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6-21 作者: 圖片
百廿太理,薪火相傳。正值我校120周年校慶之時,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將舉行“百廿太理·著名校友學術論壇”系列活動。2022年6月16日,我校1978級校友北京建筑大學郝曉地教授和1993屆校友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朱廷鈺研究員為我院全體師生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建成院長主持了本次學術論壇,論壇在線上線下同時召開,參與人數達到200余人。
此次學術活動,郝曉地教授和朱廷鈺研究員分別做了“藍色水工廠:框架與技術”以及“鋼鐵行業煙氣減污降碳技術展望”的報告。郝曉地教授詳細闡述了自己的學術思想,即“一個中心(可持續)、兩個基本點(碳中和與磷回收),最終全面變藍色”。朱廷鈺研究員從鋼鐵行業發展背景、污碳同源特性等出發,提出我國鋼鐵行業減污降碳協同控制路徑,最后介紹了大型球團焙燒機嵌入式SNCR+SCR脫硝工藝。
此次學術論壇極大開闊了學院師生的學術視野,了解到學術前沿動向,眾多師生展開了熱烈的學術討論,紛紛表示受益匪淺。環工學院將繼續舉辦系列學術論壇,提高學院學術氛圍,加強與國內外優勢單位的交流與合作。
郝曉地教授,太原理工大學1978級給水排水專業,現為北京建筑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市政與環境工程專業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污水生物脫氮除磷技術、污水處理數學模擬技術、污水處理碳中和方案以及可持續環境生物技術。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Water Research》擔任區域主編(Editor)12年;2020年至2021年連續入選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布的世界排名前2%科學家排行榜;2022年入選全球學者庫網全球頂尖前10萬科學家排行榜;獲首都教育先鋒“科技創新個人(2009)”、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10)、北京市留學人員創新創業特別貢獻獎(2012)、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2014)。著有《可持續污水-廢物處理技術》(2006)、《Water Infrastructur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China and the World》(2010)、《磷回收概觀與磷回收技術》(2011)、《污水處理碳中和運行技術》(2014)、《藍色經濟下的水技術策略》(2020)等5部專著;發表國內外學術論文300余篇,其中,SCI論文超過100篇。目前,受中國水協委托正在編制我國首部《城鎮水系統碳核算與減排技術指南》。
朱廷鈺研究員,太原理工大學化工學院1993屆化學工程專業,現為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朱廷鈺研究員長期從事鋼鐵行業減污降碳技術與應用研究,是我國鋼鐵環保領域知名科學家,是國內“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率先提出者及攻關踐行者。基于源頭-過程-末端的全過程控制理念,他構建了鋼鐵行業多工序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污染控制耦合能質增效、半干法協同控制技術體系,為全流程、全過程、全組分的全面減排提供強力支撐。獲202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1)、省部級一等獎2項(均排名1),其余省部級獎8項(均排名1)。主持研發的鋼鐵超低排放技術被中國科協評為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十大進展”。發表SCI論文100余篇,出版中英文專著8部,授權發明專利80余項,其中國際專利1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