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生態環境中心)始建于1975年,時為國務院批準成立的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研究所,1986年與中國科學院生態學研究中心(籌)合并,改為現名。生態環境中心1999年首批進入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2011年首批列入中科院“創新2020”和“一三五”發展規劃擇優支持研究所,2015年獲批建設“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科學科教融合卓越中心”。
生態環境中心以“國家生態環境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為戰略主題,充分發揮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生態學三大學科的綜合優勢,將國際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研究前沿與國家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重大需求緊密結合,不斷突破關系到國家生態安全、環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科學理論和關鍵技術,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科技創新貢獻,將生態環境中心建設成為我國生態環境科學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基地、高級專門人才培養基地,成為國內一流、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生態環境科學與技術綜合性研究機構。
2022年,生態環境中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四個率先”和“兩加快一努力”目標要求,始終牢記“國家隊”“國家人”的職責和使命,圍繞“十四五”規劃,聚焦主責主業、狠抓工作落實,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著力推進國重實驗室重組,全力統籌各項工作全面協調發展,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中心“十四五”規劃和任務書首批獲得中科院批復,在資源生態環境領域排名第一;探索研究所深化改革的體制機制,“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改革試點任務書順利通過院審批;中心“十四五”取得良好開局,新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典型脆弱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綜合治理”和“大氣與土壤、地下水污染綜合治理”專項9個項目,課題20項;牽頭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氣霾化學”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牽頭承擔科技部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任務三“生態系統與生態安全”“污水新冠病毒監測預警體系構建與示范”應急項目課題2項;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污染防治攻堅戰、科技支撐“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生態環境中心共有11個實驗室,其中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2個院重點實驗室。分別是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水質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工業廢水無害化與資源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飲用水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等2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另有大氣環境與污染控制實驗室、水污染控制實驗室、土壤環境科學與技術實驗室、環境納米技術與健康效應重點實驗室、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實驗室等5個所級實驗室。設有文獻信息與學術傳播中心、大型分析儀器實驗室、二惡英實驗室、水質分析實驗室和北京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站。組建有“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形態、環境過程與毒理效應”“環境微界面過程與污染控制”“土地利用與生態過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環境過程與毒理效應”和“環境污染與健康危害”等5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和“持久性有毒化學污染物”“生態系統過程與服務”“飲用水安全”等3個中國科學院創新研究團隊。二惡英實驗室為國家實驗室認可和計量認證實驗室、水質分析實驗室為計量認證實驗室;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分析示范實驗室落戶生態環境中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村污水處理技術北方研究中心依托生態環境中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科學院國家公園研究院依托生態環境中心。生態環境中心與南澳大利亞水務公司共建國際水科學技術中心,與挪威共建中-挪環境綜合研究中心,與橫濱國立大學聯合共建亞洲國際生態環境安全管理中國聯合研究中心,與中國節能投資公司共建中環水務-生態環境中心聯合研發基地,與鹽城、石家莊等共建環保技術研究基地。生態環境中心是農業部批準的農藥登記殘留試驗認證單位之一。
截至2022年底,生態環境中心共有在職職工519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4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34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50人;“千人計劃”及海外優青12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27人,杰青23人、優青30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9人、青年拔尖人才7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6人。
生態環境中心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碩士學位(1980年)、博士學位(1986年)授予單位,是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具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環境經濟與環境管理等6個專業博士學位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環境經濟與環境管理等6個學術型碩士學位點,環境工程、生物工程等2個專業型碩士學位點。設有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學、生態學博士后流動站。1998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博士研究生教育重點培養基地。截至2022年底,共有在學研究生900人,其中碩士生341人(含留學生15人)、博士生559人(含留學生20人);另有在站博士后250人。
2022年,生態環境中心共有在研項目及課題732項(新增152項);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33項(新增9項)、課題105項(新增20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及課題18項,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4項,重點項目45項(新增2項),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6項(新增2項),創新研究群體5項,重大研究計劃21項(新增1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1項(新增3項),面上項目651項(新增48項);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B類)專項2項、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8項、院基礎前沿科學研究計劃“從0到1”原始創新項目3項;承擔改善科研條件專項科研裝備項目6項。
2022年,生態環境中心牽頭及合作獲得了26項省部級及行業部門重要科技獎勵,其中省部級一等獎7項,傅伯杰院士獲2022年“發展中國家科學院—聯想科學獎”。朱永官院士獲2022年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李比希獎。司法鑒定中心和焦文濤研究員分別被評為2021年海淀區“優秀司法鑒定機構”和“優秀司法鑒定人”;生態環境中心有7個學科在ESI進入全球前1%,“環境與生態學”領域名列全球前1‰,在國內位列第一;“中國生態系統管理對碳中和的貢獻”入選2022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舉辦首屆環境與健康論壇暨Environment & Health新刊發布會;甘露潤民團隊獲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先鋒團隊”;環境化學第一黨支部、水質學第一黨支部、生態學第一黨支部獲得中央和國家機關四強黨支部。
2022年,生態環境中心相關技術為水、大氣、土壤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撐,環境化學與環境毒理、生態安全格局、生態產品價值(GEP)核算與實現機制等領域的研究取得突破進展。從動物水平揭示了納米二氧化硅通過吸附并耗竭功能性蛋白質、誘導心血管損傷的新機制,為評估納米顆粒暴露誘導的心血管毒性效應提供了新的思路;定量揭示了中國生態系統管理對減緩氣候變化的貢獻,被評價為“對理解自然在中國應對快速氣候變化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對發展自然氣候解決方案科學具有深遠的意義”;牽頭完成的《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規范》由國家發改委與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在全國應用;受全國人大環資委委托,牽頭編制了《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草案(建議稿)及《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重點問題研究報告》,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法制化提供了重要支撐;牽頭完成國家公園體系規劃與試點評估;牽頭完成的“黃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成效評估”,為黃河流域自然保護區規范化的建設與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撐;發現了大氣OH自由基生成的新機制,證實黑碳具有重要催化氧化性能,為大氣污染控制和大氣化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合作研發了滿足國六標準的柴油車后處理系統,解決了卡脖子技術難題,在國產柴油車上應用超過20萬臺,實現了NOx和顆粒物的高效凈化;南水北調入京水源安全高效利用技術成果在南水北調干渠和北京市供水系統得到規模化應用,并推廣應用于上海等全國82家供水單位,支撐了《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等6項國家/行業標準、指南制/修訂。
2022年,生態環境中心(第一作者單位)SCI論文1389篇;申請專利220件,其中發明專利198件;獲專利授權127件,其中發明專利104件;出版專著12部。
2022年,生態環境中心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推動線下交流活動有序重啟,繼續夯實海外科教基地建設,全力推進后疫情時代國際交流與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派出疫情以來的首個代表團訪問埃及,推動中埃水與環境領域科技合作,被中國駐埃使館評價為“后疫情時代中埃科技合作的‘破冰之旅’;積極開展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保護署在污水流行病監測研究等方面的科技合作;作為國家“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在生態環境領域的重要科技支撐力量,依托“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水與環境卓越中心”,持之以恒為解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大民生問題,政產學研協同推進疫情之下的“一帶一路”水與環境科技合作不斷走向深入外籍專家扎根中心,合作創新成果突出。
2022年,生態環境中心結合區域發展戰略,積極對接地方政府,組織科技成果交流對接與合作,在生態規劃、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復、大氣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修復和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等方面,通過提供科學高效的科技服務及成果轉化,服務地方高質量綠色發展。比如為北京、南昌、拉薩等地開展核算并打造服務平臺,支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踐行和實施;加強與行業龍頭企業的交流與合作,服務行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比如與國投生物簽署協議,開展生物乙醇重整制氫研究,支撐綠色能源發展和雙碳目標實現。在長江大保護和黃河流域生態修復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繼續發揮國家科技戰略力量的支撐作用,繼續牽頭南昌、常德兩座城市的長江大保護駐點跟蹤研究工作,并承擔長江流域突出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專題的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綠色低碳關鍵技術篩選與實證課題,同時黃河駐點工作也在積極有序推進。
生態環境中心是中國生態學學會、國際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中國委員會的掛靠單位。負責編輯出版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SCI和EI收錄)、《生態學報》《環境科學》《環境科學學報》《環境工程學報》《環境化學》《生態毒理學報》和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SCIE收錄)等8種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國際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Asian Office、國際水協會IWA Beijing Office、國際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 Beijing Office設在生態環境中心。2022年,生態環境中心33位科學家分別在國際地理聯合會、太平洋科學協會、國際生態學協會等59個國際重要組織擔任主席、副主席等重要職務,23位科學家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Sustainability Science等91個重要國際學術期刊中擔任主編、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