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眼|向綠色低碳進階,一座“無廢”的城市觸手可及
作者:濟南報業時政融媒工作室記者 張茜 統籌林江麗
2022年4月,生態環境部公布了“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山東省9個城市入選,濟南位列其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對“無廢城市”建設提出了新要求。
為什么建設“無廢城市”?“無廢城市”能帶來怎樣的變化?如何建設“無廢城市”?作為一座人口超過千萬的特大城市,濟南給出了“答案”——
差異化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打造“無廢細胞”工程、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生產、推行農業綠色生產、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發展綠色低碳建筑、強化監管處置能力建設……11月9日,濟南市政府印發了《濟南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22—2025年)》,這標志著濟南“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全面啟動。
工業固體廢物、農業廢棄物、生活源固體廢物、建筑垃圾、危險廢物——這些城市廢棄物將在濟南大地上“消失殆盡”、變廢為寶,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將共建共享綠色低碳家園帶來的無限可能。
“無廢”不等于“零廢物” 把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
伴隨著全球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固體廢物的產生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顯著增加。在嚴峻的廢物問題威脅下,以城市廢物管理為基礎的“無廢城市”被提出。
“無廢城市”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無廢”并不是沒有固體廢物產生,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而是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行動。2021年12月15日,生態環境部等18部委聯合印發了《“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對“無廢城市”建設工作作出部署。4月24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發布“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的通知》,濟南市成功入選建設名單。7月14日,山東省政府印發了《山東省“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提出山東省“無廢城市”建設的目標任務和具體舉措。
探路“無廢城市”建設,濟南已有現實基礎:全市建成了國家級綠色工廠15家、綠色產品3個、綠色供應鏈2個,建成省級綠色工廠14家,市級綠色工廠222家;現有垃圾焚燒發電廠5座,可焚燒原生垃圾7800噸/日,能夠滿足濟南市生活垃圾處理的總體需求,基本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2021年全市化肥、農藥使用量均比2015年減少2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廢棄農膜回收率均達90%以上。
記者發現,對于“無廢城市”建設,濟南早已謀篇布局,“無廢城市”建設步入快車道。
自今年2月以來,經過多方收集數據資料,濟南市開展特色模式調研,組織專家咨詢與評審,最終《濟南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22—2025年)》出爐。
濟南立志到2025年,“無廢城市”主要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固體廢物管理經驗做法。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建立完善的固體廢物精細化管理體系,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
破解城市治理難題 處理工業固廢全流程發力
減少工業固廢是建設“無廢城市”的重要舉措。建設無廢城市,工業企業要全流程發力——源頭上減量、過程中控制、末端處利用。
據了解,濟南重化工業比重較高,固廢產出也相應增多。據調查統計,全市年產50噸以上一般固體廢棄物的企業將近400家,年產固廢2530萬噸,涉及35個主要類別。其中固廢超過1萬噸的有26個類別。
具體分析,全市工業固廢表現主要有區域集中、品種集中、行業和企業集中的特點。例如,鋼城區、萊蕪區合計占全市工業固廢的83.5%。濟南市主要的固廢有高爐渣、尾礦、廢石、粉煤灰、鋼渣、金屬氧化廢物、脫硫石膏、爐渣等,這些固廢年產量均超過100萬噸。
整治工業固廢,要從源頭上減量。濟南將通過節能減排、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深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限制“兩高”項目建設等措施,從源頭上減少原材物料的投入,從而不斷減少工業固廢的產生。
濟南始終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全力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生產。在今年6月21日市政府印發的《濟南市“十四五”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規劃》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篇章中明確,以無廢城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示范城市創建為抓手,建立企業微循環、產業中循環、社會大循環的循環型體系,加快園區循環發展,推動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利用。
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生產,濟南堅決果斷、持之以恒,也因此作了大量的努力。
近日,乘著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東風,濟南代表團到訪全球著名的環保企業、資源可持續管理領導者蘇伊士環境集團,雙方就固廢處理、環境保護等有關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為拓寬合作領域打下了堅實基礎。在到訪山鷹國際控股股份公司期間,山鷹國際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引起了濟南代表團的濃厚興趣。這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相契合,與濟南正在建設“無廢城市”不謀而合。就在這你來我往的交流中,山鷹國際與濟南拓展深化合作的可能“無限放大”。
考驗城市智慧 生活垃圾盡可能資源化利用
對于生活垃圾的處理,過去采用的做法往往是填埋處理。但隨著土地資源日益稀缺,對生活垃圾處理另辟蹊徑,顯得極為迫切。
作為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主管部門,濟南市城管局通過適度提高生活垃圾焚燒廠處理量產能、科學合理調運全市生活垃圾、積極采取生活垃圾分流協同處理等各項措施,自2022年5月起,生活垃圾填埋場已不再填埋原生垃圾,實現了全市生活垃圾“零填埋”。
不僅如此,濟南在全市范圍內合理調配垃圾供應,使垃圾貯存倉控制在合理倉位,最大限度發揮現有垃圾焚燒廠的生產效能,有效釋放各垃圾焚燒廠焚燒能力。
目前,濟南市與周邊城市逐步建立了常態化垃圾焚燒設施共享共用機制,已打通了與泰安新泰、德州齊河、泰安肥城等城市垃圾焚燒設施的共享共用渠道,可在垃圾產量高峰期間或發生應急事項時進行垃圾分流和跨區協同處理。通過以上措施,進一步提升了濟南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為“無廢城市”創建奠定有力基礎。
讓農業走綠色發展之路 少用農業化肥 解決“白色污染”
對于廢棄農膜回收,由于以往重使用、輕回收,覆膜土壤中存在大量農膜殘留,給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成為農業綠色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濟南深入推動廢棄農膜回收工作,下大氣力解決“白色污染”難題。今年以來,通過開展秋季農膜回收專項行動等方式,累計清理農田面積13.2萬余畝,清理廢舊農膜1481噸,全市農膜回收率達到90%以上。
如何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濟南將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高效發展,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到2025年,單位耕地面積化肥施用量較2020年下降6%左右,農藥施用總量較2020年下降10%左右。提高秸稈和糞污綜合利用水平,探索“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新模式,到202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達到98%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加強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建設,建立長效機制,到2025年,農膜回收率達到95%左右。
“無廢城市”建設,是一項全民共建共享的工作,既需要宏觀的頂層設計,也需要每個人的深度參與。今天的濟南,需要更多生態文明故事的講述者、踐行者、先驅者。以“無廢城市”建設為契機,建立完善的固體廢物精細化管理體系,讓“無廢城市”理念深入人心,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濟南建設“無廢城市”的目標一定能盡早實現。
(濟南報業時政融媒工作室記者 張茜 統籌林江麗)
原標題:向綠色低碳進階,一座“無廢”的城市觸手可及
近期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