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加快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以下是一些進行綠色轉型的建議:
-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通過采用清潔能源、節能技術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
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加強資源回收利用,推動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生態系統,提高生態服務功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
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加強綠色技術創新,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提高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水平。
-
加強政策引導: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引導企業和個人采用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推動綠色轉型的進程。
總之,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業、個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參與。只有通過加快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讓美麗中國成為現實。
建設美麗中國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來源:深圳特區報 作者:朱向東
11月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會議并強調:“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要錨定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繪制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既蘊含著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深刻洞察,也承載著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
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愿景和關鍵路徑
美麗中國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建設美麗中國意味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推動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民眾福祉來看,清潔的環境直接影響人民健康,通過減少污染、改善空氣和水質,建設美麗中國能夠提升民眾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從經濟發展來看,綠色低碳是全球經濟新潮流,建設美麗中國,推動經濟向綠色、可持續的方向轉變,有助于提升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從國家形象來看,我國在全球生態環境保護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建設美麗中國助力完成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目標的同時,能夠彰顯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從社會和諧來看,美麗的生態環境有助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對社會的滿意度,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從文化視角來看,美麗的自然環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培養公眾環保意識、提升精神文明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由此,建設美麗中國不只是應對生態和環境挑戰的方略,更是推動經濟、社會、文化全面進步的途徑。
美麗中國的構建,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最佳實踐,要求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美麗中國的實現,不僅需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明智決策,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共同努力。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使得藍天、碧水、綠地成為常態;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確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和諧統一;要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為所有生物提供穩定、健康的生活環境;守牢安全底線,健全保障體系,為建設美麗中國保駕護航。
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堅實基礎
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是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堅實基礎。在這一重要任務中,必須全面實施多元化污染防治措施,確保環境的整體改善與生態的持續恢復。
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要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降低煤炭消耗的環境成本。為此,國家正在加速燃煤電廠的超低排放和能效改造工程,以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同時,機動車排放治理也被提上日程,通過實施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和推廣新能源汽車,減少交通污染源。此外,加強工業污染源整治和城市粉塵控制,對于改善空氣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我們加大了對重要水域的保護和修復力度,特別是長江、黃河、珠江等生態敏感區域。同時,提升污水處理能力,特別是在農村和偏遠地區,建設更多污水處理設施,確保水資源的質量和可持續利用。
對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的處理也至關重要。全國正在推廣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提升垃圾處理效率和技術水平,以減少垃圾對環境的影響。此外,對危險廢物的監管和處理也在不斷加強,確保環境安全,防止污染物的二次釋放。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一環
在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進程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不僅是一項迫切任務,更是一種時代選擇。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需要我們采取一系列切實有效的策略,確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一是優化產業結構。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減少高污染、高能耗產業的比重,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鼓勵創新和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促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提升產業整體的環境友好性和資源使用效率。二是加大政策力度。制定和完善環保法律法規,為綠色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通過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工具,鼓勵企業和社會投資綠色產業,引導資本流向綠色領域。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能源結構調整,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廣節能技術和產品,減少能源消耗和廢氣排放。
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事項
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事項,要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具體而深入的政策措施,保護和恢復寶貴的自然遺產。首先,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基礎。要推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加強對于具有獨特生態系統和珍稀物種地區的保護工作。提升對外來物種的監控和管理水平,保護本土生物多樣性不受破壞。其次,修復受損生態系統是關鍵。通過實施大規模生態修復項目,如退耕還林、濕地恢復和草原保護,努力修復受損的生態系統,提高其自然恢復能力。再者,完善生態監測體系至關重要。依托現代科技,如衛星遙感、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準確地監測生態變化,及時采取措施應對生態系統中的任何不利現象。
守牢安全底線,健全保障體系是美麗中國建設的有力支撐
在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布局中,守牢安全底線,健全保障體系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有力支撐。首先,強化環境安全風險管控。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環境風險的監測和預警,特別是在化工、礦產、能源等重點行業,實施嚴格的安全監管措施。推進危險廢物、有毒化學品等的安全處理和處置,減少環境污染和潛在安全風險。其次,構建全面的環境監測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建立全國范圍內的環境監測網絡,及時掌握環境質量變化,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此外,加強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通過環保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環保意識,鼓勵公眾參與到環境保護和監督中來,實現政府、企業和公眾三方在環境保護中的有效協作。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