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報
海綿之城,示范先行。
自2021年入選全國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杭州以“水生態恢復、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改善、水資源涵養、韌性宜居建設”為重點,從優先解決對人民群眾生活生產影響大的積水內澇等問題入手,堅持全域謀劃、系統施策,堅持因地制宜、有序實施,努力建設形成“山—水—林—城—湖”系統保護修復與治理、統籌洪澇潮風險防控、藍綠系統交融下的水與園林協調發展三大示范。
截至目前,三年示范期間計劃實施的537個項目,已開工514個,完工227個。大小海綿聯動,一座“會喝水”、有韌性的生態城市正不斷形成。
“我們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高品質打造‘安瀾海綿、民生海綿、品質海綿、數字海綿’,不斷優化城市水環境、提升城市水安全,加快建設韌性宜居的幸福之城。”市海綿辦(市建委)負責人表示,將始終貫徹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不斷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杭州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努力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城市范例夯實生態基底。

蕭山區新塘高鐵公園-礫石排水溝
從組織架構到頂層設計
全面構建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作“四梁八柱”
海綿城市建設推進,既需市區兩級聯動,也需部門左右協同;既要高站位謀劃規劃綱領,形成制度安排,也需精細制訂專項方案、形成管控體系。
從強化執行力入手,杭州不斷建強縱向貫通、橫向協同、執行有力、高效精細的組織體系,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工作“一竿子插到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海綿城市建設,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海綿城市建設協調小組,并設立專門機構,配備專職人員,統籌推進全市海綿城市工作。”市海綿辦(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各區、縣(市)也相應成立了海綿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建立各項工作推進機制,形成了“市級統籌、市區聯動、屬地管理、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
不僅如此,杭州海綿城市建設的地方立法步伐也大步邁進。
“推進《杭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的立法流程是我們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我們希望把海綿城市建設中涉及各部門工作職責以法律形式固化下來,確保各司其職、實施到位。”市海綿辦(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海綿城市專項立法還將在立項、規劃、設計、施工、竣工驗收、運行維護等環節明確海綿城市要求,落實閉環管控。
系統工作需要系統謀劃。海綿城市建設推進過程中,杭州堅持“規劃先行,總體布局”,形成全域海綿城市建設“一盤棋”“一張圖”。
近年來,市海綿辦(市建委)牽頭陸續編制了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海綿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總體性控制要求,基本形成了技術體系框架。2022年,根據系統化海綿城市工作要求,市海綿辦(市建委)完成了排水防澇專項規劃、供排水專項規劃編制,市、區、重點區域多層級的系統化實施方案編制等也順利完成。今年,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修編工作也正有條不紊推進。
既要“步調統一”,也要“因地制宜”。
在系統化實施方案編制的過程中,杭州采取市、區兩級方案相結合的編制模式。其中,市級系統化方案以解決水安全保障、水生態改善、水環境提升為目標,以排澇片區為單元,重點關注海綿生態設施建設、洪澇潮防治、防洪排澇設施建設、非常規水資源整體利用;各區系統化方案則突出屬地特色,在評估現狀排水能力和內澇風險基礎上,以提升品質為目標,完善源頭減排體系。統分結合,不斷強化、完善、充實全市海綿示范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
從精細實施到全程管控
建管并舉加快形成海綿城市建設治理體系
對標國家海綿示范城市的建設要求,杭州不斷強化“以海綿為引領”的項目建設模式,不斷構建從流域、城市到設施、社區層級遞進的海綿城市建設格局,同時不斷建立健全建管機制,實現全過程管理。
一系列機制保障和配套制度呼之而出,推動海綿項目層層發力、扎實建設。
杭州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績效目標評價辦法,每年向各區、縣(市)下達年度目標任務,并落實考核。明確相應的資金獎補和分配方案,組織開展海綿示范區和示范項目評選,對成效顯著的區、縣(市)和建設主體進行資金獎勵,并不斷將考核重點從項目建設“完不完得成”提升到“建設得好不好”層面。

陽陂湖
有“尺子”,也有“板子”。
市海綿辦(市建委)建立市、區兩級日常工作機制,采取定期會議、月度報表、培訓宣貫等形式,統一標準要求落實海綿建設;會同技術團隊組成督導組,對在建項目進行方案復核和現場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并落實整改反饋、定期通報等工作機制,形成“你追我趕、創優爭先”的工作氛圍。
一系列“量身定制”、落地性強的技術探索持續深入,形成“杭州特色”。
針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新要求、新標準,杭州一直積極推進適用于本地情況的各類型技術研究,根據氣候、降雨、土質、地形等影響因素編制海綿城市建設低影響開發技術導則、圖集,指導全市海綿城市建設;同時,開展杭州市海綿城市設計方法、老城區污水提質增效、海綿城市建設監測體系、海綿城市建設模型參數指引等課題研究,高質量推進系統化示范工作。
海綿城市建設與專項工作結合的腳步也不斷走深走實。
如結合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出臺了老舊小區改造技術導則和工作指南,在城市有機更新中不斷深化海綿城市建設;圍繞景觀打造,開展《海綿城市景觀營造及示范應用》《海綿技術在杭州園林綠地中的應用》等相關課題研究,探索海綿城市實施過程中的各種景觀營造手法,加快打造有江南水鄉氣質的杭州特色海綿城市。各區、縣(市)也根據自身需要,因地制宜開展相關技術標準和創新課題研究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市海綿辦(市建委)還經常性地開展業務培訓,邀請業內專家開展學術交流、技術研討、政策解讀等活動,提高從業人員專業水平,不斷強化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支撐。
一套數字化賦能的海綿城市監測體系也逐步完善,提升海綿城市建管智慧化水平。
在整合林水、城管、生態環境等部門數據資源的基礎上,杭州以市內澇監測預警平臺為底座,正打造更加經濟、更有生命力的“杭州市海綿城市智慧管控平臺”,實現項目管控、績效評估、監測預警分析等智慧化功能,不斷構建更為完整的海綿城市監測體系。
從點上開花到全域拓展
系統化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一系列制度政策護航與助推下,杭州海綿城市項目建設全面鋪開、層級遞進,實現從“點上開花”到“面上拓展”,從“量”到“質”的升級,系統化海綿示范城市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
水環境質量持續穩中向好,一幅水清岸美、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徐徐展開。
2022年,杭州22個國控斷面、17個省控斷面、56個市控斷面、18個市級交接斷面水質優良率和功能區達標率均為100%,水質情況歷年最好;在全省266位市級河長排名中,市級河長履職積分全省第一,全省前10名中杭州占據6席。同時,杭州2022年以第一名的成績榮獲全省“五水共治”優秀市“大禹鼎”,連續6年獲此殊榮。
排水防澇水平大幅提升,更具韌性的城市生態格局不斷形成。
2022年,全市清理疏通雨水管網1.5萬公里,結構性檢測1500公里,改造雨水口4萬余個,清淤城市河道20公里18萬方,整改完成7處歷史內澇點及166處易積水點。“去年,全市啟動防汛應急響應24次,完成19次暴雨、2次臺風處置工作,均未出現城市內澇。”市海綿辦(市建委)相關負責人還介紹,在排水防澇綜合規劃修編過程中采用模型評估方式對杭州城區內澇情況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杭州市城區內澇風險明顯降低,配合杭州市防汛應急預案,能有效應對標準內降雨。
海綿示范城市績效目標全面落實,具有杭州特色的海綿城市體系基本形成。
從銅鑒湖等湖泊水系到運河亞運公園等園林綠地,從亞運村等城市新區到小營巷社區等既有民居更新……海綿城市理念逐步融入每個城市建設工程中,變“被動”為“主動”,項目建設也不斷從碎片化向區域化轉變。隨著一個個項目建成投用,城市蓄水、滲水和涵養水能力持續提升,海綿城市不斷從理念落地成為實景,變成市民群眾可觀可感、觸手可及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不僅如此,杭州形成的“市級統籌、市區聯動、屬地管理、部門協同”的海綿城市工作機制和“協調小組+海綿辦+技術團隊”的“管理+技術”協同模式,有效保障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作持續走在全國前列,不斷探索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杭州經驗”。
運河亞運公園

運河亞運公園位于拱墅區學院北路999號,占地46.77萬平方米,綠化率達到72.03%。公園周邊水網密布,涉及永興河、嬰兒港河及北莊河,承接河流汛期的排澇功能。
公園按照“示范先行、四周輻射、點線成面、全面覆蓋”的總體設計思路,完善周邊片區蓄排平衡體系,因地制宜打造城市空間景觀廊道和景觀節點體系,帶動周邊區域的低影響開發建設,實現聯結成片。公園利用LID技術并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以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生態草溝、雨水調蓄模塊、人工水體、生物滯留帶、表流濕地過濾、綠化屋面等多種低影響開發設施配合互補,共設置了約6萬平方米屋頂綠化,透水鋪裝約7.2萬平方米,下凹綠地面積約2.9萬平方米,雨水回用設備2套。
建成兩年來公園運行效果良好,歷次大雨均未出現積水情況。公園將收集和凈化的雨水應用于綠化灌溉、道路沖洗、洗車用水,非傳統水源利用率達40%以上,有效節約了水資源。同時,公園內還安裝了地下管網積水監測系統,借助5G以及物聯網傳感器技術,能夠對海綿設施運行效果進行分析和評估。
目前,公園已累計開展場館惠民開放2萬余場次,日接待游客最高超40000人,成為深受市民喜愛的都市生活“后花園”。
望江單元SC0401-A33-17、18 地塊42班小學建設項目

望江單元SC0401-A33-17、18 地塊42班小學建設項目是上城區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項目,位于望江單元婺江路、凱旋路沿線地區,占地面積5.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綠化率為17%。校園分為南、北兩個排水分區,雨水通過西側海潮路、北側甬江路排入市政管網。
該項目全面貫徹“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組織、生態優先”理念,采用了透水鋪磚、下凹綠地、雨水回收等海綿城市建設新工法和新材料,通過優化雨水地表徑流組織,合理確定設施匯水范圍,并根據設計目標及匯水分區分布,設置透水鋪裝4400平方米、下凹式綠地1450平方米、蓄水池400立方米,總調蓄容積達到617.5立方米,實現了2個匯水分區內雨水優先匯入海綿設施,切實達到了雨水外排的削峰減排效果,增強了對雨水的滯蓄、凈化和利用。
項目投入使用兩年來運行效果良好,歷次大雨均未出現積水情況,通過雨水桶和蓄水模塊收集和凈化的雨水應用于綠化澆灌,有效節約了水資源。同時,校園內還安裝了雨量計、水位監測、流量計等監測設施,能夠對海綿設施運行效果進行分析和評估。
銅鑒湖防洪排澇調蓄工程

銅鑒湖防洪排澇調蓄工程東南臨錢塘江,西至靈山、龍塢景區與富陽接壤,北靠西湖風景名勝區,是之江地區整體防洪排澇調蓄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之江地區的防洪排澇能力,特別是應對城市局部短歷時暴雨具有重要作用。
項目規模為調蓄面積1.35平方公里,湖底高程2.5米,調蓄庫容320萬立方米,總庫容為500萬立方米;沿湖設置護岸28.3公里,建設銅鑒湖隧洞長約1.84公里;設置銅鑒湖泵站,設計流量2立方米每秒,銅鑒湖周邊新建節制閘2座。
項目任務以防洪排澇為主,兼顧改善水環境,提升水景觀。平水期,銅鑒湖可蓄水營造良好的河湖水環境,并可利用銅鑒湖泵站通過銅鑒湖隧洞向之江地區配水,可有效促進轉塘區片平原河網的水體流動和水質凈化。洪水期,通過銅鑒湖隧洞可分之江北部地區的山洪水至銅鑒湖調蓄區,再通過四五排澇閘站等排至錢塘江,減輕團結浦和轉塘街道易澇點的行洪排澇壓力。
銅鑒湖項目工程實施后,提高了區域排澇標準,減少了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使原區內受淹土地重新被有效利用;同時,銅鑒湖調蓄區的建設增加大片城市綠地,河湖溝通打造出自然景觀,將使得雙浦區塊的環境得到質的飛躍,提升了土地利用價值與城市形象,促進之江整體經濟的高效發展。
北塘河畔及周邊區域提升改造工程

北塘河畔及周邊區域提升改造工程西起時代大道,東至風情大道,長約5.4公里,兩岸綠地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
該工程采用由城市向河道階梯式排水的措施,利用植物與人工技術,沿河道分級凈化,實現最大化優化水質與生態修復。同時,將海綿城市的內容充分融入景觀,將北塘河打造成具有綜合生態功能的綠色通廊。
主要舉措有:一是綜合運用透水混凝土、陶瓷透水磚、離縫鋪設的青石板、生態植草磚、透水瀝青等眾多透水材料及施工工藝,努力實現道路鋪裝的透水性。二是在所有鋪裝、游步道邊緣均設置60厘米寬的綠化凹溝,形成綠地與鋪裝之間的生態植草溝。同時設置溢水口,排出過剩雨水。三是在2個核心公園綠地中通過管網收集雨水至濕地進行蓄集、凈化,并作為景觀用水。采用多樣的生態駁岸,運用沉水、挺水、浮水、濕生等豐富的植物配置,凈化水質,通過多級跌落最終以清澈的溪水匯入北塘河。四是沿北塘河兩岸形成寬窄不一的灘地,與沿水岸的復合植物群落共同構建完整的濱河生態緩沖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