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在基層|楊戌雷:堅守治污一線,守護一方碧水二十載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12月12日消息(記者郭振丹 唐奇云)“前五區11排37座”,這是黨的二十大代表、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車間主任楊戌雷永遠也忘不了的座位,在這里,他近距離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
“全場一共響起了32次掌聲,就是代表了我們所有黨代表的心聲。”回憶起在人民大會堂的點點滴滴,楊戌雷仍顯激動。
楊戌雷在人民大會堂前(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楊戌雷從小在蘇州河邊長大,親歷著蘇州河從“淘米洗菜”的“母親河”逐漸變為“魚蝦絕代”的“臭河浜”,讓蘇州河、黃浦江“重生”成為他選擇污水污泥處理職業最樸素的初心。
這一干,就是二十年。
楊戌雷所在的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始建于1997年,是目前亞洲最大的污水處理廠,一年污水處理量約11億立方米,相當于82個西湖的水量。
2011年,白龍港污泥處理工程建成調試,29歲的楊戌雷擔負起了整個污泥處理系統的調試和接管工作。“壓力很大”是對他這項工作的最初感受,因為其中眾多工藝為首次在上海大規模應用,包括楊戌雷在內的100多號人,對此都是零基礎。
為啃下“污泥消化、干化、深度脫水三大污泥系統”這三塊硬骨頭,兩年間,楊戌雷與團隊成員吃盒飯、打地鋪,從挑燈夜戰翻查圖紙、忙進忙出研究設備,再到動手編寫操作規程,最終確保了系統順利接管與運行。
“去年我們又接管了污泥二期干化焚燒工程,它是集離心脫水、污泥干化、污泥焚燒全流程的污泥處理工藝路線,焚燒爐采用的是膜式水冷壁,鼓泡式流化床,日處理規模高達451噸干基,是當前國際上最為先進的污泥焚燒系統之一。”楊戌雷欣喜地表示,這項工程最具代表性的意義在于,它將污泥資源化利用,實現了污泥零填埋。
楊戌雷在污泥治理第一線(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至今,楊戌雷領銜的創新成果和技改措施獲得國家專利12項、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金獎2項、銀獎5項、銅獎5項,以及上海市職工合理化建議項目創新獎、優秀成果獎等榮譽,并運用于實際生產中。他還參與編寫首部污泥工種國家職業資格教材,填補了業內空白。
守護碧水二十載,談及從業的初心,楊戌雷倍感欣慰,他表示如今蘇州河和黃浦江從“臭河浜”變身“小濱江”,只是上海城市水環境的變化的一個縮影,現在哪怕身邊一條很小的河道,也都是水清岸綠的。“我既為上海這些年城市水環境變化所取得的成績而驕傲,也為自己所從事職業而自豪,它讓我個人兒時的追求和國家發展的需要緊密聯系在一起,也證明了只要自己肯努力、不服輸、敢創新也能成長為勞模工匠,也能為黨和國家、為人民作貢獻。”
據了解,在十四五期間,上海將新增污水處理規模約為280萬立方米/日,新增污泥處理規模約為364噸干基/日,屆時將進一步提升全市的污水污泥處理處置能力和水平。楊戌雷表示,他與團隊將充分發揮“城投水務”全產業鏈優勢,積極投身水環境治理工作中去,提升污泥資源化利用率,傾力打造數字化、智慧化標桿污水處理廠。
“面向未來,我更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不斷地發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以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為愿景,用創新專業誠信負責的態度,帶領我們基層一線的產業工人積極投身到我們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讓我們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層一線生動實踐落地生根。”楊戌雷滿懷信心地說道。
楊戌雷走進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央廣網記者 郭振丹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