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市政領域規模最大單體污水處理廠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時間:2022-10-08 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中環報見習記者張韻晨
10月8日,由中鐵建發展集團投資建設運營的天津張貴莊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是2020年以來國內市政領域采用“TOT+BOT”模式實施的規模最大單體污水處理廠項目之一,也是天津市首個采用PPP模式運營的存量污水處理項目。
張貴莊污水處理廠項目是中國鐵建自“引灤入津”工程后,時隔39年再次為天津建設的大型治水項目。張貴莊污水處理廠位于天津市東麗區,總投資30億元,占地達45公頃,作為提升人居環境和助力碧水保衛戰的重點工程服務人口達128萬人,建成后該水廠將實現日污水處理量45萬噸,日處理污泥600噸。該項目將按照綠色水生態和智慧水生態的理念,全力打造“零污染”的民生工程,讓污水變清水,保證市民用水安全,積極助推天津市“十四五”規劃中部分河流實現“有水有魚有草”的發展目標,是天津市打好碧水保衛戰的關鍵一戰。
污水處理廠是眾所周知的“用電大戶”,如何將水廠從“用電大戶”變為“發電高手”,是鐵建發展積極踐行“雙碳”戰略的做出的“新文章”。一個6兆瓦的光伏發電站將在該水廠同步開工建設,推動張貴莊水廠走上一條向資源節約型水廠轉變的綠色低碳之路,建成后張貴莊污水處理廠將成為天津市首個采用PPP模式運營的存量污水處理光伏電站建設項目。該光伏電站每年可發電600多萬千瓦時,除供應水廠本身的用電,閑時多余的電量還可以“余電上網”,充實本地供電量。水廠光伏電站采用先進的雙波光伏組件,極大增加了光照利用率,使用的新型電池片抗衰減能力更優,高效發電穩定持久,預計可持續使用25年以上。
張貴莊污水廠將在建成運營中率先引入由鐵建發展自主設計研發的“智慧水務”系統。該系統以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為基礎,提升水廠運營效率,對設備全生命周期進行管理,實現遠程監控,為水廠精細化管理達到成本節約和決策提升的效果。“智慧水務系統將覆蓋污水處理廠生產運行、設備管理、巡檢管理等關鍵工作,實現運行記錄數字化、管理指令精準化、運營決策科學化,為企業節能降耗、減員增效和精細化管理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通過有效監控生產運行數據,高效處理各類業務信息,支撐運營管理各項工作開展。”該系統研發人員介紹到。據悉,該系統配套移動端智能應用APP,可實現移動化辦公及管理,極大提升工作效率。
據悉,張貴莊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已于2021年7月25日由中鐵建發展集團正式接管運營,截止目前,已連續安全平穩運營445天。以“多級OA生化反應池+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濾池”為核心的深度脫氮除磷技術,全方位處理每天20余萬噸的居民生活污水,使之轉變成可循環使用的中水,每天生產的約18萬噸的中水水質優良、清澈、無異味,不僅保障了東麗區乃至天津市生態環境安全,而且對提高當地水資源利用率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確保水質的基本職能外,還為環保產業做出突出貢獻。據不完全統計,廠內設計規模達到300噸的污泥處置系統,采用動靜結合的槽式污泥好氧發酵處理,可直接用于園林綠化。細微處做優化的高能耗設備維護保養,可降低設備用量和藥劑使用量,2021年全年廠內主要生產藥劑平均節省11%、主要電量平均節省8%。實現了污泥“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也實現了污水處理、污泥處置和城市發展的閉合循環。
中國鐵建首個投建營一體的市政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開建
10月8日,由中鐵建發展集團投資、運營,中鐵十四局參建的張貴莊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是2020年以來國內市政領域采用“TOT+BOT”模式實施的規模最大單體污水處理廠項目,是天津市首個采用PPP模式運營的存量污水處理項目,也是中國鐵建投資、建設、運營一體的首個市政污水處理廠。
張貴莊污水處理廠項目建成效果圖
張貴莊污水處理廠項目是中國鐵建自“引灤入津”工程后,時隔39年再次為天津建設的大型治水項目。項目位于天津市東麗區,總投資30億元,占地達45公頃,建成后該水廠將實現日污水處理量45萬噸,日處理污泥600噸,同時將為128萬居民提供更優質的居住環境。
對該項目的建設,相關單位將按照綠色水生態和智慧水生態的理念,全力打造“零污染”的民生工程,讓污水變清水,保證市民用水安全,積極助推天津市“十四五”規劃中部分河流實現“有水有魚有草”的發展目標,助力打好碧水保衛戰的關鍵一戰。
污水處理廠是眾所周知的“用電大戶”,如何將水廠從“用電大戶”變為“發電高手”,是鐵建發展積極踐行“雙碳”戰略做出的“新文章”。一個采用先進的雙波光伏組件,6兆瓦的光伏發電站將在該水廠同步開工建設。該光伏電站每年可發電600多萬千瓦時,除供應污水處理廠本身的用電,閑時多余的電量還可以“余電上網”,充實本地供電量,進而推動張貴莊污水處理廠走上一條向資源節約型水廠轉變的綠色低碳之路。
張貴莊污水處理廠生化沉淀池
張貴莊污水處理廠將在二期建設中率先引入由鐵建發展自主設計研發的以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為基礎的“智慧水務”系統,在提升水廠運營效率的同時,將覆蓋污水處理廠生產運行、設備管理、巡檢管理等關鍵工作,實現運行記錄數字化、管理指令精準化、運營決策科學化、辦公及管理移動化,為企業節能降耗、減員增效和精細化管理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
張貴莊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自2021年7月25日由鐵建發展正式接管運營后,他們憑借“多級OA生化反應池+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濾池”為核心的深度脫氮除磷技術連續安全平穩運營440天,且全方位處理每天20余萬噸的居民生活污水,使之轉變成可循環使用的中水,不僅保障了東麗區乃至天津市生態環境安全,而且對提高當地水資源利用率發揮了重要作用。
運營團隊對廠區設施定期檢修
目前,正在運營的張貴莊污水處理廠一期中設計規模達到300噸的污泥處置系統,采用動靜結合的槽式污泥好氧發酵處理,可直接用于園林綠化。細微處做優化的高能耗設備維護保養,可降低設備用量和藥劑使用量,2021年全年廠內主要生產藥劑平均節省11%、主要電量平均節省8%。實現了污泥“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也實現了污水處理、污泥處置和城市發展的閉合循環。
原標題:《中國鐵建首個投建營一體的市政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開建》
天津市首個采用PPP模式運營的污水處理項目二期工程開工建設
內容提要:10月8日,由中鐵建發展集團投資建設運營的張貴莊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標志著天津市首個采用PPP模式投資建設和運營污水處理項目取得重大進展。二期工程建成達產后,張貴莊污水處理廠規模將達到日處理污水45萬噸、處理污泥600噸,服務面積達1.9萬公頃,人口達128萬人。
天津北方網訊:10月8日,由中鐵建發展集團投資建設運營的張貴莊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標志著天津市首個采用PPP模式投資建設和運營污水處理項目取得重大進展。二期工程建成達產后,張貴莊污水處理廠規模將達到日處理污水45萬噸、處理污泥600噸,服務面積達1.9萬公頃,人口達128萬人。
張貴莊污水處理廠是天津市首個采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投資運營的污水處理項目,也是國內市政領域采用“TOT+BOT”模式實施的規模最大單體污水處理廠項目,引入央企中鐵建發展集團作為社會資本方參與該項目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其中一期運營管理工作于2021年8月交接完成,目前已連續安全平穩運營440天。
此次開工的二期工程,將按照綠色發展和智慧生態的理念,全力打造“零污染”的民生工程,引入中鐵建自主設計研發的“智慧水務”系統。該系統將覆蓋污水廠生產運行、設備管理、巡檢管理等關鍵工作,實現運行記錄數字化、管理指令精準化、運營決策科學化,支撐運營管理各項工作開展。此外,為推動張貴莊污水處理廠走上資源節約型水廠的綠色低碳之路,建設方還將與二期工程同步建設一個6MW的光伏發電站,使張貴莊污水處理廠從“用電大戶”變為“發電高手”。
據悉,天津市張貴莊污水處理廠PPP項目覆蓋天津市環內張貴莊子系統及航空城、新立街、軍糧城街、東麗開發區、民航大學、海河中游段、空港、華明鎮等區域,將進一步滿足周邊居民生活和工業發展的配套需求,積極助推天津市“十四五”規劃中部分河流實現“有水有魚有草”的發展目標,全力保障天津市水生態、水環境和水安全。(津云新聞記者霍艷華)
天津北方網訊:10月8日,由中鐵建發展集團投資建設運營的張貴莊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標志著天津市首個采用PPP模式投資建設和運營污水處理項目取得重大進展。二期工程建成達產后,張貴莊污水處理廠規模將達到日處理污水45萬噸、處理污泥600噸,服務面積達1.9萬公頃,人口達128萬人。
張貴莊污水處理廠是天津市首個采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投資運營的污水處理項目,也是國內市政領域采用“TOT+BOT”模式實施的規模最大單體污水處理廠項目,引入央企中鐵建發展集團作為社會資本方參與該項目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其中一期運營管理工作于2021年8月交接完成,目前已連續安全平穩運營440天。
此次開工的二期工程,將按照綠色發展和智慧生態的理念,全力打造“零污染”的民生工程,引入中鐵建自主設計研發的“智慧水務”系統。該系統將覆蓋污水廠生產運行、設備管理、巡檢管理等關鍵工作,實現運行記錄數字化、管理指令精準化、運營決策科學化,支撐運營管理各項工作開展。此外,為推動張貴莊污水處理廠走上資源節約型水廠的綠色低碳之路,建設方還將與二期工程同步建設一個6MW的光伏發電站,使張貴莊污水處理廠從“用電大戶”變為“發電高手”。
據悉,天津市張貴莊污水處理廠PPP項目覆蓋天津市環內張貴莊子系統及航空城、新立街、軍糧城街、東麗開發區、民航大學、海河中游段、空港、華明鎮等區域,將進一步滿足周邊居民生活和工業發展的配套需求,積極助推天津市“十四五”規劃中部分河流實現“有水有魚有草”的發展目標,全力保障天津市水生態、水環境和水安全。(津云新聞記者霍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