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中三元”,“浙”里水真美!|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展示
時間:2023-11-23 來源:中國環境APP
2022年,生態環境部公布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名單,浙江下渚湖、浙江浦陽江(浦江段)榜上有名,浙江馬金溪(開化段)也進入了提名案例。2023年,生態環境部公布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名單,浙江省更是“連中三元”。多次入選名單是浙江省近年來水環境質量改善、水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一個縮影,也是浙江省以水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以水污染減排與環境擴容為抓手,積極推進美麗河湖建設和保護的豐碩成果。
杭州千島湖
千島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南部,湖區面積573平方公里,庫容量178億立方米,素有“天下第一秀水”美譽,是我國特大型深水人工湖泊、長三角地區最大的淡水人工湖、杭州嘉興地區1300余萬居民的飲用水水源地。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千島湖面臨著臨湖地帶生態空間不足、水質保優壓力加大、水體富營養化風險增高等問題。
為保護千島湖“一湖好水”,杭州市開拓創新,在全國率先探索特大型湖泊兼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管理、欠發達地區“兩山轉化”和共同富裕的做法,總結“千島湖模式”。
一是改革創新實現制度突破。建立特別生態功能區,出臺《杭州市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條例》《杭州市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制定縣級環境質量管理標準《千島湖環境質量管理規范》,確立生態保護“三個一”目標:“出境斷面始終I類、生態環境全國一流、全市第一”。創設干部任前“綠色談話”、實施招商引資項目生態審查等制度。
二是生態修復筑牢環湖屏障。統籌推進保護與修復,完成多個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試點;出臺《千島湖臨湖地帶建設管控辦法》,嚴格控制臨湖地帶開發強度,科學保護湖岸線、山脊線和天際線。沿湖1210個人工濕地、各類生態緩沖帶及大量自然岸線,形成陸域污染入湖的有效攔截帶。
三是控源減污推動水岸同治。制定政策措施和保護措施“兩張清單”,實施農業、林業、工業、生活四個污染防治方案,削減入湖污染負荷。打造全域“污水零直排區”,建成農業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防治綜合示范區。先后取締湖區砂場81處,整治網箱養殖2728畝;實施全水域“保水漁業”和庫灣“生態浮島”措施,提升水質同時保障優質農產品供給。
四是科技支撐助力全域保護。建成湖庫類水質水華預測預警系統,創新開發淳安全域智治平臺“秀水衛士”。建立千島湖生態系統研究站,開展千島湖生物多樣性調查、網格化加密監測、農業面源治理技術、藍藻水華防控和生態浮島技術等研究,為千島湖保護提供科學支撐。
五是深綠發展促進共同保護。立足生態優勢,創新開發“兩山銀行”數字駕駛艙應用,激活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和實現機制。打造大旅游、大健康、大數據、水飲料等深綠產業體系,創新推動“本域保護、異地發展”的“飛地經濟”模式。強化財政保障支持,開展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上下游簽署合作備忘錄,深入推動流域共保。
近年來,通過采取扎實措施,高標準保護千島湖,千島湖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位居全省90個縣(市、區)第一。千島湖入湖生態流量目標為7.7 m3/s,出湖生態流量為19.5 m3/s,歷年來均遠遠滿足生態流量要求。水質從2009年的Ⅱ類提升至2022年的Ⅰ類,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及綜合營養狀態指數與2009年相比分別降低19.2%、67.4%、50%、5.3%。2022年千島湖綜合營養狀態指數28.9,為貧營養,指數位居全國重點水庫前十。千島湖自然岸線率達到90%以上,水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現有魚類107種,土著魚類98種,具有較高的魚類多樣性。
千島湖始終堅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按照“走在前列、成為示范”的要求,全面構建以千島湖為核心,以山體、河流、湖岸、濕地為生態屏障的生態安全格局,可為跨界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提供借鑒。
湖州西苕溪
西苕溪是浙江省湖州市的母親河,是太湖的重要水源涵養地,也是太湖農耕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西苕溪流經湖州市安吉縣、長興縣和吳興區,干流長145千米,流域面積2274平方千米。隨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西苕溪成為污染排放的集中地,干流及其支流匯入太湖前水質一度惡化為劣Ⅴ類,自然岸線遭受嚴重破壞,水生生物幾乎絕跡。
近年來,湖州市委、市政府以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部署為指引,全面構建水環境綜合治理新體系。
一是科學規劃,標準先行。先后編制印發《湖州市水生態保護“十四五”規劃》《湖州市“水韻湖城”行動方案》《西苕溪“一河一策”實施方案及年度計劃》等文件,做到“工作項目化、項目責任化、責任具體化”。同時,制定發布《水工程生態建設技術規范》《淡水池塘養殖尾水凈化技術規范》《生產用水企業節水指數評價規則》等市級以上標準21項。
二是突出重點,精準施策。按照“城鄉生活污染集中治、工業點源污染重點治、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總體思路,全力推進沿線集鎮、城中村、工業園區等區域截污納管,實現“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管理和驗收“三統一”。啟動漁業養殖尾水治理,推行“三池兩壩”模式治理漁業尾水養殖60萬畝。充分運用互聯網+、信息地理工程實施遠程監控,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第三方運維規范化、專業化。實行航道“源頭堵、中途截、目的港查”全線監控,切實減輕船舶對河道水環境影響。深入開展節水標桿引領行動,對國家、省級重點用水單位試點推行智慧水管家系統。
三是生態優先,系統治理。開展水源地經濟林退還公益林,通過林權流轉的方式,由村集體建立集體生態林場,封山育林。全面開展水生態健康評價工作,摸清西苕溪水生態健康底數。積極推進“水韻湖城”生態修復,高標準打造100條生態示范河道。編制出臺《湖州市河湖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管理導則》《安吉縣河湖生態緩沖帶劃分及建設示范方案》,扎實開展河湖緩沖帶建設,累計完成120公里。制定控制斷面生態流量目標,建立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和管控責任制。四是創新機制,深化管理。“河(湖)長制”由湖州走向全國,探索形成以“河長制”為核心的治水長效機制和責任體系,湖州市委書記擔任西苕溪市級“河長”,此外還招募有責任心、熱心公益的“企業家河長”“巾幗河長”“養殖戶河長”等民間河長6000余名,全面打響共青團“河小青”、婦聯“美麗河嫂”品牌。創新成立“黃浦江源生態保護基金”“公眾護水基金”,推進西苕溪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開展“巡河湖 找問題 贏獎勵”等活動,營造全社會治水、節水、愛水、護水、親水濃厚氛圍。五是傳承理念,治水惠民。通過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打出治水“組合拳”,增加了西苕溪的活性和彈性,原先的黑臭之地現已成為網紅地,成為民眾茶余飯后的休閑去處,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水環境的改善使旅游人次逐年增加,2021年湖州市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9424.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388.9億元。西苕溪安吉上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5萬標箱,黃金水道綠色發展前景光明。2021年全市的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到1.65:1,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均超過50萬元。
通過系統治理、保護與修復,西苕溪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水和諧”。2015—2021年,塘浦、荊灣、鐵路橋3個國控斷面水質穩定保持Ⅱ類;與2015年相比,2021年鐵路橋斷面總磷、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等指標分別下降11.4%、19.1%、64.4%;橫塘村水文站達到生態流量保障目標;西苕溪岸線具有較好的原生態護岸特征,自然岸線率達到98%;中華秋沙鴨、中華水韭等瀕危物種數量明顯增加,安吉小鯢、塘鱧等水生生物種群數量逐步恢復,2022年6月,西苕溪出現數十年來最大的白魚洄游潮。
西苕溪的治水實踐,牢固樹立和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系統觀念和系統治理,把水環境綜合治理作為惠民生促發展的重要任務,探索了“思路清、力度大、措施實、機制活、氛圍濃”的治水新模式,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綠、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路子,在污染源治理、生態保護修復、機制創新等方面可為丘陵地區流域三水統籌、系統治理提供借鑒。
嘉興南湖
南湖位于浙江省嘉興市,湖體南北長,東西狹,水面面積0.58平方公里,常水位下平均水深3.05米,是海鹽塘、平湖塘、嘉善塘等多條河流的起點、終點交匯處。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南湖沿岸生活源雨污分流不到位,岸邊生活污染入湖不斷積累;區域內河網密集,航運發達,航行擾動使原本渾濁的水體濁度更高,不利于水生態系統的穩定;南湖四周地勢低平,上下游水位落差小,水體流動性極差,易加劇污染物積累。長期以來,南湖水體渾濁、感觀差、總磷不達標、生物多樣性欠缺等問題,再加上湖區面積小,基本失去了湖泊的生態調節功能。
為提升南湖水質,全方位構建南湖新生態,2016年嘉興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嘉興市南湖保護條例》,2017年7月1日正式實施。在全市工業企業污水全入網、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養殖業治理等工作的基礎上,2018年開始,結合老舊小區搬遷、改造,對南湖周邊開展“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實現清污分流,南湖水質逐步提升,除總磷仍為湖庫Ⅴ類外,其他指標能達到Ⅲ類,但水生態仍較為脆弱。2020年,嘉興市投資2.68億元開展南湖水生態環境修復工程,探索采用“先水養草,后草養水”的生態修復方式,通過源頭削減、生態補水、內源清除、原位凈化等多措并舉,系統解決水體渾濁、水生態系統脆弱等問題,形成環湖連通綠廊,實現南湖湖區水生態系統的修復和自然良性循環。
一是先水養草實現入水降濁提質。充分考慮南湖“水系通、換水時間短、水質渾濁、積淤厚、生態系統弱”現狀,構建水動力模型和水質模型,模擬測算南湖換水周期和水質變化趨勢。通過測算,在南湖建設6處入湖控水設施,通過建設攔河閘壩,對進入南湖主湖區的水進行過濾降濁,全面提高水體透明度。在此基礎上,改造南湖水下地形,為水草生長提供有利條件。
二是后草養水實現水域自凈體系。根據水質特點,陸續在南湖拋投多種水生植物,打造以沉水植物為核心的“水下森林”。如狐尾藻、伊樂藻等耐污能力強,為其他沉水植物提供基礎條件;刺苦草、馬來眼子菜等作為優勢種,進一步助力凈化水體。同時,考慮到生物多樣性,選取了矮生苦草、微齒眼子菜等伴生種,并投放5.6噸底棲動物螺、貝、蚌等水生動物,實現水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三是數字賦能實現水環境長效監管。持續推進水生態治理能力向主動精細、現代高效轉變。基于大數據平臺、地理空間庫、物聯網技術,整合南湖水域及匯流水域、水環境質量監測、水文、鋼壩實施監控等數據,構建一張圖的水務綜合信息可視化平臺,實現對南湖水質、水文的實時監測,精確跟蹤水質數據,預測變化趨勢,及時預警防范,確保南湖水質的長期穩定。
目前,南湖水質穩定達到湖庫Ⅲ類水平,湖區沉水植物覆蓋率達到25%,修復面積已達14.8萬平方米,占水域面積的28.5%,透明度達到0.8米以上,較治理前的20至30厘米實現大幅提升。恢復湖區生態系統多樣性,創造水面綠意點綴、水底水草悠悠,“水下—水面—岸邊”三者協調的優美景觀。
南湖美麗河湖建設通過外源截污、水量調控、內源清污、生態修復等措施,加大湖區水體流速和更新速率,構建穩定的水生態系統,有效破解了水體流動性差、生態系統退化導致的水污染問題,可為平原水網地區湖泊保護修復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