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灣新區靠近海邊,未來下大雨會積水、內澇?海綿城市了解一下
7月份的臺風“煙花”是史上最強,傷害力破壞力最強的一次煙花,具有路徑復雜、影響范圍廣、風雨潮疊加、登陸后陸上維持時間長、累計雨量大等特點。
它誕生在復雜的環流形勢下,前期移速慢,看起來是個慢性子臺風,但它實力強勁,巔峰強度達到強臺風級,而且環流較大,水汽充沛。
由極端天氣導致的積水內澇已成為國內眾多城市亟需解決的城市通病,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351個城市中,有213個發生過積水內澇,占總數的62%;內澇災害一年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就有137個,甚至還有57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就連北京、上海這樣的超一線城市也未能幸免內澇的苦惱。
如果有一座城市的雨水能像細胞一樣呼吸,能讓水更有“彈性”,就像塊海綿,雨水多時它能及時的吸收掉,雨水稀少時它又能釋放出來滋養土地,那該有多好……
而杭州灣新區前瞻性規劃-海綿城市的建設已經初顯成效!此次煙花臺風絲毫沒有城市積水,內澇也沒有!臺風一過去就已經是湛藍色的晴天,宛如雨后天晴,新區的人們也得以如釋重負重新恢復到自己正常的生活當中。



杭州灣新區前瞻性規劃“海綿城市”的建設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實現雨水在城市中自由遷移。
下雨時具備吸水、蓄水、滲水、凈水能力,天晴時則將地表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在所轄區域里部署“大海綿”,讓水源如生物自然呼吸一樣,收放自如,是寧波杭州灣新區“城鄉爭優”一直前進的方向。日前,《寧波杭州灣新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年)》發布,新區海綿城市規劃正式駛入“快車道”。

海綿城市分區示意圖
出于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土地狀況及水文特點,寧波杭州灣新區海綿城市建設將因地制宜,多措并舉,作好“滲、滯、蓄、凈、用、排”等布局。
根據專項規劃,新區海綿城市規劃覆蓋整個行政區范圍,重點建設區為城市建設用地,其中,12.8平方公里濱海新城啟動區塊及23.5平方公里南部新城板塊將全面按照海綿城市要求建設。

與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相比,新區海綿城市建設,優先利用綠色、生態化的彈性或柔性設施,并注重于傳統的剛性設施進行有效銜接。通過這種“剛柔相濟”的方式,建立和完善新區“海綿體”,強化對城市徑流雨水的排放控制與管理,從而實現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徑流污染負荷、提高雨水資源化水平、改善城市景觀等多重目標,最后為新區構建起可持續、健康的水循環系統。

五大海綿格局
按照總體目標,新區海綿城市建設將分“兩步走”,近期規劃為2017年—2020年,遠期規劃為2020年—2030年,通過構建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地上—地下結合”和“蓄—排”結合,綜合實現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和水安全多重目標。到2020年,海綿城市建設面積需達城市建成區面積20%以上;到2030年,需達80%以上。

根據寧波市住建委海綿城市建設任務要求,2018年至少完成一處面積不少于1平方公里示范區域。因此,2018年,新區確定以南洋小城部分區塊作為海綿城市試點,確認試點區面積為1.5平方公里,試點項目5個,總投資14.57億元,其中直接涉及海綿城市建設投資0.23億元。至2020年,新區將以濱海新城啟動區、南部新城為重點建設區塊,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創建、濕地二期建設、引水工程建設、供排水設施建設等海綿項目建設。

當前,面對各大項目紛紛“提韁上馬”的現狀,新區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充分借鑒深圳、南寧、上海、廈門等地的海綿城市改造經驗,圍繞水安全建設、水污染治理、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修復、海綿型區塊建設、海綿型道路建設等方面打好建設“攻堅戰”,全力營造出一塊覆蓋整個新區的大“海綿”。

地下綜合管廊

五橋二路

浦東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
除“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外,新區5.6公里地下綜合管廊建成,“五橋二路”市政工程全部竣工驗收,海星、浦東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基本完成……近年來,新區高站位精心規劃、高標準精致建設、高水平精細管理,旨在打造顏值更高、氣質更佳的美麗新區、品質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