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企業共探中國式現代化下的產業未來
時間:2022-12-13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徐冰冰整理
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關于環保方面,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先后兩次重點談到“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內容,為中國的環境產業指明了方向。
11月9日,“2022(第十四屆)水業熱點論壇”在上海開幕,當天晚上的白玉蘭之夜召開了“學習二十大精神,環境企業高質量發展路徑方向”主題沙龍活動。來自業界的50余位嘉賓參加了本次沙龍,“雙百跨越”污水處理標桿聯盟秘書處秘書長/E20研究院副院長肖瓊主持了本次沙龍,她指出,“二十大”的勝利召開,是大家翹首以盼的事情,為各行各業指明了未來五到十年的發展方向。因此,學懂、弄通“二十大”精神對于環境產業找到正確的未來路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以下觀點未經發言嘉賓確認,僅供參考。
二十大之后,環境產業的未來在哪里?
E20環境平臺董事長傅濤首先以“二十大之后環境產業的未來在哪里”為主題做了個人觀點分享。傅濤指出,“二十大”影響每一個人,影響每一個企業。讀不懂“二十大”,企業的發展可能會走彎路。E20環境平臺是做實業的公司,曾組織深入學習“十九大”,其中談到的“高質量發展”,對公司的業務啟發非常大,也非常受益。“二十大”后,又組織學習了二十大報告內容和精神,以此更好地指導業務發展。
“二十大”定義了“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備中國的特點。環境產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力軍之一。如果不理解這一點,很難理解環境產業在干什么。中國式現代化是“三個融合”,是中國文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的融合。
“中國式現代化”具備以下五個特點。
第一,人民至上的現代化。中國去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式現代化”是在14億人溫飽滿足的情況下提出的,這是一個大前提。如果不理解人民至上,不理解以人民為中心,可能會誤導環境服務行業。
第二,尊重自然的現代化?倳浂啻螐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式現代化”不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實現粗放式發展的現代化,而是更加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三,尊重別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以掠奪別人實現現代化的西方工業文明,中國和所有國家都是伙伴關系,哪怕他們的國家比我們小很多。中國不會高高在上,而是與他們公平做交易,平等尊重別人。
第四,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追求物質文明,還追求中國特色的精神文明,不是GDP高了就是現代化。
第五,長期主義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追求一時的現代化,現代化建設是很長的歷史。
傅濤認為,“二十大”的召開對環境產業的發展有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公共服務戰略里有一個很重要的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因此,中國不會再大規模地提高污水處理排放標準了,做基礎公共服務會碰到天花板。環境服務的高質量升級,就好比大學的食堂。大學食堂的一樓是基礎服務,二樓是小炒,三樓是點餐,四樓是舞會。一樓的標準不可能再提高了,保證所有的學生買得起飯就可以,就好比達標排放。享用美好生活必須上二樓。一樓的標準是國標,二樓的標準是領跑者標準;A公共服務也是這樣一種邏輯關系,這是環境產業的發展方向。如果企業是做基礎公共服務的,增長速度不會太快,PE也不會太高,因為沒有空間了,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產生的結果可能是資產的轉移。
環境產業和人民至上密切相關,我們的基礎服務就是人民利益。無害化治理是人民利益,資源化、商品化不僅要有人民利益,也要追求商業利益。民營企業的空間是往上走的,必須要上二樓。要做領跑者標準,要定義未來,定義美好。不是把污水僅僅處理到不臭不臟就可以,還要把臭味治理成香味,把噪聲變成音樂,變成美妙的鳥語花香,這是美好生活。治理處理成不臭,不是美好,溫飽不可能成就偉大的公司,只能成就一個能夠活著不死的公司,我們自來水早就經歷了這個轉變,觀點供大家思考。
第二,系統理念。系統理念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統施治。很多城市是分割的,各個板塊分別做細分領域的規劃,如污泥做污泥的規劃,再生水做再生水規劃等,未來這種大型單向規劃會變少,更多地是區域性系統施治,污染物協同施治。這在十九大之后,已經有體現了。“堅持系統觀念”是“二十大”提出的“六個堅持”之一。
第三,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未來五年,安全的重要性要高于效率。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效率,只要有一部分資源堅持市場配置,就有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后BOT時代很快到來,合同到期之后,誰來運營資產?資產一定回歸政府,但是資產的運營會有一些市場空間。
國家對于民營企業的扶持和引導是強力度,也是真心的,民營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始終占據著關鍵地位。民營企業只要在自己的且正確的賽道上就可以毫不動搖,但站錯了賽道,拿了人民的資產,就要歸還。因此,資產的變化是比較清晰的,服務的變化一定走向專業化。
第四,綠色、低碳、循環是必選項。原來做環保,做的是末端治理,未來末端治理沒有多少空間。今年3月份,國家出臺了《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已經指出了方向,未來環境治理不能只做末端,必須成為價值中心。如果還做末端,很容易掉進低收入估值陷阱里。
所謂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你要少花錢、甚至賺錢做環保,不能只花甲方的錢去做,那樣你就是成本中心。以前可能只是滿足于把污水處理干凈,未來行業應該思考如何往后延伸,怎么去為工業做綠色服務,為城市做綠色服務,做低碳服務,做循環服務,這可能是環境產業未來的方向,這些工作更加具有挑戰性。
之后,諸位嘉賓圍繞沙龍主題進行了各自的分享和討論。
樹立系統思維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工、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辰認為,應該樹立系統觀念,“十九大”“二十大”都強調系統觀念。環境工程本身就是一個系統,現在做著做著給割裂了,只做到某一個點上的系統協同。同時,做產品化也要從頂層設計上樹立系統觀念。
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周驊表示,二十大報告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定義了“中國式現代化”,有一句話和行業息息相關,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首先,污水處理傳統上都叫水污染處理,治理的是水污染,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是水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如何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系統謀劃、系統施治、相互融合。無論是和自然環境,還是和社會人文環境相融合,可能這才是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選之路。水生態目標下的污水廠,要想走綠色低碳,要想達到和諧共生,必須是系統施治。其次,環境治理服務還要增強老百姓的獲得感。我們現在所做到的最多是共生,還不和諧。怎么做到和諧共生?我自己的理解是融合,要融合在一起。
上海巴安水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春霖指出,“二十大”的召開確實是一個大勢,在這個大勢面前,我們個體都不能違背。未來民企該怎么做?有沒有希望?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張春霖從業27年,有著很深的體會,他強調,以前我們靠一技之力,能夠把一個公司從0做到1,從1做到10甚至100,甚至上市。但是現在這種情況下行不行?創新可能很厲害,但不一定找得到突破的路。總之,在大勢面前,我們要堅定地跟著黨走,然后才能夠有突破。
湖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左健博士左健表示,首先,地球是一個村,我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河流不是按照行政疆域分布的,五十年前日本已經把所有的國土劃成130個流域,按流域進行治理。每五年做一個實施計劃,現在他們已經做了50年,決心非常大。因此,黑臭水體治理,將雙碳納入到環境治理中來的時候,一定要有系統思維。
曉數綠景(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趙亮指出,曉數綠景主要做雙碳咨詢和碳管理系統,包括碳資產開發。雙碳是一個全球化的問題,一定要從系統的角度看待。它是整個產業鏈,包括一個企業全部的生產流程。
綠色低碳成為發展的必選項
張辰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中很重要的內容。當初習總書記還是國家副主席的時候,就做出批示,要求實行生態補償機制。張辰2010年也曾參與安徽省和浙江省的生態補償機制方案的編制。他認為,未來,生態補償機制肯定還會進一步推進。推進綠色低碳這項工作,要深入研究,做到可量化,可產生效益。碳匯交易是有效益的,為什么現在還沒有產生效益,就是因為可量化的指標體系還沒有建立,比如碳核算標準的建立。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不能照搬國際的經驗,一定要因地制宜,結合中國的實際踐行中國式的現代化。
蘇州德華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杜建強表示,要想活下去,還是要找到新的路,在綠上下功夫。在現在政府財政緊張的大環境下,企業還是要繼續做綠色低碳的事情,把已有的項目維護好,做成標桿。
雷茨智能裝備(廣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淑琴表示,綠色增長、減污、生態、降碳是未來環境產業的發展方向,雷茨現在也在進行綠色轉型。
尚川(北京)水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范海濤表示,中國人民大學低碳研究中心于2010年成立,致力于研究污水處理低碳方向。低碳產業未來可能會朝碳監測與核算、設備設施評估、工藝優化運行、低碳建設(污泥穩定化、清潔能源回收利用)這四個方面發展。
通過創新降低成本,創造價值
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陳廣表示,我們一直說“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守江山就是守人民的心。”人民的心是什么?就是享受高品質生活,高質量發展。如果用更經濟、更便宜的價格讓老百姓能夠買到溫飽的食品,給他們提供性價比高的公共服務,對他們來講也是一種高質量發展。前段時間看了一個視頻,其中提到“成本價值模型”,成本、價格、價值三者在一條直線上,價格在中間,左邊是成本,右邊是價值。如果價格不變,有兩種方法可以獲得更高的價值,一個是把價值往右移,價格可以稍微高一點。還有一種方法,創造價值,定義價值,把成本往左移,創造性地削減成本。 陳廣認為企業家應該思考如何創造性地幫企業降低成本,這也是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方向。
清研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劉淑杰認為,創新可以帶來利潤區,在場景內,在大的需求下挖掘利潤區,一定是用創新的方法產生的。在大的公共需求池子里,可能還存在非常多的問題,我們是否能找出創新性的辦法,把成本降低,把價值做大,這樣就可能會誕生一些利潤區。創造價值的方法唯有創新,即使是蒸蒸日上的行業,如果沒有創造價值,也不一定能賺到錢。
左健認為,中國的城市化過程中,在城市已經建了很多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今后更多的是存量資產的精細化。將來能夠降低成本的,精細化的,小而美的技術很有發展機會,因為降低成本就是賺錢,而且是更輕松地賺錢。
上海世浦泰新型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工程師白海龍指出,民營設備公司要聚焦國企、央企進不來,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對創新要求比較高的板塊。
成都美富特環保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群英用“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形容這個行業,她表示,吃到的每一口肉,都是把戰略和戰術定在政策之前。如果政策出來了,我們還在考慮怎么做,我相信這個企業可持續發展力是非常弱的。企業想超越現在的增長,一定來自于有意義的價值創新。極高的服務體驗,極低的價格,這其實也是創新,因為環保行業的創新肯定是來自于應用,而不是盲目的創新。
河北協同水處理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次新波指出,國家的政策推進快,企業的應對也非?,比如焦化行業幾年前環保做得很差,但是只用了五年時間,就已經非常先進,廢水全部得到回用。環境產業怎么走?從工業水處理這個角度來看,未來環保就會變成企業的服務業,而不是單純的環保,這是做這么多年環保的感想。
傅濤最后總結,首先,系統施治不是民企的事,連國企都做不了,有可能央企可以做,因為它不是商業行為。其次,我們在系統之間,做的要有價值。要看市場是不是真市場,需求未必是市場,治理海洋是需求,治理農村是需求,好多需求,如果不付費,那就是只有需求,沒有市場,或者是階段性市場。企業是跟著市場走的,不是有需求一定要上,就是剛需也不一定,剛需不付錢也不行。第三,從產業角度看,第一階是環保產業,第二階是環境產業,第三階是綠色產業,第四階是兩山產業。至少到了綠色產業階段,不能再只是幫助甲方做無害化治理,還要幫它做清潔生產,做資源化,幫它省錢,甚至賺錢。環保要邁出自己的步伐,這是一個大的路徑。第四,如果你有產品,國際市場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現在中國的雙循環,是以自己的內循環為基礎,然后外循環,意味著我們要有自己的國標。
環境產業在高質量的發展中有未來,它的未來在哪里?就是用產品化讓你的高質量落地,如果沒有產品,在未來的市場,無論做服務、技術還是設備,是很難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