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
原標題:每天近30萬噸再生水“注入”島城河流
水是河湖的生命,所謂“流水不腐”。在青島,再生水讓城市河流重現生機。“每天有近30萬噸再生水注入到李村河、海泊河、張村河等城市河流中,這也是讓河流‘活’起來的最大自變量。”青島水務環境海灣中水有限公司總經理唐曉虎說。
再生水也稱“中水”,指城市污水經處理,達到一定水質標準,開展再利用。
通過再生水循環利用改善河湖生態環境,修復城市水生態功能,這是青島提升生態環境水平的一大舉措,也是青島再生水“一水多用、重復利用”的一個側影。
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屆“世界水日”,今年我國紀念“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活動主題為“強化依法治水 攜手共護母親河”。我省決定自今年起,每年的3月22日至4月22日為“節水宣傳月”。對于資源型缺水城市來說,青島在開發利用水資源上竭盡所能,污水再生利用成為突破水資源瓶頸的重要途徑。河道生態補水、園林綠化、水源熱泵、工業冷卻……自2001年開始,再生水應用渠道不斷拓寬,隨著各大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建,再生水回用量逐年提升。截至2022年底,市內四區再生水回用總量已超5億噸,相當于10個嶗山水庫,也成為島城不可或缺的“城市第二水源”。
走進位于李村河南岸的橡膠谷綜合服務中心,一股暖意撲面而來。位于地下二層的水源熱泵空調系統發出轟鳴聲,為大樓提供源源不斷的熱能。
與一般水源熱泵系統不同的是,這里的水源用的是自帶約12℃水溫的再生水,熱泵可以從中提取3到5℃左右的熱量,提升熱源的基礎溫度以達到節能效果。“兩棟辦公樓的空調系統再生水利用量約1000噸/天,相比其他供暖方式節約一半以上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實現清潔供暖。”橡膠谷物業公司工程經理王超告訴記者。
從一座座清水池、一條條清水管,“再生”的水流向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從綠化用水、河道景觀,拓展到水源熱泵、工業冷卻、建筑降塵等領域。
自2001年建成第一座水質凈化廠,青島再生水發展實現了飛躍。青島水務海灣中水公司是青島最大的再生水利用國企,管理和使用再生水管網85.5公里,每天可生產再生水29.85萬噸。過去8年間,再生水年回用量從1132萬噸提高到了7415萬噸,增長了近6倍。
這些年來,包括李村河、張村河、海泊河在內,青島多條穿城河道實施整治。但遇降雨少或枯水期,整治后的河道又變得死氣沉沉,甚至出現水體返黑返臭。
青島走上再生水開發之路,源自“饑渴”之痛,也是在“水環境惡化”的挑戰下應運而生的。
早在2001年,作為全國再生水五個試點城市之一,青島就開始了再生水的開發利用。
生態補水河道,海泊河是第一個嘗鮮的。起初沒有實現長效補水,河道時常斷流,讓整治后的海泊河國控斷面一度不能達標。自2020年4月20日起,海泊河污水處理廠恢復了向海泊河河道24小時不間斷補充再生水,形成常態化補水機制,解決水體黑臭的困局。
今年青島將李村河(張村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開發建設列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第十大攻堅行動,重點打造李村河君峰路至重慶路段,并實施張村河水質凈化廠一期提標改造工程和二期建設工程,更多的再生水將補充入河道。
婁山河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建、團島污水處理廠品質提升、李村河北岸水質凈化廠……隨著這些污水處理廠項目的實施,再生水產能將再擴大。青島水務海灣中水公司擬將主城區污水處理廠再生水供應能力提高到60萬噸左右,加大管道鋪設,開發高品質再生水,開拓再生水利用領域和范圍,到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擬達到55%以上,助推全市提早完成“兩清零、一提標”目標任務。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帥
【來源:青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