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變廢為寶 助力綠色發展
提起垃圾處理,不少人會聯想到臭氣熏天、臟亂不堪。近日,當記者跟隨遵義紅城泰達環保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走進遵義市東部城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時,干凈的廠房、智能化的操作改變了大多數人對垃圾處理的認知。
遵義市東部城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位于深溪鎮大窩村境內,總投資8.5億元,建設用地面積147.6畝,一期配置了2套日處理750噸焚燒爐和2套25兆瓦汽輪發電機組,二期預留了同等規模的生產線。該項目于2021年12月30日實現雙線并網發電,年可處理垃圾量約55萬噸,可節約標煤13.0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4.3萬噸,可向電網供電約2億千瓦時。
“發電廠每處理1噸垃圾可以發電400多度,按照日常的垃圾處理量1500噸計算,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天可以發電約67萬度,差不多可以供500戶城市家庭一年的使用。”遵義紅城泰達環保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曉濤說。

那么,生活垃圾是怎樣被“榨干”價值,實現變廢為寶的呢?
記者在發電廠的集中控制室里看到,碩大的電子屏幕上顯示著垃圾從進入垃圾池、投入焚燒爐再到爐內燃燒的全過程。畫面中,爐火熊熊,電腦監控的實時數據顯示爐溫接近1000攝氏度,同時顯示的還有發電機功率、汽機轉速、爐膛負壓、主汽流量等一系列數值,值班人員只需要輕點鼠標,就能夠完成對各生產環節的巡查。
遵義紅城泰達環保有限公司運行部部長馮海濤說:“集中控制室是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神經中樞,垃圾在這里進行焚燒發電、煙氣廢渣處理等各個環節,以及燃燒調整、環保參數控制等,全部可以在這里實現計算機遠程自動化控制和監視。”

如何確保垃圾焚燒達標?馮海濤向記者介紹,廠內垃圾焚燒發電工藝流程分為垃圾接收存儲與進料、垃圾焚燒、熱能利用、煙氣凈化、灰渣處理幾個步驟。其中,煙氣凈化采用“SNCR+半干法(旋轉噴霧塔)+干法(熟石灰噴射)+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塵”處理工藝,有效去除各種酸性氣體、二噁英及有害金屬等,確保主要煙氣達標排放;廢渣主要由焚燒系統中排出的爐渣、爐灰及煙氣凈化系統中排出的飛灰兩部分組成,焚燒爐渣可用于修路、制磚等建筑材料處理,實現資源再生;飛灰在廠區內經有資質的處置單位,螯合穩定化檢驗合格后運至填埋場進行填埋處理,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
順著集中控制室再往樓上走,就是廠區的全封閉垃圾吊控制室。在控制室內,工作人員正在操作吊臂起運垃圾至給料斗,透過一面巨大的玻璃,垃圾儲坑一覽無余。雖然控制室離垃圾儲坑最近,但由于垃圾儲坑采取了嚴格的密封處理和負壓運行,控制室及周圍沒有一點異味。

在垃圾儲坑上方,巨型的金屬抓手在垃圾堆上游走,落下、抓起、投遞,一系列動作顯得游刃有余。垃圾儲坑下方的倉門處,一輛接一輛的垃圾運輸車將垃圾倒入垃圾儲坑,這些垃圾要經過5到7天的脫水和發酵,再送入焚燒爐焚燒。
“垃圾儲存發酵過程中會產生有毒有害的滲濾液,為防止污染環境,我們采取了‘滲濾液預處理+MBR(反硝化+硝化+外置超濾)+ STRO+卷式RO’系統工藝對滲濾液進行處理。”李曉濤說,發電廠還建設了污水處理站,將處理過后的滲濾液全部回收用于生產用水,實現了廢水零排放。
據了解,遵義市東部城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從項目運行到10月31日,共接收垃圾29.86萬噸,上網電量9060萬度。該發電廠的建設有效解決了大量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加快推進了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成為加快推動遵義市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重要“引擎”。

“泰達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和詮釋著黨的二十大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李曉濤說,今后,發電廠還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的內容,以服務遵義市生態環境保護為己任,以垃圾焚燒發電為核心,以企業管理為重點,全面提升安全生產能力、改革創新能力、降本增效能力、節能減排能力、風險防范能力,以人為本,勇于創新,真抓實干,努力超越,為遵義市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