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的探索與思考——以《蘇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35)》為例
導讀
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是“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層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城市生態發展的涉水頂層設計,是提升城市水環境、修復城市水生態、保障城市水安全、合理利用城市水資源的系統方案,為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供管控依據和支撐。住建部發布的《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暫行規定》、江蘇省住建廳發布的《江蘇省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導則(試行)》對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框架體系作出指導,本文結合蘇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中的探索與思考進行歸納介紹。
本文字數:2752字
閱讀時間:8分鐘

作者 | 蘇晗
蘇州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規劃景觀事業部規劃二所總工,高級城市規劃師
01
總 體 思 路
規劃通過分析國家、江蘇省以及太湖流域的發展、保護目標,以及蘇州市城市發展戰略和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蘇州市發展目標和發展策略,從目標導向出發,提出規劃重點包括保護及修復大海綿格局,完善主城區藍綠空間,全面提升蘇州城市水環境,傳承蘇州水文化。
針對蘇州市降水量豐沛、平原地勢、水系縱橫、地下水位較高等特點,及城區面源污染突出、水質亟待提升優化等重要問題,從問題導向出發提出規劃重點應圍繞水環境整體改善、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以及防洪排澇安全格局優化等方面,提出以“凈化、蓄滯”為主,兼顧“滲、用、排”等功能需求的海綿城市建設主體思路。

針對不同的研究范圍,規劃自上而下提出了三個層次的不同深度的規劃構思:
第一個層次,蘇州市域層面,主要研究基于河湖水系的生態敏感區劃定及生態安全格局構建。
第二個層次,蘇州市區層面,主要內容包括構建市區生態安全格局、劃定市區匯水分區、確定蘇州市區防洪排澇標準與體系;劃定主城區藍綠線;從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處理的全過程進行系統方案構建,從而為水質保障提出設計指引;提出市區分區建設管控指標及公共海綿設施空間布局。
第三個層次,重點地區層面,主要內容包括建立重點建設區的內澇評估現狀模型、規劃模型以及水質模型,以消除內澇風險、改善水質為目標,通過與道路豎向專業協調、調整水系斷面、調節雨水管網、調整低影響開發設施布置等措施,同步實現年徑流污染控制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指標,并提出管網規劃和海綿項目規劃。


02
規 劃 目 標
將海綿城市理念與城市開發建設有機融合,探索改善水環境、保護水生態、強化水安全、弘揚水文化的協同模式,把蘇州市建成平原河網城市城水共生的典范。
保護蘇州山水林田湖等天然海綿體要素,豐富江南水鄉特色;
充分利用藍綠本底條件,通過系統化海綿建設,改善城市水環境;
治水新理念與城市開發建設相融合,實現雨水資源化和生態化管理;
源頭控制和水系調蓄相結合,保障城市排水安全;
注重改造建設與水文化傳承弘揚的關系,提升水文化品質。
03
規 劃 特 色
1、構建綜合統籌的系統方案
根據保護水生態、改善水環境、保障水安全、涵養水資源方案確定的措施,需要綜合分析地塊和市政項目的協同作用和功能,進行綜合統籌,并分別從源頭減排(建筑小區、道路廣場海綿化改造等)、過程控制(管網、調蓄設施、臨時凈化設施、污水處理廠等)、系統治理(山水林田湖、園林綠地、河道整治等)三個方面進一步梳理,從而提出海綿城市建設任務和規模。
2、構建水系統綜合策略
面向蘇州市區提出包括全過程徑流控制、排水分區循環、城市點源污染控制、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生態安全格局保護等策略。其中全過程徑流控制策略從源頭-過程-末端對雨水進行全過程管理,實現徑流控制和污染控制雙重功能,從而實現水環境改善和排水防澇安全的雙重目標。排水分區循環控制策略以排水分區為污染削減單元,在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的基礎上,針對末端的河道水體,通過強化公共空間和濱水地塊內海綿設施的污染削減能力來實現排水分區水質達標的目的。

3、構建因地制宜的建設目標體系、指標管控體系及海綿設施
根據蘇州本身就是個大海綿體的特點和城市面源污染突出、水質有待改善等問題,結合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蘇州市城市發展及整體景觀要求,合理確定規劃目標和低影響開發設施建設方式。
靈活運用蘇州園林、江南水鄉等景觀特色,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低影響開發設施,營造與江南水鄉風貌相協調的海綿設施景觀。對老城區進行“微改造”和細節優化,在保護蘇州特色的基礎上,提升城市的宜居程度。
4、GIS技術應用于建設分區劃分
利用GIS技術對坡度要素、下墊面、建設密度等現狀條件作出分析,選取對應蘇州的適宜性評估因子,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評估因子權重,運用GIS空間疊加分析,科學評價海綿城市建設用地適宜性,并根據評價內容,將規劃區劃分為海綿建設側重點不同類型的分區,做出有針對性的海綿建設指引。
5、綜合模型技術應用于重點建設區系統構建
結合各個近期重點建設區的匯水區數據、排水管網數據、水文氣象數據、河道數據以及地形高程數據,使用DHI公司Mike系列模型構建城市內澇現狀評估模型,評估各片區內澇風險。同時構建swmm模型,并結合控規規劃及近期建設計劃,將新建地塊和改造地塊作為開展徑流控制的重點項目,通過與道路豎向專業協調、調整水系斷面、調節雨水管網、調整低影響開發設施布置等措施,同步實現年徑流污染控制率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指標,并提出管網規劃和海綿項目規劃,使片區建設具有可操作性和目標可達性。
04
規 劃 協 調 反 饋
與總體規劃的關系——蘇州市海綿專項規劃與蘇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同步編制,已將海綿城市建設目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目標指標體系,并且出了幾點配置要素與海綿城市理念緊扣,包括:以水環境治理為重點,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污染治理;構建復合多元的“水網體系”,塑造具有吸引力的濱水空間等。
與詳細規劃的關系——控規是實現海綿城市建設任務的重要建設管控手段?匾巹澏ㄋ{線、綠線控制范圍,分解和細化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的分區建設要求,結合建筑密度、綠地率等約束性控制指標,提出各地塊的徑流總量控制率、綜合徑流系數、透水鋪裝率、綠色屋頂率等控制指標及要求。蘇州市海綿城市示范區控規等控制性詳細規劃已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與相關專項規劃的關系——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以水為紐帶,與城市水資源規劃、供水節水規劃、污水規劃、排水防澇規劃、城市防洪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綠地規劃等專項規劃在管控空間、用地豎向、規模數目指標等方面做好協調銜接,從而實現不同專項規劃在統一城市空間的“多規合一”。其他相關專項規劃在與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同步編制的過程中已經有一定的協調和反饋。

05
小 結
編好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做好頂層設計,要以恢復和修復生態本底、系統解決城市水問題為基本起點,體現因地制宜,以系統思維為宏觀統籌,以定量定性分析為根本依據,以規劃管控為重要手段,結合新技術新趨勢仍需不斷優化調整編制方法。
本文來源:蘇州市海綿城市研究院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你可能還想看這些
利茲·夏普:重建英國向海綿城市的轉型——公眾參與的作用 | 水網地區城鄉發展與規劃國際會議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住建部: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任心欣:深圳市海綿城市規劃與實踐 | 學術季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原標題:《案例 | 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的探索與思考——以《蘇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35)》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