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幟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習近平
廣東省深圳市大鵬灣是一個位于我國香港和內地之間的海灣,被譽為深圳的“黃金海岸”。然而,一場人為的破壞,曾讓大鵬灣這片海域“失色”。
2018年6月,深圳某生物工程公司員工楊某非法向屬于大鵬灣水系的土洋河傾倒廢棄化工原料,污染了大鵬灣海域。2021年6月,該起污染環境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宣判,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法院環境資源法庭促成各方當事人達成了一份和解協議:由涉案公司支付25萬元環境損害賠償金,用于委托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以種植珊瑚的替代性措施修復所損環境。
珊瑚礁作為海岸線的重要屏障,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從長遠看,種植珊瑚可以解決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難以持續的問題。
這是中國環境資源審判工作中的一個縮影。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是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和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依法審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不斷織密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網,使綠水青山的“生態顏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同步提升。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安徽省歙縣人民法院司法保護新安江巡回法庭來到三陽鎮高峰村公開開庭審理一起非法狩獵案,教育引導村民提高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意識。孫 京 攝
依法審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
2015年1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正式實施,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誕生,打擊環境違法的力度空前。同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同年6月,發布《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高效建起環保司法制度的“四梁八柱”。
過去十年,人民法院以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各級法院依法嚴懲偷排廢水,跨域傾倒、處置危險廢物等突出犯罪;依法審理涉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整治等案件,有力維護和改善人居環境。
2022年7月27日,浙江省安吉縣人民法院“森林法官”在生物多樣性司法實踐基地巡回審理一起盜伐林木案件。徐巧玲 攝
云南“綠孔雀案”、江西“三清山巨蟒峰案”、四川“五小葉槭案”、江蘇泰州“天價”水污染環境公益訴訟案等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的標桿性公益訴訟案件,讓守護環境權益的法律條文變為鮮活的司法實踐。
其中,“綠孔雀案”是我國首例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預防性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2016年3月,在綠汁江的干流戛灑江,一座水電站開始施工,對于中國境內最后的綠孔雀來說,這可能是一次滅頂之災。
2020年3月,云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為原告民間環保組織已舉證證明案涉水電站的淹沒區構成綠孔雀在生物學上的棲息地,一旦淹沒,很可能對綠孔雀的生存造成嚴重損害,因此,法院判決建設方在現有環境影響評價下,立即停止案涉水電站項目建設,不得截流蓄水,不得對該水電站淹沒區內植被進行砍伐。一審宣判后,原、被告雙方均提起上訴。2020年12月,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維持原判,保住了綠孔雀賴以生存的最后家園。綠孔雀預防性保護公益訴訟案,推動了新時代法治進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人民法院扎實履職,宣示維護生物安全鮮明司法導向,穩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關切
2016年,對于危險廢物犯罪呈現產業化跡象、大氣污染犯罪取證困難等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會同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了新的《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進一步提升依法懲治環境污染犯罪的成效,進一步加大環境司法保護力度。
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貫徹實施〈長江保護法〉工作推進會會議紀要》《最高人民法院服務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推進會會議紀要》發布,總結流域審判經驗、明確審判規則,指導各級法院統一法律適用,確保依法公正裁判。
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生態環境侵權案件適用禁止令保全措施的若干規定》開始施行,對生態環境侵權禁止令相關細節予以明確,為法院發出噪聲環境侵權訴前禁止令提供了操作指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年來,人民法院努力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關切。十年呵護,藍天白云重新展現,綠色版圖不斷擴展。
2022年7月21日,四川省雅安市中級人民法院環資庭法官和當地群眾在漢源九襄萬畝高標準良田開展清理福壽螺“耕地司法修復”活動。高夕杰 攝
“異地補植復綠”“生態修復令”“認購‘碳匯’開展替代性修復”等創新司法措施不斷涌現,各地人民法院踐行生態環境恢復性司法理念,堅持打擊與修復并重,努力實現“辦理一個案件,恢復一片綠水青山”。
2020年8月,江蘇省盱眙縣人民法院洪澤湖流域環境資源法庭審理了兩起濫伐林木案和一起盜伐林木案,在判處刑罰的同時,責令3名被告人于判決生效后補種楊樹共計1130棵,并負責養護,養護期滿驗收成活率需達到85%以上。
為了達到成活率,2021年3月,盱眙法院聯合泗洪縣人民法院、檢察院、司法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簽訂了《生態復綠管護合作協議》。協議約定由盱眙法院及時了解管護情況,協調各單位完成管護工作,并督促異地補植的被告人自覺履行義務。
2022年3月,這些樹木長勢良好,成活率已遠超85%,達到驗收標準。補植地所在村的村委會主任彭繼學說:“我看這些樹苗都長得越來越好了。以前我們腳下光禿禿一片,一下雨泥水橫流,還容易澇,現在有樹扒著土地就好多了。這片樹林成了我們村的財富啊。”
環境得到修復,樹林成為財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得到提高。
為世界環境保護貢獻中國智慧
十年來,人民法院持續深化改革創新,健全專門審判組織,落實“三合一”歸口審理機制,將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歸口至環境資源專門審判機構或組織審理。
最高人民法院專門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批準設立南京、蘭州、昆明、鄭州、長春環境資源法庭。目前,涵蓋四級法院的專門化審判組織架構基本建成。
此外,人民法院深入探索多元化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模式,有效破解環境保護“主客場”問題,推進生態環境系統治理,提升審判專業水平。
過去十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人民法院專門化環境資源審判工作走過了意義非凡的十年。中國持續深化環境司法改革創新,積累了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有益經驗,受到世界矚目。
2022年6月13日,北極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揭牌儀式在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村進行。韓曉樂 攝
2021年,世界環境司法大會召開前夕,一群野生亞洲象離開了在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棲息地,開始往北向云南紅河、玉溪方向前進。
大會召開時,這群亞洲象距離世界環境司法大會舉辦地僅有100多公里。有網友笑稱,大象本是打算來昆明“出席”大會的,結果一路上好吃好玩的太多,耽擱了時間,遲到了。
這是世界環境司法大會上一個有趣的故事,與會代表亦為之振奮。在這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主辦的國際性會議上,中國深化環境司法改革創新、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有益經驗,引發代表熱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引起全世界強烈反響。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推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環境法數據庫及相關門戶網站專門設立中國環境司法板塊,目前已收錄三批30件中國環境資源司法案例和6部年度工作報告,“綠孔雀保護案”等一批知名度高、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國環境資源司法案例獲得國際社會積極評價。
2023年1月1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導、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承建的中國環境資源審判信息平臺正式運行,該平臺將成為分享中國環境司法改革創新經驗,講好中國環境司法故事、促進全球環境治理的重要窗口。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每一起案件都是一個生動的法治故事,記錄著美麗中國建設的法治聲音,標注著環境法治發展的時代腳步。十年來,人民法院持續推動環境法治進程,環境資源審判已成為展現人民法院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重要窗口,成為服務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回眸2022
2022年1月1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生態環境侵權案件適用禁止令保全措施的若干規定》正式施行。
2022年1月13日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審理生態環境侵權糾紛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解釋》。
2022年5月11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關于辦理海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2022年6月5日
世界環境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中國環境資源審判(2021)》《中國環境司法發展報告(2021)》及2021年度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典型案例。
2022年6月14日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審理森林資源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和10個配套典型案例。
2022年7月1日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充分發揮環境資源審判職能作用依法懲處盜采礦產資源犯罪的意見》。
2022年7月6日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與亞洲開發銀行、克萊恩斯歐洲環保協會合作,以線下與線上會議相結合的方式,在北京舉辦“氣候變化司法應對”國際研討會。
2022年8月7日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通報,對在環境資源審判工作中表現突出的50個先進集體和100名先進個人予以表揚。
2022年9月20日
最高人民法院召開環境資源審判護航美麗中國建設新聞發布會。
2022年11月23日
全國法院環境資源審判暨第一次環境資源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以視頻方式召開。
2022年12月30日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以環境公益訴訟為主題的最高人民法院第37批指導性案例。
代表委員有話說
積極探索創新 建設美麗吉林
全國人大代表、中油吉林化建工程有限公司電焊班班長 白景陽
近年來,人民法院加強環境資源審判專門化建設,探索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新機制、新舉措,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支撐。
作為來自吉林省的全國人大代表,我了解到,吉林法院積極探索創新,圍繞建設生態強省、打造美麗中國吉林樣板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工作。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全省開展環境資源案件“1+10”集中管轄改革,設立了長春環境資源法庭,提升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化水平。牽頭成立了吉林省環境治理司法協同中心,建立了松花江、東遼河流域司法協作機制和查干湖、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司法保護基地,實施黑土地司法保護工程,依法守護黑土糧倉。我為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點贊!
堅持綠色發展 扛起司法擔當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 張天任
環境與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是代際永享優美宜居生活空間和山清水秀生態空間的自然基礎。作為一家新能源公司的負責人,近年來,我在全國人代會上的建議都是圍繞綠色發展提出的,對環資審判工作也非常關注,浙江法院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切實加強和創新環資審判工作,服務保障生態文明和美麗浙江建設。在引領綠色低碳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司法的守護,希望法院加大對新能源企業的各項專利保護力度,完善新能源產業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同時,找準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群眾環境權益之間的平衡點,充分發揮環資審判的懲罰教育和示范引導功能,切實扛起生態環境治理的司法擔當。
推動生態修復 成績有目共睹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九江市公交集團公司公交25路女子車隊駕駛員 張海榮
近年來,九江市兩級法院立足地緣特點和區位優勢,成立跨行政區域的長江、鄱陽湖、修河、廬山四個環資法庭,積極打造山江湖河一體的環資基地保護品牌,在長江大保護、鄱陽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成績有目共睹。
我了解到,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聯合省生態環境廳等部門,打造了江西生態環境司法與行政保護一體化平臺,不斷提高江西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在江西高院參與協調下,依法設立生態環境保護基金會,以公益信托形式委托該基金會管理和監督使用全省法院環資案件所涉生態環境修復資金,促進了環境公益訴訟和生態環境修復有效銜接。建議江西法院圍繞環資公益訴訟執行這一課題,總結工作經驗,深化推廣運用,在強化成果轉化方面貢獻更多司法力量。
嚴懲違法犯罪 筑牢生態屏障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棗莊三中正高級教師 孫曉穎
近年來,人民法院嚴格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以最嚴密的法治守護生態環境。突出一個“嚴”字,嚴厲懲處涉生態環境違法犯罪和侵權行為;注重一個“復”字,推動生態修復建章立制;把住一個“源”字,探索生態環境源頭治理,全力筑牢生態屏障,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務。我了解到,前不久,山東省棗莊市中級人民法院正式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實行環境資源類刑事、民事、行政訴訟“三合一”集中審判模式,對環資案件審判專門化、專業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希望人民法院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環境資源審判的全過程,自覺擔負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職責使命。
實現高質發展 共享發展成果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鄭州北站調度車間黨總支書記 郅 慧
近年來,全國各級人民法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準確把握環境資源審判新使命新任務,不斷完善和創新工作機制,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我了解到,河南法院大力加強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在專業化審判、府院聯動、跨區域協作、環保法治宣傳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同時,為服務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由鄭州鐵路運輸兩級法院集中管轄省內黃河流域環境資源案件,形成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大保護、大治理格局。我建議人民法院在提升專業化審判水平、統一裁判標準等方面多下功夫,在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預防性司法理念等方面多出成果,實現環資審判工作的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在碧水藍天凈土中共享發展成果。
創新修復制度 推進生態保護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小三江鎮中和電站運行工 韋慶蘭
近年來,司法力量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人民法院發揮環境資源審判職能作用,充分救濟環境民事權益,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這些年,我見證了原本被破壞的土地在法院協調下進行生態修復,恢復了盎然生機。以廣東省清遠市中級人民法院為例,通過創新建立“生態修復執行代管人”模式,增強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生態環境修復的可操作性,是接地氣的創新制度。我建議人民法院要繼續發揮創新精神,用法治力量共建綠美廣東,推動一系列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品牌的建設與完善,讓生態環境司法保護舉措更好“被看見”,從而厚植廣大人民群眾心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法治之種”。
完善司法制度 推進審判改革
全國人大代表、海南大學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 林 桓
海南法院主動制定出臺《關于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見》《關于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試行)》等司法文件,全方位完善生態環境司法制度保障。全面推進環境資源巡回審判改革和海事審判刑事、民事、行政訴訟“三合一”改革,全域布局巡回審判法庭和海上島嶼巡回審判點,實現陸域、海域巡回審判全覆蓋。
海南法院在全國率先探索生態環境案件恢復性司法,大力支持環境公益訴訟,“司法保護海洋珍稀生物案”入選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典型案例。海南法院扎實履職,以司法護航海南的碧海藍天,值得肯定。
忠誠履行使命 滿足人民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 余國東
生態文明事關民生福祉,綠水青山也離不開司法護航。近年來,人民法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專門化環境資源審判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重慶位于長江上游,保護生物多樣性、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責任重大。重慶法院立足審判職能,創新生態修復機制,出臺系列政策加強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建成45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巡回審判站,探索“以碳代償”機制,開展增殖放流、異地補植等,全力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希望人民法院繼續探索完善“以碳代償”機制,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司法力量。
(本欄 目文字由記者羅書臻、吳凡、余建華、胡佳佳、趙棟梁,通訊員徐榕玲、丁再孿、吳靜怡、黃沁、崔善紅、平凡整理。)
來源:人民法院報
記者: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