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心市區水環境治理大會戰展開
中心市區水環境治理大會戰展開——生活污水杜絕直排海江河湖
中心市區93個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提升大會戰項目(第一批)加快推進、24條內溝河年底前完成清淤、八卦溝每日將獲4.5萬噸補水量……為持續改善中心市區水環境,泉州市中心市區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及內溝河水質提升大會戰已如火如荼展開。泉州市中心市區污水收集處理提質增效及內溝河水質提升指揮部相關人士表示,將通過實施大會戰,實現中心市區污水治理“雙改善雙提升”(內溝河、國省控斷面水環境雙改善,污水收集、處理能力雙提升)的目標。
全面排查 不放過一處排放口和管網病害
隨著城市范圍擴展、人口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泉州市中心市區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的短板愈加明顯:一些污水管網存在錯接、漏接、混接、斷頭管等病害,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海江河湖”現象屢禁不止,還有一些區域為污水管網空白區。只有將存在的問題全部排查出來,才能實現“系統治理、標本兼治”。按照中心市區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及內溝河水質提升大會戰安排,泉州市全面開展入江入河入海的生活污水排放口排查和污水管網排查。
按照“污水不入海、不入江、不入河、不入湖”要求,泉州市對中心市區內溝河(排洪溝)等70條水系170公里以及入海入江入湖排放口實施全面排查,并做好排放口水質檢測、全面分類落圖,標明具體位置、用途屬性、水質情況等。根據排查和檢測情況,各區將生成項目分類推進整治。
對中心市區污水管網的排查,相關負責單位圍繞“全收集、全處理”和“前端、中端、末端”污水收集環節,全面摸清入戶收集率、內溝河兩側排水管網分布、“一廠一策”處理能力、污水處理設施達標排放等情況,查清錯接、漏接、混接、斷頭管等病害問題,找出污水管網“空白區”,并將排查結果全部落到“一張圖、一張網”,為接下來的系統性、分區分類整治打好堅實基礎。
結合相關專項規劃及上述污水管網排查發現的問題,今后泉州市每年將新建、改造排水管網不少于50公里。對已摸排出的1578公頃的中心市區污水管網“空白區”,各區將結合片區改造,用三年時間在2025年底前全面消除。
推進建設 清淤24條內溝河、生態補水八卦溝
在開展污水管網排查的同時,中心市區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提升大會戰的第一批項目抓緊推進中。
這些項目共93個,有泉州城建集團實施的省道307線潘山招賢社區污水管網缺陷修復、后埔片區之市政道路工程(港灣街、通海大道南段)項目污水管道新建等,有泉州水務集團負責的安吉路、寶洲街、城西路、東湖街、火炬街等一批道路的雨污分流改造、改建,以及東湖、東美、華豐、銘湖等老舊片區(三水兩電)改造工程,還有鯉城、豐澤、洛江、泉港、臺商投資區、南安市豐州鎮等地組織的道路排污管道工程建設、改造等,建設年限大多是2024年底前完成。
改善中心市區內溝河水質是此次大會戰的重要工作之一。泉州市組建工作專班,組織實施內溝河清淤,今年重點對近兩年未清淤和清淤后出現淤積返潮的市區24條內溝河開展清淤工作。爭取8月底前,完成平原渠、田淮渠、玉田渠、八卦溝、霞洲引港等14條內溝河清淤,年底前完成其余10條內溝河清淤。內溝河水動力不足,是影響水質的因素之一。為促進內溝河水循環,泉州市健全水動力調節提升機制。今年內,將智能化改造晉江沿線水閘,科學開閘補水,最大限度利用潮汐資源,增強內溝河流動性,并實施生態補水和污水處理廠尾水回收利用。據悉,4月份泉州市將啟動市區排洪溝B段對八卦溝的生態補水工程,8月份完成后,八卦溝每日可增4.5萬噸補水量,水質將獲明顯改善。
□記者陳淑華 高慧子 通訊員陳清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