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乳山市創新打造固廢利用“四大循環鏈條” 廢棄物變成生產資料
來源:山東環境
山東省乳山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搶抓威海市建設“無廢城市”有利契機,堅持把循環經濟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聚焦當前廢棄物處理難、成本高等堵點問題,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并重,創新四大循環鏈條,深挖潛在效益點,配套完善政策鏈,有效撬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變被動處置為科學利用,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逐步走出了一條資源化處置、可復制推廣、多方共贏互利的全域循環經濟發展新路子。
一、主要做法
(一)從田到田,打通農業循環效益鏈。
隨著規模化種植和集約化畜牧養殖的發展,隨之產生的污染物量大面廣、亂堆亂放,給農村人居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針對這一難題,乳山市引進了中恒能環境科技項目,依托成熟的厭氧發酵技術,對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農業有機廢棄物進行發酵,將產生沼氣、沼液和有機肥等有效資源循環用于農業種植和畜禽養殖,打造了一條“養殖糞污—中恒能—沼液、有機肥—有機高端種植—農田有機廢棄物—中恒能”的閉環生態農業循環鏈。沼液和有機肥均具有良好的改土和提升作物生產品質的作用,其中,沼液對改良酸性土壤有明顯效果,既滿足了周邊群眾水肥施用需求,又為企業解決了后續排水問題;有機肥有機質重點用于大姜、蘋果、葡萄、茶葉、草莓、藍莓、羊肚菌等高效農業種植,現已與煙臺現代果業、威海溢香園果業、膠東伯瑞藍莓等公司簽訂施肥供應協議,有機肥供不應求。
(二)以物易能,打通工業循環供需鏈。
強化政府牽線搭橋,引導企業合作互補,逐步建立一套“回收—處理—再利用”的循環鏈條,目前已在市域內2家工業企業成熟運用。福喜(威海)農牧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肉雞種雞養殖、宰殺、深加工,年可加工肉雞6000萬只,每年產生的肉渣、污泥等固體廢棄物,企業自行處理設備成本高、負擔重,通過與中恒能公司合作,通過發酵處理,在產生沼氣、有機肥等生物質能量的同時,極大程度降低了企業的成本負擔。中魯果汁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濃縮蘋果汁、濃縮紅薯汁、梨汁等,每年產生的果渣廢棄物,處置難度較大,為解決這一問題,將果渣統一運送至中恒能進行發酵處理,產生的沼氣為企業“反哺”供能。
(三)吃干榨凈,打通生活循環利用鏈。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引入綠色動力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威海市首家污泥處置中心,與中恒能公司合力開展生活垃圾處理。一是全域集中收集。依托城鄉環衛一體化收集模式,建設11處鎮級垃圾中轉站,配套垃圾收集轉運設施,組建專業的垃圾清運隊伍,將原有601個村的生活垃圾清運、轉運工作及11個中轉站管理維護主體由鎮村變更為市級,“一竿子”到底進行統籌調度、集中管理,確保鎮村生活垃圾應收盡收、日產日清;創新建立畜禽糞污收集體系,對全市村級糞污進行集中回收、綜合化利用,在做好資源循環的基礎上,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二是無害化鏈條處理。全市各鎮村收集的垃圾集中送至綠色動力進行焚燒發電再處理,垃圾焚燒后產生的爐渣作為建材原料,達到生活垃圾處理終端“零殘余”的目的。三是強化政策保障。指導中恒能公司申報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生物質發電項目,爭取更多上級政策扶持。制定垃圾處置專項政策,對綠色動力公司進行政策補貼,已累計補貼5100余萬元。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每年拿出400萬元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獎勵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各鎮(街道)環衛一體化工作進行獎勵,并將垃圾收運情況納入日常監督考核。
(四)變廢為寶,打通生態循環治理鏈。
引導企業將成熟廢棄物處置技術延伸投向生態治理領域,形成獨具乳山特色的生態治理產業體系。一是滸苔資源化處理。圍繞解決滸苔打撈上岸后科學處置問題,乳山市與海大生物集團合作建設溫喜生物科技項目,依托高校科研優勢,探索攻克了開發海洋綠藻資源的技術難題,生產畜禽養殖海藻肥料、沖施肥和土壤調節劑,全省滸苔治理現場會在乳山召開。設置滸苔處置專項補貼,按照干滸苔150元/噸、鮮滸苔49.9元/噸的標準對相關處置企業進行補助,累計發放滸苔處置補貼1962萬元。二是牡蠣殼回收利用。全市牡蠣養殖面積60萬畝,產量7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近100億元,針對每年產生的大量牡蠣殼,依托溫喜生物科技項目,以廢棄牡蠣殼為原料研發土壤調理劑和飼料添加劑,實現牡蠣殼變廢為寶。三是互花米草專項治理。通過全省衛星影像分析,乳山沿海灘涂互花米草繁殖迅速,嚴重影響海水交換能力,不利于灘涂養殖,為解決這一難題,乳山市組織中恒能公司進行創新試驗,探索將互花米草綜合利用,生產飼料、有機肥等,在解決區域灘涂治理問題的基礎上,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實現更大發展,2021年度省互花米草治理現場會在乳山召開。
二、取得的成效
(一)全面激發農業循環效益鏈價值,探索農業產業價值最大化的新路徑。
日處理有機廢棄物500噸、年處理秸稈15萬噸,年產有機肥2.4萬噸、沼氣730萬方,為區域農作物秸稈、畜禽養殖糞污、餐廚垃圾、城市生活污泥等各類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二)全面激發工業循環供需鏈價值,探索工業產業發展綠色化的新舉措。
每年可處理約6000噸高濃度廢水及肉渣、污泥等高處置難度固體廢棄物和2400余噸的果渣廢棄物,幫助企業降低污水處理成本負擔的同時,為企業提供沼氣“反哺供能”,每天可節省費用約1.5萬元。
(三)全面激發生活循環利用鏈價值,探索生產生活方式清潔化的新手段。
通過綠色動力、中恒能、污泥處置中心等專業化手段,年可處理垃圾約18.5萬噸,年收益5000余萬元,形成了全市生活垃圾梯次處理體系,實現了廚余垃圾等生活廢棄物深度利用。
(四)全面激發生態循環治理鏈價值,探索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化的新樣板。
對滸苔、牡蠣殼等進行資源化利用,累計清理滸苔252萬噸、處理牡蠣殼2萬噸,生產有機肥暢銷國內20多個省和自治區,并且出口歐美、中東、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達5000多萬元,并圍繞大姜秸稈、互花米草等無害化處理進行深入研究,為我省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