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環保企業 解決城市難題——筑微科技:污泥處置行業的“破壁者”
華聲在線
華聲在線訊(通訊員:卜家琪)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后,變成濯濯清流向外排放,原本水中的污染物哪去了?
它們大多變成了“泥”,以一種泥水混合物的形態,存在于污水處理廠沉淀池的最底部。
如何安全處置這些污泥,是各大城市污水處理廠面臨的難題。
目前,浙江筑微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筑微科技)在株洲的首條污泥處置生產線投入試運營1個多月,利用其獨有的專利技術,可一次性將污泥含水率降至40%左右,同時殺滅污泥中原有的病菌,將重金屬等污染物處理至達標范圍。處理后的污泥,不僅可以直接用作營養土、回填土,還能用于制作生物質燃料棒。
2小時讓稀泥變“干沙”
9月5日上午,一輛滿載污泥的大卡車開進筑微科技生產車間,過磅稱重之后,污泥被倒入下沉式儲泥池。
蓋板放下,設備啟動,稀泥變“干沙”的神奇“魔術”,自此開始。
污泥被倒入地坑式儲泥池后,首先進入儲泥罐、調理罐,加入藥劑反應后,被送入板框壓濾機壓濾脫水,脫水后的污泥直接掉落至下方的傳送帶,在向前傳送的同時完成破碎、堆存。
全程不見污泥落地,用時不足2小時,原本含水率達90%以上的黏稠污泥,就變成了含水率在40%左右的“干沙”。
高明的“魔術”看起來簡單,但卻總是隱藏著自己的核心機密。
筑微科技負責人程艷介紹,常規的污泥處置,一次性脫水率最高只能做到70%左右,關鍵難點,在于污泥之中有一種叫做“水孢體”的結構。“水孢體”表層有一層膠狀保護膜,常規的處置方式,不能將這層膜擊穿,“水孢體”內部的水分子無法排出。為什么一些污泥攤曬至表面干裂,內部還是一灘稀泥,原因就在于此。
筑微科技成為首個“破壁者”,他們獨家研發的調理劑,解決了這一難題。
程艷指著一個紅色罐體介紹說,調理劑按配比與污泥均勻拌和之后,就會在里面發生化學反應,原污泥的“水孢體”結構被迅速打破,有機污染物在化學反應中被消耗,重金屬被浸出。
“這就是最核心的環節,簡單、高效。”程艷介紹,經過上述處理流程,污泥可減量60%以上,因為在處置過程中殺滅了病菌,并將重金屬等污染物穩定在達標范圍,這些處置后的污泥,不僅可以直接用作營養土、回填土,還能用于制作生物質燃料棒。
補齊株洲污泥處置短板
程艷是石峰區人,在外創業已有20余年。
回到株洲,源于去年天元區在長三角的一次招商引資活動,更在于株洲本身對污泥處置的現實需求。
株洲市生態環境局天元分局局長文紅武介紹,此前因為南郊垃圾場的存在,污泥填埋尚有去處。但隨著南郊垃圾場的封場,以及當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市政管網雨污分流改造清淤,大量的城市污泥給生態環境監管帶來挑戰。
“倒進市政管網后,要么就入港入江影響水質,要么就進入了污水處理廠,威脅其正常運營;倒在城郊偏僻處的空地,不僅散發惡臭,還對土壤造成污染。”文紅武介紹,去年以來,僅天元區就查處近10起污泥隨意傾倒案件,傾倒主體基本為疏通清淤公司。
文紅武介紹,每一個接受處理的案件當事人,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到底該往哪里倒?
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是污泥處置方面的“優等生”,其污泥在廠內脫水處理后,主要送至水泥生產企業,利用其回轉窯協同處置。
但受行業市場低迷影響,協同處置污泥的水泥生產企業,今年有近40%的時間處于停產狀態,造成大量污泥在污水處理廠積存,嚴重影響其正常運轉。
“株洲亟需補齊污泥處置的短板。”文紅武說。
瞄準全國污泥處置市場
從浙江回到家鄉,筑微科技不只是為解決株洲污泥處置的當務之急,瞄準的是湖南省乃至全國的污泥處置市場。
“污水處理廠的污泥、河湖及市政管網清淤產生的污泥、工業油泥以及化糞池的糞渣,我們都能處置。”程艷介紹,除了天元區的這條生產線,他們在浙江舟山、寧波等地,已有6個同類項目在運營,日處置污泥1000余噸。
體量雖然不大,但筑微科技憑著獨有的技術優勢,在業內正聲名鵲起。
試運營1個多月,天元區的這條生產線已經接待了來自溫州、廣州、深圳等地的10多個考察以及尋求合作的團隊。
“就目前來說,天元區的這條生產線,還只是一個示范展示項目。”程艷介紹,將獨門技術帶回株洲,公司要走的是技術+項目+產業化的路子。
在她的計劃里,調理劑、污泥處置生產線各設施設備的生產,以及污泥處置全過程的運維,都是全新的市場版塊。
“如果順利的話,我們將把公司總部從浙江寧波搬回株洲。”程艷相信,這個過程不會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