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這些“野蠻人”能不能做好環保,看光大環境就知道了!
環保行業一直是“跨界”者的首選之地,甚至可稱為“兵家必爭之地”。但是這些跨界者中,央企正成為不可忽視的存在。央企憑借“根正苗紅”的良好品牌和資金優勢強勢進場,在項目的搶奪、企業并購方面絲毫不留情,因此也被大家戲稱為“野蠻人”。
同時,伴隨著央企強勢進軍,大家在擔心民企如何存活的同時也不禁好奇央企能不能做好環保?畢竟隔行如隔山,只有資金沒有過硬技術在環保行業是行不通的。
央企能不能做好,看光大環境就知道了。
自2003年轉型環境領域以來,歷經十八年發展的光大環境已經成為中國環保界的一面旗幟。在環保行業蒸蒸日上、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的今天,光大環境作為環保界的領軍企業,是依靠什么制勝法寶坐上C位的寶座的?
1.穩定的業績增長
在2021年年度報告中,實現營收498.95億港元,較2020同比增長16%,成功打贏了疫情防控、業績增長和行業地位一系列保衛戰。
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穩扎穩打,主要是在穩步拓展垃圾發電、水處理等傳統業務的同時,還積極挖潛餐廚及廚余垃圾處理、污泥處理處置、垃圾分類及轉運等協同業務。通過內外聯動的業務組合,保證業務的穩步增長。
2. 過硬的央企背景
依靠央企背景,光大環境建立了良好的政企關系,獲得了諸多政策優惠。其專業的資本運作團隊能夠有效協調集團內外的金融資源,與外部金融機構密切互動,獲得各方金融支持。強大的融資和資本運作能力為光大環境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針對項目多、資金大、周期長等特點,光大環境通過多種渠道,項目平均融資成本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3.多方位開展創新
業務領域方面,針對傳統領域探索協同業務機會,同時推動凈水器、節能照明產品等新業務;
業務模式方面,積極探索和參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新業務模式;
技術研發方面,持續于固廢處理、生物質利用、垃圾分類、智能控制等領域開展科技研發與應用,并取得積極進展。同時按照收入或利潤的一定比例計提研發經費,建立研發費用加記利潤管理機制,積極鼓勵技術創新;
融資渠道方面,公司及其附屬公司成功拓展了如中期票據、超短期融資券、以國補資金應收賬款為基礎的資產支持票據、「碳中和」債等「長短兼備」的融資工具,進一步提升融資渠道的多元化水平。
光大環境成功的制勝法寶不僅值得已跨界和未跨界央企學習,因為對央企來說,如何找準方向快速擴張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這么多細分行業,央企為何偏偏選擇環保?
大家之所以戲稱央企為“野蠻人”,那是因為央企不僅資金實力雄厚,而且大多資質齊全,工程建設能力強大。所以他們選擇環保這快蛋糕不是盲目擴張,而是有備而來。他們一般在進場后,會做下面兩件事:
1.打造核心競爭力
多數央企在跨界環保后,一開始總會選擇自身熟悉且擅長的領域,以此來打造核心競爭力。
一些央企本身業務運轉過程中就會產生較大的環保需求,與其往外延伸到其他生態環境領域,不如先將內部市場拿到手,進行技術積累,同時培養業務團隊,磨刀霍霍,待時機成熟便可憑借資金優勢快速向外部市場擴張。
通過揚長避短先把握核心技術,再通過資本運作、團隊培養來建立起長期的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將自己打造成為行業標桿。
2. 全面布局打造產業鏈
央企通過內部能力輸出、平臺運作的同時,各大央企也通過內外并舉多種方式布局全產業鏈, 盡力打造全產業鏈能力。
光大環境在強調穩字當頭的基礎上,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緊跟國策、緊抓機遇、乘勢而上。在企業轉型發展的關鍵之年,全力以赴、守成創新,圍繞三碳戰略目標與環境、資源、能源、氣候的四位一體發展新格局,以減污、降碳為抓手,堅定推進戰略轉型、高質量與可持續發展。
行業開始大洗牌,環保民企能做些什么?
雖然央企憑借屬地、資本、政企關系等優勢,已經成為環保市場中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但是民企則在技術創新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一點是無可厚非的。
現在做環保已經不是以前了,只要有錢就行,因為環境污染治理歸根結底是個技術活,光有投資是不能確保環境污染治理的目標達成,還需要環境技術、環境設備、環境專業服務能力。現在隨著環保督查的來襲,做不好不但收不到錢,還可能受到處罰。
民企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找準自己的定位,揚長避短,凝聚核心競爭力。大浪只是加快了淘沙的速度,誰將成為中流砥柱,誰會成為領跑者,還要憑借扎實的體系能力和核心技術。同時也不能忽視合作的重要性,央企不僅是對手也是隊友。
總而言之,環境產業不是投資型產業,也不是基建型產業,它歸根結底是一個“技術服務型”產業。其核心是“服務”,要把污染治理好,實現環境的改善,而不僅僅是“砸錢”。
同時對于環保民企來說,不斷加強技術、產品和服務能力的創新是關鍵。只有擁有自己的硬核之后,才能在這樣一個變幻莫測的市場中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