保護、給水排水、土壤與地下水環境、大氣污染控制、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生態學、環境系統分析、環境管理與政策、水質與水生態等重點領域開展了一大批基礎性、前瞻性、創新性和戰略性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自“六五”以來,學院承擔了國家水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支撐(攻關)計劃、863計劃、973計劃、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700余項重要研究任務,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技術和理論研究成果,累計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28項、省部級獎勵等200多項,國家授權專利/登記軟件著作權1120余項。承擔國際合作項目600余項、承擔企事業單位委托項目千余項。學院多項科研成果為國家重大行動與環境保護重大決策提供了支撐,多項創新技術成功投入重大環境工程實際應用并持續改進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效益。此外,學院師生參與了多起國家重大環境事件與重大活動并提供了技術支持。
國際化是環境學院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方面與世界一流大學、研究機構、跨國企業和國際組織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國際合作。環境學院目前有1個本科專業(環境工程)、3個碩士專業(土木工程、輻射防護和環境保護、環境科學與工程)和2個博士專業(土木工程、輻射防護和環境保護)招收外國留學生。2020年環境學院在校國際學生及港澳臺學生共98人,其中本科生15人,碩士30人,工程碩士14人,博士39人。在教學合作方面,學院與美國耶魯大學、密歇根大學、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意大利威尼斯國際大學、帕多瓦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法國巴黎高科礦校及路橋學校、日本京都大學等10余所國際著名大學聯合實施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研究生聯合培養計劃,眾多國外著名教授直接參與環境學院教學,開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在科研合作方面,學院與美國哈佛大學、世界資源研究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日本豐田公司等諸多國際頂尖大學、研究機構、國際組織和世界500強企業開展廣泛合作研究。2007年4月,由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共同組織實施的“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批準環境學院成立創新引智基地,在人才培養、聯合研究、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環境學院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巴塞爾公約亞洲太平洋地區培訓和技術轉讓區域中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斯德哥爾摩公約亞太地區能力建設與技術轉讓中心等2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區域中心的依托單位,牽頭建設了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新能源與環境國際研發中心等9所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自主設立了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清華大學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研究中心等7所科研機構,建立了以“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為核心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以及清華大學-豐田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江蘇鹽城環科城煙氣污染減排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等6所聯合共建科研機構。
環境學院負責編輯出版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簡稱:FESE)英文學術期刊,接收環境科學與工程各分支學科的原發的具有創新性的綜述論文、研究論文、觀點與評論、簡訊等,致力于傳播迅速出現的大量優秀學術成果,為國際環境學術界了解中國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提供了一個理想平臺,并促進了該學科在中國和國際學術界之間的交流和發展。
環境學院擁有中意清華環境節能樓、環境圖書室、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實踐教學中心、公共研究平臺等基礎設施,為學院開展教學、科研、工程實踐等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
師資隊伍
現任領導

劉毅
院長(領導學院行政全面工作)


劉書明
黨委書記(領導學院黨委全面工作,負責統戰工作)


岳東北
副院長(負責教學工作)


吳靜
黨委副書記(負責教工工作)


蔣靖坤
副院長(負責科研工作)


席勁瑛
黨委副書記(負責學生工作)


蘭華春
副院長(負責行政、財務和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