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軍丨環;貞涗洝泛笥
環保回憶錄
Memoir
編者的話:
王凱軍老師的《環;貞涗洝芬压澾x11篇發布,受到許多讀者的關注與喜愛,總有朋友私信詢問書的情況。在此發布書的后記,回顧成書始末,并預告一下好消息:全書已經完成,馬上付梓,敬請期待。
前11篇內容,包括:王老師發明水解酸化工藝的故事,這個工藝如何與著名環保公司中科成的起步發生關聯;王老師多年好友甘海南在產業里的創業歷程、轉型經過;王老師的恩師鄭元景先生、Lettinga先生的事跡,與他們對自己學生的言傳身教;對污水處理產業影響深遠的“一級”A標準是怎么誕生的;以及王老師在污泥及有機廢棄物領域、地下污水處理廠等方面的探索、實踐成果,對產業界多個環保公司的扶助等。
11個主題的內容可以說是豐富的,但也只能說是王老師《環;貞涗洝啡珪谋揭唤。最終全書共十章,約26萬字。涵蓋了王老師科研生涯的核心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從業多年“陣而后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考與謀劃,是熟能生巧的技術,也有妙手偶得之的藝術。
無論時間如何流逝,這段時光對于當時參與這件事的每一個人來說都會是難忘的,它在我們的記憶里留下了或淺或深的痕跡。
現在,聆聽王老師講述的行業故事,通過公眾號重溫行業的科技、產業歷史,對我們來說,已經告一段落,我也想聽一下大家有什么意見,歡迎大家留言或私信。
后記: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剛進入這個行業時,我就知道了王凱軍老師的名字,那時候他還是北京環科院的總工程師。E20環境平臺——那時還叫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的論壇、沙龍活動,經常請他參加,一來二去,對他就熟悉起來。
王凱軍老師是我心目中可敬的“大專家”,他在臺上講一個事情,總能夠說得透徹,而且他很少重復講一個話題,總能與時俱進。
2008年,王老師從北京環科院轉入清華大學,我有點吃驚,也因此對王老師更加敬佩,原來有生命力的人總是不停地試驗,不停地奮斗,不停地適應,也不停地創造,他們唯獨不會停留在原地。
后來我在中持工作了幾年,又聽許總(許國棟)講了不少王老師的趣聞軼事,許總眼高于頂,對很多人是看不上的,但卻說王老師經歷之獨特、豐富,行業里少有人能比,而且還是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2020年,因為王老師的弟子們一再提議,王老師有點勉強地答應跟學生們一起回憶一下過往的經歷。作為行業歷史愛好者的我也有幸聆聽,并和高嵩、劉秋琳、李艷茹承擔了一些錄音整理工作。
王老師的人生經歷無法復制。1978年,他在高考剛恢復時就考上了大學,陰差陽錯地學了環保相關專業,又在風云際會的八九十年代和環保行業的大先生們一起工作,并閃耀出自己的獨特光芒——發明水解酸化技術,在九十年代留學水處理圣地荷蘭,成為中外兩位厭氧大師的親傳弟子。神奇的是他不光是待在學術的象牙塔里,不光是教書育人,或者為政府部門建言獻策,他還有過短暫的外企工作經歷,有過率領團隊在市場上和環保公司競爭的經歷,有過幫助大大小小的環保公司浴火而生的經歷。
王凱軍老師不僅見證了行業和產業從無到有的過程,還在數個獨特的崗位上親歷了各種大事。他愿意開口講述,談談他的思考和觀察,很是難得,其中見識,勝過無數東拼西湊的見聞。
說起來,這是那一年非常愉快的事,這樣一位有深厚閱歷與通透智慧的專家,一開口就是整部抑揚頓挫的環保行業歷史。也讓我這樣一個非本專業的門外漢,得以了解環保行業技術發展的脈絡、不同時期的認知狀況,以及行業里很多耳熟能詳的大家、知名企業及其創始人的來龍去脈。
我也因此更直觀地感受到,過去幾十年內環保領域所發生的事情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起因。當我們暫時忘掉現實,聽王老師講述,就會發現一件事情如何導致另一件事情,以及相伴而生的各種變化。王老師講述的內容整理成冊,定名為《環;貞涗洝,因為這是對以往環保年月的一次系統述懷與深情回望,包括那些事件,那些師生情、朋友情。
2021年,傅老師(傅濤)、薛總(薛濤)提出成立了E20綠谷工作室,我參與其中,也會做一些和行業往事相關的選題,聽王老師回憶的過程無疑增強了我對環保行業的理解力,乃至于為人處世方面的理解力,他說“要干一行,愛一行”,“人需要多做事,多做事必有回報”,這些聽上去有點說教的話伴隨著他生動的個人經歷,有充分說服力。
一個行業要想進步,就要汲取過往經歷中的教訓?谑鰵v史的社會功能之一就是使行業記憶歷久彌新,時時提醒我們什么是錯誤的、什么是正確的。而從情感角度,親歷者們耐心地目睹了行業的成長過程,伴隨了行業的發展——“伴隨”這個詞,總是意味著世間最不易,也最深厚的情愫,一切令人記憶深刻的事物,往往都與“伴隨”有關。大時代下的親歷者,大背景下的小故事,個人口述史何嘗不是一部風云激蕩的環保行業史。
聽完幾十個小時的“課”,我、秋琳、艷茹進行了錄音文字整理,高嵩還特意買了“神器”相助。過了一段時間,我向王老師申請,在我的個人公眾號上發布一些節選片段,他同意了。整件事,王老師都不希望搞得很官方,不和任何機構扯關系,也不興師動眾,在他看來,這就是跟學生、老朋友們一起聊天。
因為做了這點事,我榮幸地承擔起了最終統稿的任務,并作為整理者署名。但整本書,首先是基于王老師的口述和研究資料,也是基于許多同仁的共同整理。請允許我發自內心地表示感謝,并把主要參與者所做的工作一一列舉。
清華大學劉秋琳進行了第一章的錄音整理,將第三章內容擴展并整理成微信版本發布,同時她還負責了本書的照片搜集、整理、篩選工作,及前期與出版社的接洽。江蘇。ㄒ伺d)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高嵩協助王老師進行了第十章的編寫,并對講述過程提供物質、精神幫助;江蘇。ㄒ伺d)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李艷茹參與了錄音整理工作及第二章初稿的編寫。王志新幫助確定了書的裝幀、美化方面的工作,指導了書的整體設計風格,建構了書籍自身的美感。高志永對標準相關內容提供資料和建議,中央民族大學金正宇副教授對書的章節標題等提出寶貴意見。
再一次感謝一起參與本書工作的各位同仁,以及無法一一具名的各位王凱軍教授的高足。
回憶是心靈和精神的儲存,人儲存回憶,宛若植物埋下宿根,每一個充實的人生,都會有許多事值得回憶。這本書的出版給了我們信心,也希望更多環保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開始講述;仡^看環保行業那條綿延至今的山路,雖然已經和蒼茫的遠山融為一體,但也在繼續朝前延伸。一切正如李白詩中的那句“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