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朝霞 通訊員 熊杰
南非開普敦市鵜鶘公園,一臺長相酷似“瓦力”的機器人打開頭頂燈光,一頭鉆進地下排水管道。
路面上,工作人員通過電腦顯示屏可清晰地看到管道內部的視頻圖像、全景圖、橫斷面輪廓、色譜圖等多項數據。
這臺機器人來自萬里之遙的武漢光谷,由武漢中儀物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儀股份”)研制。
不單是南非,在江城,武漢“瓦力”更是大顯身手。2018年起,每年雨季到來前,它們都會巡檢排查武漢排水管網,疏通城市“毛細血管”,全力讓百姓少受漬水之苦。
5月29日,武漢中儀物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鄭洪標做客湖北日報5G演播室,講述中儀股份用新技術給排水管道做“胃鏡”的故事。
企業名片
武漢中儀物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專注于管道檢測、養護、修復以及信息化管理的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提供的檢測與修復設備服務區域輻射全國,涉及的水系包括長江、黃河、珠江等;在國外服務區域包括北美、南美、歐洲以及東南亞等,全球服務網點超20個。
精彩語錄
在管道運維領域,中儀股份完成了從設備國產化到設備自主研制的創新過程,并申請了美、日、德等7個國家的發明專利,海外出口量成倍增長。
中儀股份在前期做管道檢測機器人時,就提前布局了5G物聯網技術,目前已完成了整個排水管道生命周期的業務串聯。
中儀股份將繼續發揮本土強企優勢,推動湖北省管網運維行業優質發展,助力區域水環境科學治理再上新臺階。
手握百余項“絕技”
誕生于2010年的中儀股份最初進入排水行業,主打機器人,以代替人工進行管道探測。
“目前,我國排水管道堵塞和滲漏嚴重是急需解決的兩大問題。”鄭洪標坦言,國內管網運維行業起步較晚,早期我國排水管道檢測手段較為落后,一般由工人下井完成,存在危險性不可預測、檢查效果差、成本高、檢測數據無法精確分析等問題。另一方面,國內排水管網錯綜復雜、分布密集,與國外管網結構存在較大差異,無法直接照搬國外經驗。由此,研制適合國內管道情形的檢測設備成行業發展新趨勢。
管道檢測機器人最早由英國人發明,過去50多年間一直使用模擬傳感器。2016年,中儀股份將模擬傳感器升級為數字傳感器,升級后的管道機器人,通信、采集方式發生了改變,分辨率提升10倍以上。
瞄準新趨勢,中儀股份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展開長期合作,實現從檢測到修復再到信息服務方面的一次次技術突破。
“在管道運維領域,我們完成了從設備國產化到自主研制的創新過程。”鄭洪標介紹,技術創新是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目前,中儀股份擁有超100項授權專利、軟件著作權,參與30多項行業規范及地方標準編制,累計服務超2000家水務環保企業。同時,申請了美國、日本、德國等7個國家的發明專利,海外出口量成倍增長。
2021年8月,中儀股份入選工信部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成為我省專精特新企業中的排頭兵。
2022年5月,中儀股份入選新一批建議支持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成為“小巨人”中的“尖子生”。
研制全球首款數字高清檢測機器人
“2016年,我們率先推出全球首款數字高清CCTV(管道內窺攝像)檢測機器人。”訪談現場,鄭洪標展示了他們新研發的全景量化檢測機器人模型。該機器人可生成管道全景三維模型等數據,技術人員可迅速判讀,在1分鐘內精準找出破裂、沉積甚至偷排污水等問題。
眼下,中儀股份已研發出包含“視、聲、光、電、波”等適用于不同場景、不同需求的管道檢測技術。
視——讓機器人爬進管道利用數字高清攝像技術進行精細化檢測,并借助單芯傳輸技術將檢測情況實時傳輸至監理平臺APP,給管道做“胃鏡”。
聲——借助超聲波在有水環境下給管道做“B超”,測量其內部輪廓、積淤量等情況,聲吶技術和視覺機器人相結合使用。
光——通過水上激光,結合水下聲波,檢測管道整體輪廓。
電——類似于“心電圖”,使用聚焦電流法檢測因管道內部漏損而導致的電流變化,以判斷管道泄漏情況。
波——結合機器人,通過電磁波雷達探測設備給管道做“核磁共振”,有針對性地檢測管道周邊空洞情況。
鄭洪標打了個比方:中儀股份好比一名“非開挖管道醫生”,借助上述檢測技術對修復點位進行精準定位,地下管道可以不用開挖或盡量少開挖就能精準修復。
2017年,中儀股份自主研發了國內首臺紫外光固化整段及局部修復設備,并在兩年后開設首家國產化產線的修復材料生產基地;填補了我國非開挖修復裝備的產業化空白。
“就像補輪胎,排水管道也分為點位修復和整段修復。”鄭洪標介紹,根據德國人發明的原位固化法,中儀股份發展出紫外光固化修復工藝,使用更高效節能的紫外光替代汞燈作為光源,一般6至8小時就可修復長50米的管道,減少對市民出行的影響。
同時,在管道整段修復中,軟管材料的供應一般會超過待修復管道30米至100米,剩余材料易造成高能耗與環境污染。中儀股份打通整修材料與點修系統的兼容性,在一定條件下將尾料用于點位修復,既節約資源,又保護環境。
12年產值增500倍
眼下,中儀股份的業務范圍已實現從上游材料,到中游產品,再到下游服務的產業鏈全覆蓋。
鄭洪標介紹,管道檢測與修復以外,中儀股份目前已在全國開展排水運維信息化服務超過100項。通過管道機器人采集數據,再將其上傳至大數據平臺,水務部門可直接在后臺獲取管網水位、流量等數據,摸清地下管網情況。
為助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中儀股份研發“鯤鵬”智慧排水管網信息平臺,借助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幫助管線規劃相關人員更有效地設計、維護管線,實現城市排水管網的資源管理整合、規劃設計、分析優化等,為水務部門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2020年以來,中儀股份相繼引進三峽資本、國投創業和中節能資本作為戰略投資者,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勁力量。目前,中儀股份正謀劃創業板上市。
創業12年,中儀股份營收由50萬元增長至2.5億元,成為國內排水管網全生命周期運維的領軍企業。
“中儀股份會將物聯網的特性繼續融入到檢測修復的全流程,將排水行業的相關技術逐步拓展至其他領域,做管道檢測和修復的專家、裝備技術的綜合服務商。”談及下一步規劃,鄭洪標充滿信心。他計劃,用3年時間將企業營收提升至4億元至5億元,其中國際市場份額占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