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改善汾河水質,打造太原“生態后花園”丨專家媒體汾河流域生態行
時間:2023-12-14 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中環報記者王璟
“一泓清水入黃河——專家媒體汾河流域生態行”近日來到山西省忻州市靜樂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盡管入眼全部是黃色的枯草,但奔流的汾河水、不時飛起的野鴨,無不彰顯出濕地公園的生機和活力。
山西靜樂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忻州市靜樂縣城南部,是忻州市唯一的國家濕地公園。2014年經國家林業局批準建立,2019年12月通過國家林草局驗收并正式掛牌。濕地公園以汾河主河道為主體,北起汾河二橋,南至豐潤慶魯溝口,公園南北總長20公里,總面積8910畝,濕地面積6190畝,濕地率達69.53%。 建有湖心島、蘆葦橋、觀鳥臺、慢行步道等景點。
“靜樂縣建設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就是以保護汾河、保護和恢復汾河濕地生態系統、恢復濕地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為目標,建成集濕地恢復保育、科普宣教、科研監測、濕地游覽體驗為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進一步改善汾河水質,提高人居生活環境質量,為靜樂縣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講解員王煜表示,濕地公園通過護水、治污、增綠、擴濕等措施,使汾河流域生態系統得到了有效保護,在補給水量、涵養水源、改善水質及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和調節區域氣候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質常年達到國家Ⅱ類標準。同時,公園內涵豐富、功能互補、特色鮮明,是重要研究基地及科普教育、教學實習的理想場所,有效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濕地環保知識和生態環保意識,使濕地保護成為一種全民的、自覺的行為。
就在此時,幾只綠頭鴨好像受到驚嚇,從河心島上撲騰著翅膀飛了出來,引得專家和媒體工作者紛紛拿出相機或手機,想拍下這一幕。忻州市生態環境局靜樂分局局長宋凱華笑著說:“這樣的場景我們在巡查時經常見,除了綠頭鴨,還有鴛鴦、黑鸛、天鵝等飛禽經常在濕地活動,有的已經在這里長期安家落戶了。”
近年來,靜樂縣委、縣政府緊抓黃河流域重大國家戰略機遇,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汾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放在首位,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全面、綜合治理,積極推進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轉型,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目標已經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已變為現實,汾河美景也已成為靜樂高質量發展中最響亮的名片之一。
結合汾河川濕地公園項目建設,全縣在汾河沿線18個村莊發展汾河水產、庭院經濟,吸引游客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垂釣采摘、休閑觀光,不僅可帶動當地群眾經濟收入,而且培育了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使當地產業結構和居民生活方式得到顯著改善,有力地推動了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
截至目前,靜樂縣已高標準完成造林綠化和營造林11.1萬畝,其中,沿汾造林綠化面積1.54萬畝,全縣森林植被覆蓋率達到34.52%;建成杜家村污水凈化中心,對區域內沿河村莊及3座煤礦的生活污水并網處理;關閉汾河干流兩岸3公里、支流兩岸一公里范圍內涉水重點污染企業6家,對現有的17家工業企業廢水治理設施進行全面提效改造,實現了達標排放或“零排放”;對汾河沿線54個村莊開展環境綜合整治,依法關閉、搬遷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河道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縣境內無一處黑臭水體,汾河出境斷面水質連續5年達到Ⅱ類水質標準。
專家團成員樊亞男表示,靜樂縣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企業主動履行生態保護的主體責任,謀求經濟發展與優美環境的和諧統一,將“一泓清水入黃河”的目標得以落實。下一步,靜樂縣應進一步挖掘生態潛力,將生態優勢不斷地轉化為經濟優勢,讓綠水青山真正產出金山銀山,走出一條生產、生態、生活三“生”共贏的綠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