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從王凱軍新書里學管理和看個人成長
時間:2023-10-07 09:19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薛濤
評論(0)
本視頻為薛濤受邀參加《王凱軍環保回憶錄》圖書分享會的現場發言整理,為便于大家閱讀,采用第一人稱敘述。本文主要從個人成長和企業戰略選擇角度,對王凱軍之所以成為王凱軍老師進行了深入分析,挖掘了王老師身上的復合優勢,以及他敢于平視,與人為善等美好品質。這些也成為所有人可以借鑒的經驗。
要點提煉
01
一個人的一生是由很多大的選擇和小的選擇決定的。每一次的選擇最好匹配自己的能力和愛好。接地氣的技術研發是凱軍老師的核心長板,再加上他在于市場、管理等方面的復合能力,最終成就了行業唯一的王凱軍。無論對于個人職業發展還是企業發展來說,學會從管理學的戰略選擇角度思考,都有很大幫助。
02
在無數選擇中間,王老師以模糊的正確的選擇,形成了自己特殊的人生軌跡。無論企業戰略還是個人戰略,都是在做選擇。決定選擇的三要素,就是自己的長板(老子說的物形之)、時代因素(上善若水)和選擇者的人生觀(陽明說的致良知)。如果選擇做企業,王凱軍或許會是一位企業家,但中國的環保企業家很多,王凱軍老師卻只有一個,愛看德魯克和學管理成就了王凱軍的復合長板。
03
人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企業也是;凱軍老師的成功的因緣和合,比如他20年前就提出的產品化驅動,就是產業當前發展的方向。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有機結合在存量市場上的二次優化,將是行業下一個春天的重點。BOT時代的結束和北控碧水源等當前面臨的危機挑戰;由量轉質就是內卷,轉型都是卷出來的。
04
我們的膽怯限制了我們去發現和掌握機會。對什么事一旦仰視,智商就會被壓制,所以要有膽識,要有平視世界的能力;凱軍老師的厲害之處在于很年輕的時候,就有平視世界的水平,在尊重國外技術優點的情況下,也敢去做自己的突破。在當前內卷的時代中,發展的路徑就是長板和興趣結合。如凱軍老師的成功不光因為技術天才,也在于他的復合能力。人有沒能力站在未來看現在,是核心的差距。
05
看書不是書,看到后面的人性才是要害;學管理的好處就是學會看/做方法論;復合能力的獲得可能來自樂趣的摻雜,就是好奇心和快樂;德魯克、老莊和稻盛和夫應該是凱軍老師實踐的指南;稻盛和夫所倡導的精進和為善,給凱軍提供了力量;善的力量:開放、知止、謙遜、共贏、輸出(奉)、平視、膽識、洞察;東方哲學的力量、稻盛和夫和他的師父陽明,是中國未來內卷中的心靈指南。
視頻請點擊↑↑↑
01王凱軍成為王凱軍: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離開環科院以后,凱軍老師在科研院校、政府和企業之間,選擇了去院校獲得比較大的自由。我認為這是凱軍老師人生中一個非常關鍵的選擇。
當然人生中一些大的選擇,是由各種細小的選擇決定的。這次選擇是一個明顯的大選擇,匹配他的能力和他的愛好,這個選擇也最終塑造了凱軍老師在環保上的影響力、貢獻以及成就。
我們可以看到,王凱軍老師對于產業的關注和投入的熱度比較大,他希望技術開發以后,能夠在產業中心轉化,促進整個行業的提升。他未必愿意在一個技術上反復打磨一輩子,他的技術又和應用場景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直接相關。
《王凱軍環保回憶錄》一書上大概有5到6個需求場景中間技術的突破,無論是國外技術轉化,還是國內技術原創。比如說污泥有機廢棄物處理,包括厭氧包括納米平衡劑、地下污水廠、污水概念水廠等,都是隨著時代的周期,做了很多突破性研發。
接地氣的研發和突破是凱軍老師一個核心的長板。同時,在企業戰略和個人發展中間,在管理學、環境產業以及政府環境管理方面多重的復合能力是他的第二個長板,這兩個優勢相加,塑造了王凱軍在行業內的如叫釘子般的附著力和油水混合的復合力。這跟他的興趣專長都有關系,在這種興趣和專長的綜合作用下,他又在知行合一中間悟出很多哲理性的思考。
凱軍老師的哲學,就是對一些管理學現象的思考,包括對系統的認知,對于綜合性和平衡性包括產業、商業、政府管理和技術的商務關系,以及公共管理包括環境管理,然后他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商業邏輯的整合。所以,在與產業相關的技術研發上,凱軍老師的長板引發他對復合性的關心、關注,也反過來讓其綜合能力有所變化和提升,最終形成自己的方法論。
所以,從管理學或者戰略角度進行問題思考,對于我們個人的職業發展和企業的發展,都有很大幫助。
02選擇之模糊的正確:復合長板、順勢而為、格局為上
王老師的人生歷程中,看起來有很多偶然,實際上又感覺到其中有一種冥冥之中注定的東西,這就是一種模糊的正確——在一個大的原則下去做很多事情,然后形成了自己特殊的人生軌跡。
凱軍老師從環科院這樣比較嚴格的科研體系里,一路選擇,最后進入清華大學這樣相對自由的科研體系里,選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凱軍老師從政府機構直接走進企業,他可能會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但優秀的企業家很多,優秀的王凱軍老師卻只有一個,比較珍貴。
說起來,從企業戰略到個人戰略,都是在做選擇。到底用什么原則去做這個選擇,需要向長遠看,要發揮自己的所長。
王凱軍老師不可能被復制,因為時代的原因,很多東西都過去了。記得南懷瑾解讀老莊時貌似說過,我們剛入世的時候看的是論語,那是百貨店,有你生活中所必須的東西。當我們四五十歲的時候,看的是老子,那是藥店,是解決我們人生的本質——我們所追逐的核心目標是什么、原則是什么,或者說我們在復盤,或者在確認我們為什么會走到今天。
凱軍老師人生中的選擇,其實很多是本質的東西。他追求開放創新。他看到一些技術產業化之后就會放手,讓企業去完成下一階段的任務,中間他也會伸出援助之手。可以看到,凱軍老師沒有從金錢的角度出發去抱住一個技術,把它做大做強然后上市,成為一位企業家。
“我相信他有這樣的能力,這可能也不是他全部的能力,但是企業家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比如公關、營銷等等。在國內環保市場,做乙方會比較殘酷,這也許不是他所擅長的,也許需要他自己涅槃。總之,如果這樣的話,凱軍老師對各種創新的熱愛,以及他在此的復合能力長板就會被浪費掉。所以他許多選擇背后,一定有其人生觀基礎。”
03時代的周期不可復制 產業的下一個春天在哪里?
古希臘哲學家克拉底魯說過,人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無論是個人到企業其實都很難復制,比如北控水務,比如凱軍老師,因為時代的周期已經過了,但是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去看未來。
在凱軍老師的人生歷程中,他在20年前就提到了產品化、Lipp罐。E20環境平臺最近正在推產品化,認為環保產業應該向別的行業看齊,成為一個成熟的產業,產品化繞不過去,必須要做。而凱軍老師在20年前就提到要標準化、裝備化,要有系統,以及智慧的加持。當時他和山東十方環保合作,在談到厭氧技術在工業上以及在有機垃圾處理上的轉化時,他都在強調這個,到現在,實際上這條路還沒走完,十步只走了一二步。產業發展,需要我們這個行業的精英繼續推動。而王凱軍老師的前瞻性,讓我印象深刻。
除此之外,還有凱軍老師對商業的敏感性。2003-2008年,正是國內BOT最初發展的黃金時代。胡曉勇帶領中科成通過BOT快速發展。2007年,由化學工業部第三設計院改制而成的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它曾參與了柏林水務的投資,上市之后比較看好工業特別是化工市場,卻沒有在BOT上做很多,從而錯過了那段BOT發展的浪潮,否則它可能會成為一個小的北控水務。還有曾經的凱丹水務、天津環科院等,也都是做了幾個小BOT項目就不再做了。
那個時代有一個周期,就看誰能抓住。其實這是一個產業或者商業上的問題,凱軍老師當年在這方面也有思考。現在,北控水務作為一個行業領頭者,所面臨的挑戰是資產由量轉質、擴張速度下降。這時,該如何實現技術驅動?在此,北控水務可能比中持實現技術驅動還要復雜,因為它原來在資本方面太強了。
實際上,環境產業一路走來,真正走向技術驅動也是最近幾年的事情。而類似這樣對于企業戰略的思考和對市場的觀察,在他的人生中有很多。依據凱軍老師這些年所積累的經驗,相信以后這樣的事情還會出現不少,而他的技術能力的發揮,在產業未來中,也會占據更高的位置。其中關于產品化驅動的思想,未來也會有更高的評價。
從量轉質是一個行業內卷的過程,這其中的技術創新,和適應的商業模式結合,會實現存量市場的二次優化。我相信,這會是環保行業的下一個春天。
04光有技術天分未必成就現在的王凱軍 要有平視這個世界的能力
那么,是不是一卷了,大家就沒有機會了?
其實我們都是站在現在看過去,然后覺得那個時候機會多,實際上就看能不能抓住機會,或者有沒有能力。一般人做不到站在未來看現在。
其實站在未來看現在,依然會覺得有很多機會。只不過是有一些東西抑制了我們對于機會的發現和把握。
如侯總(行業投資者)所言,如果我們較早地進入閉環,就封閉了自己的發展空間。我理解,閉環就是你膽怯。
我曾經講過一個人生長到50歲的循環,就是從膽識到常識,從常識再到學識和知識。
人為什么會膽怯?因為你沒有實現平視。對什么事一旦仰視,你的智商就是被壓制的。
比如你如果特別怕你導師,一見他就哆嗦,你就很難吸引他對你的關注和他對你的認同。
污泥行業有個網絡名人叫泥客莊主,是一個外資企業的代表,基于本身位置,他應該對國內的技術有一些瞧不起,是俯視的態度。俯視就會影響對一些事情的客觀判斷。泥客莊主對行業和項目的很多質疑文章,非常受行業認可,其中中國水網也報道過他對于廣州污泥項目采購的批評,留給大家深刻的印象。但他對凱軍老師的質疑并不成功。
在污泥市場的草莽時代,國產技術中間有90%部分實際上并不成功。其中很多人做項目靠的是關系,做一兩個就消亡了。比如當時較受關注的低溫干化、高壓板框技術,最后都“掉下去了”。但凱軍老師參與的幾個技術總體上是成功的,至少成功率比別人高。
我國的環保技術,的確有很多引自國際創新,比如濾池、MBB、生化中的各種工藝,都是國外先出現,但是我們也有可以平視西方世界的優勢,比如中國市場有很強的化工優勢,有很強的反向創新和走向世界的能力。
凱軍老師難得的一點就是,他還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有平視世界的水平。他尊重國外技術的一些優點,同時也敢去突破,沒有被仰視壓制了智商,我覺得這個確實是一種天分。
他天分的背后是什么?我覺得還是他在此方面確實有專長,有自己的長板,是個技術天才。
記得環保圈里最傲氣的一位企業家韓小青說過,環保行業里他只認“兩個王”:一個是他的老師王占生,另一個就是凱軍老師。他的話或許只屬于個人意見,但作為一個對自己的技術自視甚高的企業家,也足見他對凱軍老師技術能力的認可。
我們常講,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企業也和人一樣,在大家前進的過程中都會有很多疑惑,尤其是在比較內卷的背景下,如何找到自己的長板?如何找到自己的發展之路?
永生者都是長板和興趣相結合,在興趣的基礎上,把長板精良地發揮出來。當然,光有長板不夠,還要有很多其他東西在里面。正確的選擇,還需要有一些“道”的東西。光有技術天才,也未必能成就一個成功的王凱軍,其中也肯定有一些復合能力的作用。
05由量轉質的時代“善”是突破競爭的本質力量
我覺得學習管理學,對于人生的認知有幫助,會讓你學會看系統、看方法論,進而學會綜合調度,這樣看待市場和技術之間的關系會更準確,這屬于復合能力,肯定比一個純技術專家要強。凱軍老師一直在非常有意地培養和實踐這方面能力,而且得到了樂趣。也正是因為不光是有技術上的長板,所以才會成為現在的王凱軍。
在管理學領域,德魯克肯定會占有一定地位。凱軍老師沒有提到老子,但我想他對老莊的思想肯定有很多的感悟。還有一個人,我覺得凱軍老師的行為和其所強調的,都和它非常共振,他就是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強調,在追求對事物不斷親近過程中,它都要有一個東西去打磨,打磨到至少在市場上能夠自己跑了,才會放手,這就是稻盛和夫所強調的“善”的力量。
這個東西看起來很教條很迂腐,實際上它是日本當年走到由量轉質中間,自己摸索的一個經驗,一種無論公司還是個人,都能夠在激烈競爭的內卷中突破的本質的精神力量。
王老師很開放,很多事情企業家找他,他去幫人解決問題,就是一種“善”。針對一些技術、商業模式等的商業利益出現了,他不會去想著說自己原來的貢獻有多大。當然,他肯定也會收獲一些回報,但一定不是最大化的。他把最大化的部分讓企業去完成,尊重各自的長板短板。如果抱著對自己利益的追求,想著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就不是王凱軍。
王凱軍老師給我的圖書的贈言讓我很感動,他寫他要拍馬力追。其實我有啥,除了能噴兩下,其他方面也沒有什么長板,但王老師能看到每個人的長板。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王凱軍老師的厲害之處在于他有技術天賦,但也不是干什么都有天賦,可他把別的長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的時候,他幾乎就沒有了短板——長板挺長,短板不短,綜合能力之下朋友也多,他還愿意把自己的核心利益包括他的核心思想進行輸出,愿意輸出自己的經驗以及方法論。而通過分享他又進一步強化了自己的能力。
這些年,凱軍老師不斷輸出各種東西,但不一定要求每次輸出都有最大化的回報。他輸出的本質,是基于解決環保問題的自然輸出,也有可能是企業家向他尋求的幫助,這本身不就是“善”的力量嗎?能夠謙遜地看待每個人的長處,這本身不就是“善”的力量嗎?
稻盛和夫的書看上去沒有德魯克的書有邏輯,因為德魯克是典型的西方思維,層層推進,符合人的組織行為學,讓人看得很過癮。而稻盛和夫重在“悟”,有種東方智慧,他的管理思想里面有一種本真的力量。
所以,凱軍老師已經踐行了稻盛和夫的某些人生觀。對于中國即將跨入的由量轉質的時代,日本在20年前就已經到了。什么人能在群體中脫穎而出,我覺得就是類似凱軍老師這樣開放、謙遜和積極的人吧。而王凱軍老師的人生歷程,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人人性的光輝。對于無論多大年紀的人,都值得借鑒和思考。
最近流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萬物可格,就是從所有的事物里面探索,去悟出人生更多的道理。用悟出的道理促進認知提升,認知提升再促進對事物控制的能力,中間還會實現平視能力,膽識就會上來,就有更多善的能力,讓你更有能力幫助其他人,中間又反哺你,驅動各種資源和提升自己的機會,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