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軍丨環保回憶錄:餐廚垃圾產業的雙劍合璧與三次融合
時間: 2021-10-28
來源: 綠茵陳
作者: 王凱軍
王凱軍老師年少成名,在科研上卓有成就。特別是,他和中國第一代環保工作者一起工作,經歷了中國環保重大事件的全過程。
去年值王凱軍老師生日,在弟子們的一再要求下,他開始陸續回顧從業以來的經歷和經驗,在此基礎上,口述了《環保回憶錄》。綠茵陳和913工作室一起,有幸記錄整理相關內容。
本文截取了王老師從水處理進入有機固廢領域的相關章節的部分內容,涉及對垃圾分類的預判、餐廚垃圾細分領域在國內的發展過程、與產業界的多維度合作等。
我們關于有機質固廢的研究起步很早,在這個細分領域產生了最早的一批理論及產業化研究成果,儲備了一些前瞻性的技術及實踐經驗,并在技術與產業的互動中提出創新理念,比如餐廚垃圾領域的“雙劍合璧”與創新的“三次融合”。
應該說,僅僅是餐廚垃圾處理還很難說是跨界研究,雖然,餐廚垃圾屬于固廢專業范疇。但就餐廚垃圾的主體工藝而言,主流工藝是厭氧工藝,我們從事厭氧研究的反而應該是主角,所以無從談到跨界研究問題。
01開拓有機固廢領域
Develop the field of organic solid waste
關于工業廢水領域的厭氧工作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2005年左右,我們承擔的“十五”863項目EGSB研究的鑒定會,請曲久輝老師主持做的驗收。科技部柯兵主任在驗收過程中問我過一句話,我印象挺深的,他說:你們工業廢水處理項目厭氧負荷已經達到很高,設備做得也很好,你們認為下一步還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嗎?
我當時不假思索地回答:從大的方面來講,厭氧在水的方面應該沒有什么可研究的了,除非要研究一些特殊類型的化工廢水、難降解廢水或高鹽廢水,作為工藝本身,我們的研究已經非常完善。
正是由于有了這種想法,到2000年左右,我認為關于工業廢水厭氧處理的研究應該告一段落了。由于推進了系列化、標準化、模塊化和產業化,企業完全可以復制推廣。我又開始轉向城市污水,比如,2003年開始做阿克蘇那些項目。大約5年左右的時間,我就沒太關注廢水厭氧處理。但是,因為餐廚垃圾的事情又把我拉回到厭氧領域,重新關注厭氧領域。
2000年前后,我被北京市政府聘為政府顧問團顧問。按說我應該被分在水環境領域,但是分組的時候,水的這組人才濟濟,如錢易院士等都在水組。后來政府那邊就征求我的意見,問我能不能去固廢組,我同意了。
顧問聘書
我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參加固廢方面市管委組織的會議。北京市固廢處理方面每年的工作會向我們報告,聽我們的建議。
北京市的固廢戰略最初是時任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定的:填埋為主,焚燒為輔。但是到我當顧問那時候,北京市垃圾圍城的壓力已經大得承受不了,就想做焚燒。
一提焚燒,社會反應就非常大。我們固廢組顧問團就到全國各地參觀垃圾焚燒廠,參觀完寫報告給市政府,以顧問團的口扭轉政府的想法。這個過程里頭,我學習到垃圾處理和焚燒的相關知識,也看到了北京市垃圾處理的問題。
我近幾年講到創新時,說過要干一行,愛一行,做好眼前的事非常重要。這是從我自己的經歷有感而發的。我自己最早從事污水處理,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卻和固廢打上了交道。打交道時間長了,就產生了一些關于行業發展的想法,并想辦法延伸到了產業中。
當時,北京郊區縣一共有18個水果蔬菜批發市場,新發地是最大的,還有六里橋、十八里店等等,都很大。像新發地市場,夏季高峰期要產生1000噸果蔬垃圾,這些垃圾都到了垃圾填埋廠。其實這些垃圾都是有機的,很適合用厭氧方式單獨處理。早在2002年,我就寫了一個政協提案,建議把大宗的果蔬垃圾、菜市場垃圾分離出來,單獨用厭氧技術來處理,因為這些垃圾含水率太高,不適合填埋,也不適合焚燒。
當時,我們課題組搞兩個新東西,一個是王岐山市長讓搞的將生物質熱解為居民供氣;第二個就是我提出來的果蔬垃圾厭氧處理。我們課題組那時候戲稱一個是搞“悶燒鍋”,一個是研究“白菜幫子”。
燜燒鍋和白菜幫子
另外一個非常巧的事,大概發生在2005年左右,科技部的柯兵處長把我、清華大學王偉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學李秀金教授叫到科技部去看一個東西。
這是一位國外的華人女教授提的環境技術和建議的專報,相當于一個研究報告,說用厭氧技術來處理有機垃圾,是可行的,采用的技術是序批式厭氧處理。這位女教授后來也回國了。
看完以后,我們都認為這個技術不是特別先進的技術,歐洲連續處理技術都已經有了。我90年代初在荷蘭留學時就參觀過帕克一個100噸的示范項目,垃圾分選完后,采用厭氧處理。當時歐洲也有其他公司做濕式厭氧。提完意見,我們完成了咨詢的事。
但是,出來以后我把王偉和李秀金叫在路邊上,我建議提一個餐廚果蔬垃圾的科技項目,他們倆也都表示同意。后來我又約著他們倆一塊找當時的科技項目主管官員柯兵,把上述想法匯報了一次。
柯兵聽了我們的想法,認為這個方案給出了垃圾的第三種解決方案技術,有可能解決垃圾處理填埋和焚燒的特殊問題。為什么呢?這些餐廚果蔬垃圾不進填埋場,滲濾液問題就少了,不進焚燒廠,焚燒的熱值高了,所以,當時這是填埋、焚燒技術之外另辟蹊徑的第三種技術路線,。
柯兵非常支持,當時就讓我們寫東西,形成過一個項目建議書的初稿,后來有一段停滯了。再推進時,正是我從環科院到清華大學的過渡時期,正好在項目立項前后,我調到清華去了。這個課題經費是2000多萬,據稱是當時在環境領域單體最大的項目。本來如果我仍然在北京環科院可以單獨做一部分,但我到清華以后,清華有王偉、左劍惡和我都搞厭氧,不能拿太多,僅做了一小部分,我們的合作方是仍然是十方。
我們工作推進卓有成效,產業方面,推動十方中標了全國第一個餐廚垃圾的BOT項目,200噸的昆明餐廚垃圾處理項目。十方后來又搞了濟南、青島、煙臺的項目,以BOT模式投資了四個。十方在這個新領域確實做得不錯,是少數能夠盈利的項目。
當時,餐廚垃圾市場剛開始發展,全國范圍內剛開始啟動首批餐廚廢棄物處理試點,發展模式不太明朗,大家都在摸索中找方法。餐廚垃圾細分領域的發展趕上了兩個時機,一個是2006年左右的地溝油事件;另一個就是后來的“垃圾分類新時尚”,從上海傳出來的指示帶動了全國垃圾分類工作。
02餐廚垃圾的研究與產業化
Research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kitchen waste
以前大家認為荷蘭厭氧技術最發達,但是在這一期間德國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德國沼氣行業,不是在工業廢水領域,它完全是在固廢和生物能源領域。特別是能源作物領域發展非?,種植的農業作物秸稈直接粉碎后做厭氧。那個時期德國做了7000多個能源作物項目,去德國參觀全國到處都是,可再生能源大幅度發展。
在到了清華一年以后,我就跟甘海南商議成立了清華大學-山東十方環境與生物能源工程研發中心。當時定了三個目標領域,工業廢水和生物天然氣、餐廚垃圾和生物質等領域。所以餐廚垃圾領域的研究與產業化也起源于此。
我到了清華后,左劍惡老師已經搭建與德國交流的平臺,這一時期,我們一起去德國十幾次,通過訪問發現厭氧的重心確實已經轉移到德國,跟德國的合作就相對比較多。它的可再生能源產業也是相對比較好。
這一時期,我們到德國參觀UTS公司項目。我們說要跟它合作,它拒絕了,很牛地說:現在我們德國的事和東歐的事忙不過來,不考慮中國市場。
去德國交流合影:包括清華大學多人、化工大學李秀金教授和同濟大學同仁,以及十方公司甘海南,后來中源創能公司創始人閻中和馬盛創始人阮文權教授,也都受到訪問的影響
兩三年之后,歐洲的項目基本全都做完了,UTS就又和我們合作了。在濟南的餐廚垃圾項目就用了UTS的一個技術——雙環嵌套式厭氧反應器。
在濟南項目的合作中,我們才知道UTS的老板是著名膜公司澤能的老板安德魯·班乃戴克。我們都挺驚訝。我在2003年去加拿大進修時還參觀過澤能,安德魯本人接待過我們。
澤能被GE收購后,因為競業禁止,他就到德國就創立了一個厭氧公司安納基亞,UTS是安納基亞子公司。濟南、煙臺的項目都用過UTS的技術,另外它還用在新加坡的餐廚垃圾項目上。UTS本來在中國有辦事處,后來退出了?偛楷F在在新加坡。
由于我們在中國首次推動了他們公司的技術產品,安德魯非常感謝我們,通過與左劍惡有密切合作的德國亞琛工大多曼教授,邀請我和左劍惡老師到他在美國西雅圖的家里做客。比較遺憾的是,后來因為時間沖突沒能成行。再后來,聽說這位創業奇才又回到了膜領域,發明了簾式膜,是介于平板膜和中空纖維膜之間的一種膜。
03天時地利人和
Good timing, geographical convenience and good human relations
當時,搞餐廚垃圾的一幫人會不定期組織聚會。
第一次在四川成都,我沒去,讓博士后參加。第二次在青島,由青島天人曹曼組的局。我去了,同去的還有十方甘海南、中持邵凱、嘉博文黃衛華和中國水網(E20環境平臺)傅濤等十余產業界人士。
我們晚上在青島天人大廈天臺上喝酒聊天,黃總鄭重邀請我給他們公司出主意。
說起黃衛華,也蠻有意思。我跟他非常投緣,一見如故,也非常欣賞他的為人,但是在事業合作上卻總是擦肩而過?梢哉f是“有緣無份”的典型。不像邵凱,雖然開始也沒有深入交往,但是,無論做什么事都是水到渠成,是典型的“無緣有份”。
第一次和黃衛華接觸,是因為陳吉寧委托我規劃城市污水產業化項目。當時,約了中環保水務、浦華、桑德、北控和首創等幾個大公司一起商討城市污水產業化課題。安排浦華搞了濾布濾池、桑德搞了固定化微生物填料、北控搞了節能降耗,中環保計劃要搞污泥。其他幾家大部分都申請了課題,但是,中環保沒搞成。當時黃衛華還在中環保當總經理,我們有了一些初步交往。
后來,他從中環保辭職,與幾個朋友回歸老本行,開了家風電公司。沒過多久,也不干了,經由傅濤介紹,他去了嘉博文公司當總經理。在這次餐廚垃圾企業聚會時,他找到我,說嘉博文不盈利,怎么辦?讓我幫助出些主意。
青島聚會
事后我通過認真分析和思考,提出了雙劍合璧的想法。所謂雙劍合璧,從模式上講就是環能和環農模式結合,從公司層面是撮合十方和嘉博文兩個公司的合作。
但是,很快黃衛華又從嘉博文離開,去北控清潔能源當總經理。我們又一次擦肩而過沒了交集。但沒想到,后來我推動的十方公司成為了北控清潔能源下屬的公司。
04餐廚垃圾產業的“雙劍合璧”
Combination of two swords
現在詳細說說何謂“雙劍合璧”。
黃總提出“嘉博文項目不少,但是盈利情況不好”,希望我幫助出出主意,因為是老朋友,我也就答應了,像上次對中持城市污水問題一樣,我說你把你們的方案、材料給我,我來分析分析。
但是,他們沒有太多現成材料,我就讓我的博士后劉曉吉帶著人到嘉博文在北京高安屯的垃圾處理廠去調研,把情況基本弄清楚以后,我們做分析。
分析后,我讓劉曉吉主筆,做了一個雙劍合璧的分析報告,實際也相當于給他們做了一個免費咨詢。這個報告在業界我還做過演講,獲得了很大反響。我詳細介紹了我們在項目里頭的分析、見解,是為了給同行提供思路,
雙劍合璧分析報告
事實上,黃總是從個體公司的角度出了一個大題目。
前面說過,我國垃圾分類是從大宗餐廚垃圾開始,我也是貢獻者之一。目前國家已建和在建餐廚垃圾處理項目170多個。然而,其中立項多、建成少,最后運行的更少。
為什么實施率低?因為餐廚垃圾集中處理存在收運困難、運營成本高、沼液沼渣處理難(或肥料銷售困難)、投資周期長等問題。
我開出的第一張藥方是提質增效,以效益為導向的技術集成創新。
我們以厭氧工藝和好氧工藝為主體的餐廚垃圾處理廠資源化項目進行了技術經濟分析。宏觀一點講,一個200噸的餐廚項目投入在八千萬到一億元左右,利潤基本在一千萬,回報率是10%,堆肥的投資回報率也應該在這個范圍(不可能再高,那樣都會投資這個行業了)。
但是,一個每天處理200噸餐廚垃圾的項目,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有時僅僅收到幾十噸垃圾、設備運行經常發生故障、沼渣沼液處理費用高不達標……這就導致了行業整體表現不佳。
所以,以效益為導向的技術集成創新是餐廚垃圾處理項目提質增效的必由之路。
厭氧工藝和好氧工藝分別有什么問題?
好氧堆肥工藝,以肥料為主要產品,嘉博文做得非常成功,肥料價格甚至超過了農業部的定價,支撐了項目的利潤。
但是,只回收液體部分的油脂,油的收入也就相對比較少,分離出的物料體量比較大,需要另行處理,液體直接采用好氧處理導致成本高,這些都增加了成本。
我拿十方作為對標公司,從技術角度看,十方在提油技術、擠壓式打漿、油的回收、沼氣提純等方面都非常成功。
但是,厭氧處理有同樣的問題,有一部分分離出的物料體量較大,需要處理,還有沼渣、沼液的處理問題,達標排放投資高,運行成本更高達100元/t。
好氧堆肥的工藝優勢和問題都非常明顯,每天200噸的餐廚垃圾,通過篩分和固液分離等預處理,堆肥僅僅利用了其中很小一部分,按絕干有機物計18噸,加上大量輔料最終可產生40噸的肥料。我認為可以通過借鑒、嫁接主流厭氧工藝提油和液體厭氧等成功的環節,解決好氧堆肥工藝的局限性和不足。
厭氧工藝要復雜一些,如果認真分析物料平衡,厭氧工藝中油、水和固體三相分離后,有16噸干物質被分離出來,但是,在厭氧反應之前又被與水混合起來進入厭氧反應器。
對于厭氧工藝,有一個核心顛覆性問題:這16噸干物質不進厭氧發酵行不行?直接堆肥好不好?
通過測試就發現,這會因為有機物減少導致產氣量減少20-30%。但是,它加到厭氧反應器中,厭氧負荷要提高一倍,反應器體積要大一倍。所以,簡單分析是有利有弊,認真分析就是利大于弊。
05“三次融合”通向藍海
"Triple fusion" leads to the blue ocean
在這樣的基礎上,以技術為主導的三次融合的概念提出來了。
第一是技術融合。
針對本案例,無論是堆肥工藝還是厭氧工藝都可以取長補短很好結合。堆肥工藝可以通過技術改造結合厭氧工藝,形成堆肥和厭氧相結合的工藝;同樣,厭氧工藝可以通過簡單技術改造結合堆肥工藝,形成厭氧和堆肥相結合的工藝。
通過這樣的結合,一個項目可以變成兩個項目,難點是技術持有方的技術偏好能否打破。無論是研究人員還是公司技術擁有者,都面臨所謂“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尷尬局面——王陽明全集中的一句話很好詮釋了心中賊的含義,“若從細處論,人心中有一絲執著妄想,皆屬心賊”。
心賊是人心的執著妄想
第二是打破有機廢物處理處置產業邊界,實現和生態農業的跨界融合。
我們在沼渣沼液等處理上,走過很多彎路,吃過很多苦頭。十方曾經把沼肥儲存桶買好,放在老百姓的地頭,把沼液運到現場,實驗種植各種蔬菜、水果甚至煙葉。
這對于黃瓜、西紅柿、韭菜等各種蔬菜以及蘋果增產提質效果極佳。當然,這已經是農村沼氣中屢試不爽的結果。
但是,給老百姓免費用了兩年之后,公司要盈利,向老百姓每立方米收50元,老百姓就不干了。
最后,十方公司不得已流轉一千畝土地用來種植大米,利用沼液和生物炭,重新打造了黃河大米的品牌,并獲得初步的成功。
十方公司種出了十里飄香的黃河大米
十方公司借助了濟陽(濟陽為濟南市的一個區)稍門鄉黃河大米的一個傳說“一家燒飯,十里聞香”。老話說,“黃河大米看濟陽,濟陽大米看稍門”,正宗的黃河大米芳香四溢、拈香適口。
但是,近年由于黃河經常斷流水資源匱乏,所以種植面積銳減。濟南餐廚垃圾處理場位于濟陽。依托餐廚垃圾場,以廚余有機物厭氧天然發酵的沼肥,十方公司發展了稻鴨共作、稻蝦共生,化肥、農藥零施用的生態種植模式。
公司流轉了1300多畝水田,并且挖了30000立方米的沼液密封儲池,注冊了依水禾香農業生態園公司,作為目前國內首個大規模采用有機沼肥種植水稻的園區,極大地減少了化肥的使用率。
初步計算,如果一萬畝種植規模,大米每畝利潤5000塊錢左右,一萬畝大米就是四五千萬利潤。
對應200噸餐廚垃圾處理項目,投入沒有增加太多,可以從單純處理餐廚垃圾投資一個億,利潤1000萬元,變成增加五千萬元利潤。利潤增加了四倍以上。
這次跨界,可以走出餐廚垃圾競爭的紅海,初步走向生態農業的藍海。所以,沼肥的農業利用模式和利用土地流轉制度的創新,是打破邊界,尋求跨界融合的機會。
第三是互聯網時代的理念融合。
獨孤九劍在《互聯網思維》一書中提到,互聯網時代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對于人們思維方式的改變。“在互聯網時代,干掉小偷的不是警察,是微信和支付寶”,這就是互聯網的力量。
基于這樣的思維邏輯,根據德魯克客戶理論,我認為餐廚垃圾處理行業的真正客戶不是大家認為的支付處理費的政府,而是成千上萬個餐館。
餐廚垃圾行業現在是紅海,走向生態農業是初步的藍海。餐廚垃圾處理企業可以采取逆向物流的思路,成為為真正客戶提供綠色產品的供應商。
以濟南為例,餐廚垃圾處理的用戶有四、五千個餐館。如果每天僅僅為3000個餐館提供100kg價值1000元的食品,一天的產值就大于300萬元( 10億/年),那么企業就真正走向了寬廣無限的藍色大海。
這三個過程中,技術創新、集成是基礎,表現形式是技術開發、技術集成與創新能力,依賴于個人能力和單個公司的創新能力。我們大部分環保公司都是處于這一階段,甚至處于這一階段的初期。
我提出的第一次融合是基于技術融合,是技術之間、公司之間的融合,它依賴的是企業家的胸懷,是解決“破心中賊難”的過程,標志著企業不再以技術為導向,而是以盈利為導向的公司成熟標志階段。
第二次融合是跨界融合,它體現在行業之間、不同領域公司之間的合作,體現資源整合能力的成熟,是企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最后第三次融合是互聯網思維,要突破個人、超越行業,它依賴于理念創新,引用孔子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話,這就是企業家與企業達到爐火純青隨心所欲的階段。
如果我們餐廚垃圾處理企業不去做這個事,有一天其他行業的破局者進來了,實行降維打擊,傳統企業確實就沒有活路了。
根據這些基本分析,我為兩個公司提出解決盈利和企業發展建議:
十方公司的公司愿景是“化污染為資源”,是以厭氧技術轉化有機垃圾為能源同時處理廢物完成資源化的過程,公司定位是環(境)能(源)公司。嘉博文公司的公司愿景是“人棄我取,化腐朽為神奇”,公司通過有機垃圾中有機質堆肥處理產生有價值的肥料,同時完成有機垃圾無害化過程,公司定位是環(境)農(業)公司。嘉博文和十方在企業經營理念上高度一致,在技術路線上存在著高度的互補性。
雙劍合璧方法論
所以,這咨詢方案里,就大膽提出公司發展三個階段的方案,即:取長補短,自我完善;高度融合,自為一體;資本運作,一統江湖。
第一個階段,我希望兩大主流處理技術代表企業的技術(腐殖酸肥化和沼氣化技術),通過取長補短,相互改造對方的項目,完成項目的自我完善。具體建議,在零利潤或低利潤前提下,貫徹好氧堆肥與厭氧發酵高效有機結合。
第二階段,通過貫徹好氧堆肥與厭氧發酵高效有機結合,技術上高度融合,形成自為一體的技術體系,通過貫徹物質和能量回收利用原則,實現餐廚垃圾有機質完全資源化。
第三階段是順理成章的,也是雙方合作的前提,通過資本運作和整合,特別是引入財務投資人,整合成一個新公司。
這兩個公司分別在E20的評選榜單上名列榜首,合并后自然成為行業的頭部企業,一統餐廚垃圾市場的江湖前途可期。
當時,傅濤聽了這個報告之后,說這個項目策劃如果成功的話絕對是在環境界的大操作、大手筆,可以寫入教科書級別的案例。
黃衛華聽完以后感觸很多,他說,以前我們不做100噸以下的項目,現在雙劍合璧,把一個項目變成兩個項目,這樣100噸的項目,也是可以盈利的。
可惜的是,最后有幾個原因這個事情沒做成。
首先,既然兩個公司都認同這個策劃,也表示愿意合作,所以十方拿出青島項目,嘉博文拿出成都項目,雙方都派技術團隊進行了現場調研,說好大家互相做對方項目,都以成本價來做。但是,一報價,兩方都不愿意以成本價來做,所以這樣就很難做成。
在股權合作上,也存在問題。嘉博文由于前期的原因, PE倍數太高,兩輪資融資以后,股權已經高度分散,于家伊夫婦成了小股東,做不了投資商的主。所以,在股權合作上也很難進行。
關鍵時刻黃總又離開嘉博文到了北控清潔能源,所以,這個事兒就無疾而終。
由于雙方比較認可這個理念,嘉博文在后期宣傳中,一直聲稱厭氧和好氧相結合是他們十余年的理念。
十方這幾年比較低調,連專業會議都很少露面,但是我知道他們是不斷加強“內功修煉”。行研文章《數據實錘:餐廚垃圾到底賺錢不?》從第三方角度分析了十方的盈利情況:總的來看,2019年公司三個餐廚垃圾項目運營收入8575萬元,毛利27%。除煙臺項目17-18年凈利潤為負外,三大項目利潤表現不錯,尤其是19年度公司濟南餐廚項目營收達到5400萬,凈利潤更是突破1000萬,凈利率達到19%。處置費+粗油脂貢獻90%營收,沼氣燃氣化貢獻10%。拆分來看,三大項目的主要收入來源均為餐廚垃圾處置費+粗油脂銷售+沼氣精制燃氣銷售三大塊。這三塊在十方的三個項目均有不俗表現。
正是通過這一階段,我反復與甘海南商量,勸說他將餐廚垃圾處理板塊和生物天然氣板塊拆分發展。
與嘉博文的合作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十方已經接受我分拆發展或借殼上市的建議。所以,后期才能與北清環能順利合并成為上市公司。十方公司有兩個板塊,一個是餐廚垃圾板塊,另外一個就是生物質板塊,生物質板塊下一步要大發展的。應該說這是跟日本合作附帶的產品,通過訪問、參觀建立了合作關系,基于此,還會帶來其他東西。
06餐廚垃圾細分領域正處于大發展前期
Look forward to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kitchen waste industry
根據環保多巴胺的行研文章《中國餐廚垃圾處理發展史》,多數餐廚垃圾項目失敗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企業技術不成熟,準備不充分;另一方面在于餐廚收運數量少、收運質量低,地溝油收運受阻,多流向小作坊。此外,毛油價格降低+沼氣發電補貼難+堆肥產品銷售難+財政補貼較低(當前收運+處置財政補貼約200~250元/噸)也導致餐廚項目難以健康發展。
此外,雖然厭氧占主流地位,但常常過多強調了其產氣性能,而忽略了對其沼液和沼渣問題進行全面考慮。而其他技術工藝,包括制飼料、堆肥、就地處置、有機廢棄物協同處理還探索不足。
我提出的“雙劍合璧”和“三次融合”也正是針對這些問題。
存在問題的同時,行業也涌現了一批成功案例,成就了一批先驅公司,除嘉博文和十方外,還有啟迪、藍德、錦江、杭能等,他們同時也是餐廚領域前幾名的公司。
嘉博文作為一家專業性細分領域的服務型公司,在創業之初,就確立了將廢棄物中的有機質資源化的明確目標。嘉博文利用餐廚廢棄物制備生物腐植酸肥料,將有機肥料施用到農田中,實現碳元素的循環,改善土壤質量,提高產品產量。
它也比較早借助了外部力量發展,引入了投行高盛等,但資本之路走得不太順暢,或者正是因為黃衛華提出的那個問題,“項目不盈利”。2014年,嘉博文依舊IPO無望,緊要關頭,獲得了著名科技企業家龔虹嘉的投資。
十方、杭能、藍德與上市公司合作,走向了IPO之外的另外一條路。
2014年,上市公司維爾利加碼環保業務,以4.6億收購杭能環境100%股權,F在杭能作為維爾利的全資子公司,在餐廚垃圾、畜禽糞污、沼氣等有機固廢相關領域勢頭良好,而維爾利也借此完整了自己在環保領域的布局。
2020年5月,北控旗下的金宇車城(現名北清環能)3.93億收購十方環能86.34%股權,在城鄉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利用領域如虎添翼。十方此后屢獲餐廚細分領域的重要項目,如岳陽市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工程設備采購項目、湘潭市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PPP項目等,同時強勢開展了收購業務,已經將太原和合肥項目收入旗下,在沉寂多年后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擁有17個餐廚垃圾項目的啟迪環境,具有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協同處理優勢,但也有項目的運營處于虧損狀態。根據啟迪環境自身的財務狀況,其未來很可能并入河南城發環境,其發展前景仍處變動之中。
2020年初,上市公司深高速稱,旗下子公司深圳高速環境有限公司將以每股5.06元的價格,分次受讓藍德環?萍技瘓F股份有限公司不超過7500萬股股份,并認購藍德環保8500萬股新發行股份,總金額不超過8.1億元。
這一細分領域狀態雖然不盡如人意,但是從中國整個環保產業發展歷史來看,也是正常的。如果我們從最先起步的城市污水處理領域分析,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直到2000年的開始起步階段,城市污水處理率僅為30%。到2010年的快速發展階段處理率到80%以上,到2020年,中國城市污水處理率已經達到95%以上,從起步到基本全面處理用了30年以上的時間。
同樣在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領域,2000年之前以填埋為主的階段,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到60%,到2020年的時候超過95%(以焚燒為主)。同樣也是30年以上的時間,結束了技術路線紛爭,關閉了產業發展的窗口期。
回到我們談到的餐廚垃圾處理領域,從2010年開始算起,現在才第一個10年,城市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接近40%左右。這相當于城市污水和城市垃圾的史前時代,相信未來的十年餐廚行業會迅速發展,可以不用三十年就完成基本競爭格局,動蕩情形落幕。
所以,最近兩年餐廚垃圾處理企業前幾名的大變動就不奇怪了,這個領域正在大整合、大調整,目前正處于大發展的前期。
相關閱讀:
環保回憶錄:在有機固廢領域持續深耕厭氧
環;貞涗洠何勰喔苫-焚燒技術的誕生
環;貞涗洠何遗cLettinga
環;貞涗洠捍笙壬嵲
環;貞涗洠“一級A”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