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提出的《關于進一步提高工業污水處理質效助推省內園區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建議》,經會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和省商務廳,現答復如下:
一、總體情況
一直以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不斷提升我省工業污染防治水平,推動園區綠色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全省107個開發區(含國家級園區22個,省級園區85個),共建有工業污水處理設施137座,日處理能力達148.7萬噸,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基本穩定運行、達標排放,其中執行一級A排放標準的有75座,出水達到準Ⅳ類的有66座,建成配套工業污水管網總長6010.7公里。
二、主要工作
(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園區污水收集處理能力
一是分類、分批次逐步完善園區管網建設。全省26個化工園區逐步開展“一企一管”明管化管網建設,將污水管網由“地埋式”轉為“地上管廊式”,其余園區對現有的地埋式管網進行排查、疏通和修復,確保工業污水能應收盡收,納入工業污水廠進行深度處理。二是嚴格執行排污許可制度,完善在線監控系統。嚴格按照排污許可證要求,對排水因子安裝自動監控設備,監控數據全部接入江西省污染源在線監控平臺,實現對排水單位水質的實時監控。同時,為防止鹽分對污水廠生化系統造成沖擊,部分園區還對企業加裝了鹽分在線監控設備。三是督促企業逐步開展雨污分流整治。按照“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的原則,對廠區內的雨污管網進行整治,確保初期雨水能妥善收集處置。四是督促企業和污水廠水質提質增效,前端企業加強廢水預處理,確保水質達標后再外排,污水廠加強運維管理,確保污水處理系統穩定運行。四是積極探索高鹽廢水處理技術應用。我省污水處理廠和重點企業多采用三效蒸發或MVR蒸發等物理化學法處理高鹽有機廢水,因其處理成本較高,我們一直鼓勵污水處理廠、重點企業和高鹽廢水處理專業單位與高校、研究院等緊密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重點研發生物法在高鹽度廢水處理中的應用。如贛州市申報的“濕法冶煉高鹽廢水新型生物處理研究”為省科技廳重點研發項目。
(二)不斷完善園區污水監測預警和聯動機制
一是建立排水單位“一企一檔”資料庫。全面掌握排污單位排水規律、水質特性和生產負荷,并定期動態更新,便于監管單位和屬地管委會根據集中式污水廠的運行情況提前調控企業排水量,確保污水廠進水水質穩定。二是充分利用國發平臺和省污染源監控平臺,督促工業園區重點企業及管網關鍵節點搭建在線監控設備并與國發平臺和省污染源監控平臺數據共享,實現排水企業在線監測數據實時監控。三是強化監測預警監管。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專人專職負責國發平臺和省污染源監控平臺常態化監管,對異常和超標數據及時預警,迅速響應,現場開展執法,督促企業整改落實,實現第一時間預警、審核、反饋的閉環管理模式。
(三)積極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一是推行協商納管機制。允許啤酒、發酵酒精和白酒類制造企業與下游污水處理廠簽訂協商納管協議,共同約定水污染物排放濃度限值,并作為環境監督執法的依據,啤酒、發酵酒精和白酒類制造企業廢水可作為污水處理廠碳源,變廢為寶,既降低了企業的廢水處理成本,同時也降低了污水處理廠碳源投加成本。二是推動廢水循環利用。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印發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實施方案的通知》,圍繞鋼鐵、石化化工、有色等重點行業,引導企業通過水資源循環利用、廢水處理后回收利用等手段,強化過程循環和末端回用,提升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水平。萍鋼安源鋼鐵有限公司等一批高耗水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實現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大幅減少污水排放。三是持續推進工業節水。圍繞火電、鋼鐵、紡織、造紙、石化、食品和發酵等重點用水行業,推動企業開展節水技術改造,廣泛使用國家鼓勵的先進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推進用水系統集成優化,實現串聯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級利用。鼓勵企業開展節水型企業創建,樹立一批節水標桿,引導企業水效對標達標。
(四)不斷提升園區污水收集處理效能
2022年2月,制定印發了《江西省開發區污水收集處理提升專項行動工作方案》,積極組織指導各地對開發區污水管網建設維護、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運行、規范管理以及工業企業污水收集處理情況開展園區全面自查、市級排查工作,并根據排查情況,聯合工信、商務、科技部門分組開展省級核查工作,各級排查共發現開發區各類問題424個,并分類制定整改方案。目前已完成問題整治341個,其他問題整改正在穩步推進。專項行動以來,我們努力推動提升開發區污水管網質量和污水收集處理效能,通過定期通報、重點督辦等多種方式,力推國家級開發區和省級開發區分別于2023年底和2025年底前實現污水應收盡收目標。同時,將開發區專項行動工作納入河長制工作考核內容中,將開發區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行情況納入全省工業高質量發展考核和綠色園區創建評價指標中,發揮考核評價引導作用。
(五)不斷完善園區污水處理收費機制
一是印發實施了《關于開征我省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費的通知》(贛發改收費字〔2022〕68號),明確了我省工業園區污水處理按規模分類收費試行標準,還明確了水質復雜的工業園區污水處理組織有權實行一事一議,實行協議收費。二是印發實施了《關于貫徹落實國家長江經濟帶污水處理收費機制有關政策的實施意見》(贛發改價管〔2020〕735號),完善污水處理成本負擔、收費標準動態調整等覆蓋我省所有城鎮、適應水污染防治和綠色發展要求的污水處理收費長效機制,部署我省開展污水處理收費成本監審和收費標準調整至補償成本水平等工作。三是印發實施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污水處理收費有關工作的通知》(贛發改價管〔2022〕665號),要求各市、縣進一步完善污水處理收費政策,適時開展污水處理成本監審工作,合理調整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并自今年4月起,建立工作臺賬和月調度機制,推動市、縣穩步有序調整污水處理收費標準。
(六)著力推進構建園區智慧監管新體系
近年來,我省著力推進環保智慧用電監控系統建設,通過構建廢水廢氣在線監控、視頻監控、用電監管、無人機為一體的“空天地”非現場監管模式,構建執法監管新體系,通過企業生產和治污設施用電量的變化,精確查找環境問題,并通過告警及時提醒企業負責人發現和處置問題。對報警頻繁的企業,建立負面清單,提醒執法人員重點監管,實現精準執法,有效實現了對企業環保設備運行狀態的全天候、全過程監控,有效彌補了治污設施監管盲點多和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覆蓋率低的短板,實現排污單位監管執法從“人防”到“技防”的全面轉變。
三、下步工作
將進一步樹牢綠色發展理念,圍繞省委省政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八大標志性戰役30個專項行動”決策部署,加大開發區污水收集處理監管力度,優化污水治理管理系統,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完善園區配套功能,助推我省工業園區綠色高質量發展。
(一)持續完善監測預警與聯動監管機制
一是健全排污單位監測監督管理機制,實現排污許可管理、例行監測、自動監測、環境執法監測的有效聯動,形成管理閉環,協同推動排污單位依法依規開展自行監測,規范運行自動監測設備。二是督促監管單位和園區管委會充分利用排水單位“一企一檔”,及時調控企業排水量,確保污水廠進水水質穩定。三是完善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預警調控機制,建立污水處理廠、排水企業與監管單位信息推送、預警分析、溯源整治的聯動機制。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濃度異常時,第一時間將信息報告監管部門,便于監管部門和園區管委會能及時開展排查、監測、溯源、整治、執法等方面工作。四是進一步推動省內園區搭建污染物治理設施智慧監管系統,逐步將企業能反映污染物治理設施運行狀態的電氣參數納入監管系統,監管部門針對數據提前分析,精準發現問題,并向問題企業及時預警,督促及時整治。
(二)持續探索技術支撐助力企業紓困解難
一是加大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力度,積極學習各地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探索不同類型廢水的先進處理技術,指導企業生產廢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不斷提高污水處理效能,降低污水處理成本。二是持續開展工業水效提升行動。推動實施工業水效提升改造,進一步優化用水系統,實現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級利用。推動工業節水技術改造和廢水循環利用,創建一批節水標桿企業、園區。三是積極推進生化性較好的行業廢水協商納管,在目前已放開的啤酒、發酵酒精和白酒行業的基礎上,探究其他酒類、食品、檸檬酸、淀粉及酵母等行業的廢水可生化利用性,積極推動各類可生化性較強、不含有毒物質的廢水作為污水處理廠碳源使用,減少企業處理成本。四是學習大連、天津等地的先進經驗,聯合科技、商務、工信、發改等部門探索一條適合我省實際的高鹽廢水處置研發之路,通過研發,提升我省高鹽廢水的處理處置水平。
(三)提升污水處理效能助力園區可持續發展
一是持續推進開發區污水收集處理提升專項行動,開展園區自查、市級排查、省級核查,確保各類涉水問題排查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不斷推進問題整改,健全完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切實做好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能,積極優化調整園區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工藝,保障污水處理工藝穩定運行,出水水質不斷提升。督促各地加強雨污分流整治,提升初期雨水管理水平;督促各地加強環境執法,倒逼排水企業提升廢水預處理效能,減輕集中式污水處理廠的處置壓力。二是優化污水處理收費和資費運轉機制。建立污水處理差異化收費和按效付費機制,積極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引導資源優化配置,推動生產方式轉型。研究優化污水處理資費籌集運轉管理模式,減輕污水處理運營資金壓力,保證污水處理廠高效穩定運行,更好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三是因地制宜推進污水處理提標改造。推動長江岸線、環鄱陽湖縣區,環境敏感區、水環境容量不足的區域工業污水處理廠出水一級A排放標準提標改造,減少污染物排放,提升工業污水水處理效能,助推綠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