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解讀】加強建制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管理 持續改善建制鎮人居環境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推進建制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管理的實施方案》,確定了到2025年和2035年的工作目標,明確了提高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完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提升資源化利用水平、強化設施運行管理、健全保障措施等重點任務。有關專家對《方案》進行了解讀。
一、科學規劃建設建制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全面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縣域統籌規劃建設建制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
我國建制鎮的人口規模、用水現狀、經濟社會狀況、自然地理條件、水環境承載能力等差異較大。針對這一特點,《方案》明確要“以縣域為單元,合理規劃建制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布局、工藝、規模和服務范圍,既要滿足當前需要,可適當預留發展空間,又要避免盲目貪大或過度超前建設”。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院院長龔道孝指出,在處理模式選擇方面,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因地制宜選擇集中或分散的處理模式。靠近城市(縣城)的鎮,生活污水可納入城市(縣城)市政污水處理系統;城鎮化水平較高、人口密度高的鎮,可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統一規劃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結合當地實際需求開展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人口少、集中程度不高的鎮,受自然條件限制難以集中處理,應重點推廣小型化、分散化、生態化處理方式;具有農業特征的建制鎮,可將生活污水黑灰分離,分別處理后資源化利用。
(二)因地制宜科學確定污水處理標準規范
污水處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任何環節成為短板,都會影響最終效果。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劉俊新指出,要根據建制鎮的水資源特征、行業用水需求、環境消納能力和居民經濟承載力等要素,科學確定污水處理等級和標準限值,確保設施建得起、用得起。比如,北方地區建制鎮多數處于缺水狀態,具備利用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尾水營造生態溪流的條件,南方水鄉地區可通過田間地頭水渠坑塘的改造,實現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尾水消納、生態凈化和人工造景功能。鎮區居民生活污水處理至二級甚至三級排放標準后,排入沉水植物淺水型景觀溪流,利用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復氧和根系微生物吸附代謝實現污染物的生態凈化,不僅能降低污水處理設施的投資和運維成本,還可以適度保留水中的營養物質,確保維持相對較好的水生植物生態環境。另外,建制鎮周邊區域多以農業生產結構為主,農業農田對水以及水中氮磷等營養物質有很高的需求,生活污水原本是很多地區農業作物的“天然有機肥”。農田灌溉季節,很多鎮區周邊的坑塘通常呈現無水可用的狀態,很多居民會直接抽取污水處理設施尾水,甚至管網污水進行土地澆灌。因此,對于不直接排入周邊河湖水環境的建制鎮,適度放寬排放標準通常并不會造成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是一種更加經濟低碳的生活污水處理方式。
(三)高質量推進廠網建設
《方案》明確提出了“高質量推進廠網建設”,并對建制鎮污水管網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城市環境研究院院長孫永利認為,目前建制鎮生活污水管網建設普遍滯后于處理廠建設,鎮區污水收集率低,管網建設質量和運行管理水平也不高,嚴重制約污水處理廠污染物削減功能的發揮。需要從3個方面加強管網配套建設和運行管理。一是大力推進配套管網建設。對于新建收集處理設施的建制鎮,配套管網要與污水處理廠同步規劃、建設、投運。對于已有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的建制鎮,應加大污水管網排查整治力度,完善鎮區污水收集管網,逐步消除管網空白區。同時,加強新建管網和存量管網、市政管網和小區管網的合理連接,確保管網暢通和高效運行。二是要做好管網的優化設計。科學設計管網尺寸和坡度,確保既能滿足節假日用水高峰期間的排水需求,也能有效解決用水低谷的管網沉積問題。做好管道附屬設施的匹配性設計,避免選用規格尺寸遠超過實際需要的檢查井等附屬設施,避免檢查井成為顆粒物沉積、漂浮物匯集和惡臭氣體產排的主要區域。三是要做好管網及附屬設施質量管控。嚴格落實管網竣工驗收相關制度要求,結合鎮區實際特點,做好鎮區及周邊道路沿線管網上部超載問題研判和風險分析,有效預防工程運輸及大型農機車輛碾壓可能引起的管網塌陷、錯位等問題。
(四)推行專業化運行維護
專業化的運行管理模式是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的發展方向。《方案》中提出“鼓勵以縣域為單元,通過市場競爭方式選擇運行維護主體,實施專業化管理”“探索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污水管網、提升泵站、處理設施、污泥處置一體化運營管理機制”,為強化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模式,對于推進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的穩定、高效運行具有重要作用。孫永利指出,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要實現科學的運行管護,要注意以下幾點技術細節。一是建制鎮居民生活排水量的晝夜變化系數一般要比城市大得多,很多設計方案會考慮增加調節池來應對水量波動,但調節池存在日常運維難度大、惡臭氣體控制要求高問題,實際工程中應優選抗水質水量沖擊能力比較強、能耗物耗相對較低、日常運行維護簡便易行的工藝技術或工藝組合形式,配套穩定耐用的設施設備。二是對于千噸/日以下,尤其是百噸/日規模的小型污水處理設施,人工成本占直接運行成本很大比重,可考慮自動化運行或無人值守運行。三是中小規模污水處理設施中使用的各種管道、泵、閥門等儀器設備的過水通道一般相對較小,容易被顆粒物、漂浮物和纏繞物卡堵、纏繞,需要強化格柵配置要求,原則上應配置1~2 mm孔徑格柵。四是盡量減少污水處理設施的藥劑投加量,不能為了過度追求高標準而大量投加化學藥劑,對于出水不直接排入敏感水域或是經水生植物生態凈化后排放的,不宜過量使用化學藥劑,這不僅會增加運維成本,還會增加生物生態安全風險。
二、完善建制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轉運、處理體系,逐步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
(一)因地制宜推進建制鎮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方案》明確應“因地制宜地推進簡便易行的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法,積極推動源頭分類減量”。同濟大學教授何品晶認為,要根據建制鎮居民生活習慣、終端處理設施和再生資源回收能力等情況,科學確定生活垃圾分類方法。一般可將建制鎮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易腐爛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生活垃圾4類,對于以燃煤作為取暖和炊事主要能源的地方,可將灰渣土單獨作為一類。一是可回收物分類優先實施。對于可回收物市場條件較好、社會網點較多、回收品類齊全的建制鎮,宜以市場化引導為主,生活垃圾收運單位為輔,收運人員可兼職回收員,收集(購)可回收物,交售社會回收網點。對于其他建制鎮,可依托垃圾收集站、轉運站等,協同建設可回收物中轉暫存場所、有害垃圾暫存點。二是廚余垃圾就地處理、就近利用。所在市(縣、區)已運行廚余垃圾集中處理設施的,可以試點開展分類收集,暫時由集中設施處理。分類量穩定增長后,周邊種養殖業較發達的地區,可以建設就地處理設施,便于產物就近利用。三是有害垃圾規范處理。有害垃圾應嚴格按危險廢物管理,集中運送至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置,已落實有害垃圾回收補貼的地區,還可實施有償收集。四是其他生活垃圾及時收運處理。主要是通過現有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進行處理。
(二)加強處理設施和體系的共建共享
《方案》明確要求,“統籌完善城市、縣城、建制鎮的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體系,逐步推進建制鎮處理能全覆蓋”。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副會長劉晶昊指出,加強處理設施和體系的共建共享,主要是做好城鄉統籌、區域統籌和不同體系之間的銜接等工作。首先,推動縣域范圍內的城鄉統籌,縣城既有生活垃圾運輸處理設施和服務向建制鎮和農村地區延伸,構建戶有分類收集桶、村組和社區有收集點(站)、鎮有轉運能力、市縣有處理能力的分類設施體系;其次,鼓勵跨鎮、縣、市的區域統籌,共建共享規模化的垃圾處理設施,或者協同處置生活垃圾。最后,加強不同收運體系銜接,協同推進分類處理。實現不同部門構建的體系相互銜接,分類后每類垃圾有明確的資源化利用或無害化處理途徑。如,其他垃圾的收運處置體系要與可回收物的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有害垃圾的收運處置體系相互補充,其他垃圾的收運處置體系要發揮兜底作用。
(三)推行小型化分散化無害化處理設施,努力解決中西部偏遠地區垃圾收運處理難的問題
何品晶指出,受人口分布分散、運輸距離長、交通條件差等因素制約,中西部偏遠山區的建制鎮生活垃圾難以集中轉運到縣城進行處理。這些建制鎮可以建設小型化、分散化、無害化處理設施,但應堅持問題導向,探索確定適用的設施技術參數和排放標準等要求,不宜簡單照搬適用于城市大型處理設施的要求,需要綜合考慮衍生污染可控性和運行管理可靠性等因素。
從衍生污染可控性來看,小規模填埋產生滲濾液的就地達標處理成本極高,應用前提是滲濾液“零”產出或在填埋堆體原位全量處置。小規模焚燒的主要污染是煙氣和飛灰,其中焚燒煙氣的爐內控制水平遠低于大型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能力≥300噸/日)。為提高小型規模焚燒技術的規范化、標準化水平,建議有關部門開展一批技術成熟、運行穩定、成本經濟的試點。
從運行管理可靠性來看,小規模的衛生填埋和熱處理設施的日常運行更需要專業化和精細化管理,要委托或依托專業企業和機構實施設施運行管理。為彌補設施偏遠、分散,高水平專業人員難以常駐的缺陷,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措施,依托實時數據和視像監控平臺,由專業人員實時指導。
三、加快推進建制鎮生活污水垃圾資源化利用
建制鎮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既是污染物,也是資源。在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方面,同濟大學教授王志偉指出,應建立多場景、多途徑的分質分級污水資源化利用模式,污水處理工藝所產污泥可經無害化處理達標后,就近就地用于土地改良、荒地造林、苗木撫育、園林綠化等。對于缺水地區的建制鎮,在確保污水穩定達標排放前提下將尾水作為生態補水回補自然水體;存在工業生產和市政雜用等需求的建制鎮,可根據回用場景的水質需求,依據《水回用導則 再生水分級》等國家標準,建立分質分級的污水資源化利用途徑。對于有條件的建制鎮,可探索應用污泥有機質與氮磷資源回收利用技術與成套裝備,拓寬污泥資源化利用途徑。在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方面,清華大學教授劉建國指出,建制鎮在廚余垃圾、畜禽糞污、作物秸稈等有機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與城市相比,建制鎮土地空間相對豐富,產物利用出路相對通暢,有利于有機垃圾就近就地處理,達到相應標準后可就近就地還田,降低垃圾收運和處理成本,實現營養物質的生態循環。但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著力解決應用梗阻問題。生活垃圾資源化產物包括生物柴油、沼氣、土壤改良劑、生物蛋白等,但堆肥、沼液、沼渣等產物用于農業、林業生產時渠道不通、空間不暢,需著力解決好嚴重制約有機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梗阻”問題。二是提升項目經濟性和可持續性。建制鎮生活垃圾產生量相對較小,單獨處理經濟性通常較差,可持續性不足,要在科學規劃基礎上,開展建制鎮生活垃圾、污水處理廠污泥、畜禽糞污、作物秸稈和其他特性相近或互補的固體廢物協同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提升設施的規模效應和資源利用效率。
編輯張李平
來源 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