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2022: 《 2021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全景圖譜》 (附市場現狀、 競爭格局、 發展前景等)
海水淡化行業主要上市公司
本文核心數據
行業概況
1
海水淡化也稱海水化淡
全球海水淡化技術超過20余種
2
海水淡化產業鏈可分為淡化設備制造;海水淡化工程設計
上游海水淡化設備制造包括整體設備制造以及主要零部件制造環節
中游海水淡化工程環節涉及的企業相對上游數量較少
下游淡化水供應則涉及市政供水
行業發展歷程
我國是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
行業政策背景
我國政府積極鼓勵發展海水淡化行業
行業發展現狀
1
近年來我國海水淡化工程規模整體穩步擴大
注
截至2019年底
注
2
根據自然資源部最新發布的
注
2019年我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7個
注
3
目前我國已掌握反滲透和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
注
4
根據中國水利企業協會脫鹽分會數據
行業競爭格局
1
從區域分布來看
2
我國海水淡化行業競爭大體上可以按所屬產業鏈環節分為四個派系
目前除巴安水務外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
目前我國海水淡化行業初具規模
2
2020年我國海水淡化總規模約為165萬噸/日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
作者:前瞻經濟學人APP
鏈接:https://xueqiu.com/8302426719/205576612
來源:雪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海水淡化行業主要上市公司:海亮股份(002203)、雙良節能(600481)、巴安水務(300262)、津膜科技(300334)、江河海(839240)等
本文核心數據: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區域分布、技術發展等
行業概況
1、定義
海水淡化也稱海水化淡、海水脫鹽,是指將海水中多余的鹽分和礦物質去除得到淡水的工序,使海水可以達到使用標準的生產活動。根據國家統計局制定的《2017年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中國把海水淡化歸入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中的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國民行業代碼D46),行業類型四級分類代碼為海水淡化處理(D4630)。
全球海水淡化技術超過20余種,包括反滲透法、低溫多效法(低多效)、多級閃蒸法、電滲析法、壓汽蒸餾法、露點蒸發法、水電聯產、熱膜聯產、利用核能、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的海水淡化技術等等,以及微濾、超濾、納濾等多項預處理和后處理工藝。從大的分類來看,海水淡化技術主要分為蒸餾法(熱法)和膜法兩大類。其中低多效蒸餾法、多級閃蒸法和反滲透膜法是全球主流技術。

2、產業鏈剖析:中游海水淡化生產為關鍵環節
海水淡化產業鏈可分為淡化設備制造;海水淡化工程設計、咨詢、服務;淡化水應用三個環節。
上游海水淡化設備制造包括整體設備制造以及主要零部件制造環節,涉及大尺寸精密機械加工、膜及高分子材料、防腐材料、閥門儀表、海水預處理設施、高壓泵及附屬產品、能量回收裝置等產業,代表企業有巴安水務、海亮股份、雙良節能、津膜科技等。
中游海水淡化工程環節涉及的企業相對上游數量較少,代表企業包括巴安水務、碧水源、江南水務等。
下游淡化水供應則涉及市政供水、鍋爐用水、特殊工藝用水、與制鹽業聯合生產等領域。另外海水淡化產業還輻射到機械制造業、化學提純、海洋產業等其他產業。


行業發展歷程:行業技術基本成熟,產業初具規模
我國是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發展海水淡化技術,開發利用海水資源,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我國沿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國家高度重視及支持下,我國海水淡化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步壯大的發展歷程。目前,海水淡化政策體系逐步完善,自主技術基本成熟,產業初具規模。

行業政策背景:階段性目標推動行業發展
我國政府積極鼓勵發展海水淡化行業,出臺了一系列有利的政策、措施。“十二五”時期,我國海水淡化行業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國家政策著重于對行業進行基礎規劃,出臺了《海水淡化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等文件指導我國海水淡化技術創新體系的初步形成,以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十三五”時期,國家政策轉向推動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向規模化、集成化方向發展,海水淡化成為我國重要的戰略新興產業;“十四五”以來,國家政策進一步轉向應用領域,推動海水淡化的規模化利用成為新時期的政策重點。同時國家政策針對我國海水淡化行業情況,設立多個階段性目標,大力推動行業發展,具體政策如下:

行業發展現狀
1、海水淡化工程規模情況:工程規模穩步擴大
近年來我國海水淡化工程規模整體穩步擴大。據《2019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所公布數據,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國有海水淡化工程115個,工程規模157.38萬噸/日。2020年我國在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海水利用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技術經濟日趨合理。部分技術如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我國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的發展。根據2021年發布的《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到2025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90萬噸/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25萬噸/日以上,初步測算可得2020年我國海水淡化規模約為165萬噸/日。

注:截至2021年10月,自然資源部尚未發布《2020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此處前瞻根據國家政策規劃對2020年產能規模進行估測,僅供參考。
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萬噸級及以上海水淡化工程37個,工程規模1403848噸/日;千噸級及以上、萬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42個,工程規模162522噸/日;千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36個,工程規模7390噸/日。2019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最大規模為180000噸/日。

注:截至2021年10月,《2020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暫未發布,圖中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
2、海水淡化工程區域分布:集中在沿海缺水省市
根據自然資源部最新發布的《全國海水利用報告》,截至2019年底,全國海水淡化工程主要分布在沿海9個省市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和海島。按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排序,市場份額占比最高的為浙江省,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40.78萬噸/日,占全國比重達25.91%;其次是山東省,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32.61萬噸/日,占全國比重20.72%;排名第三的是天津市,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模30.60萬噸/日,占全國比重19.44%。

注:截至2021年10月,《2020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暫未發布,圖中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
2019年我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7個,總規模達39.31萬噸/日,分布在遼寧、河北、山東、浙江和江蘇。其中江蘇新建海水淡化工程規模占比僅為0.002%,絕大部分工程仍然分布在現有總規模排名前五的省份。

注:截至2021年10月,《2020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暫未發布,圖中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
3、海水淡化技術發展情況:反滲透技術應用超六成
目前我國已掌握反滲透和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關鍵設備研制取得突破,相關技術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根據自然資源部最新發布的《2019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截至2019年底,全國應用最多的技術為反滲透技術,工程數量達97個,工程規模100.09萬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63.60%;應用低溫多效技術的工程15個,工程規模56.55萬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35.94%;應用多級閃蒸技術的工程1個,工程規模6000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0.38%;應用電滲析技術的工程3個,工程規模800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0.05%;應用正滲透技術的工程1個,工程規模500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0.03%。

注:截至2021年10月,自然資源部尚未發布《2020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圖中為2019年數據。
4、海水淡化行業應用情況:工業用水為主
根據中國水利企業協會脫鹽分會數據,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已建成海水淡化項目產水用途分布如下,引用范圍最廣的領域為核電和電力與石化和化工,占比分別達到39.39%和20.90%。整體來看工業用水比例遠高于市政用水。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上市企業集中在經濟發達省份
從區域分布來看,我國海水淡化上市企業較多的省份包括北京、江蘇、上海、浙江等,均為制造業較為發達,且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此外,由于上游海水淡化設備制造還具有資源密集型特征,因此在原材料分布較為集中的甘肅、陜西、貴州等也有均有上市企業分布。

2、企業競爭:巴安水務和上海電氣入圍全球海水淡化與水再利用項目開發商TOP20
我國海水淡化行業競爭大體上可以按所屬產業鏈環節分為四個派系。海水淡化設備制造可分為膜材料、金屬材料和其他材料三個派系,海水淡化工程服務自成一個派系。其中膜材料代表企業有津膜科技、沃頓科技、金科環境等;金屬材料代表企業有海亮股份、寶鈦股份、久立特材、亞太科技等;其他材料代表企業有雙良節能、首航節能、中電環保、富瑞特裝等;工程服務代表企業有碧水源、巴安水務、北控水務、天壕環境等。

目前除巴安水務外,我國海水淡化企業主要業務均布局在國內,國際競爭力不強,境內布局則具有較強的地域性,例如貴州企業沃頓科技重點布局貴陽地區,江蘇企業江南水務重點布局江陰地區,北京企業碧水源重點布局北京及外埠地區等。代表企業中,海水淡化業務競爭力較強的企業有北控水務、巴安水務、碧水源、上海電氣等,其中巴安水務和上海電氣入選GWI公布的2009-2020全球海水淡化與水再利用項目開發商TOP20。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利好政策帶動行業進一步發展
目前我國海水淡化行業初具規模,“十四五”規劃中多次提到對海洋資源的利用,保證了國內前景可觀的產能規模和裝備供給變革的政策延續性。在利好政策的持續帶動下,未來我國海水淡化行業工程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設備國產化率得到提高,應用成本逐漸下降,海水淡化應用將更加普及,行業發展前景向好。

2、2025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計劃達到290萬噸/日
2020年我國海水淡化總規模約為165萬噸/日。根據《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到2025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90萬噸/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25萬噸/日以上,其中沿海城市新增105萬噸/日以上,海島地區新增20萬噸/日以上。前瞻預測2021年我國海水淡化總規模約為185萬噸/日,2026年將超過300萬噸/日,達到325萬噸/日左右,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2%。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海水淡化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IPO募投可研、招股說明書撰寫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