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8848前言:環評報告造假案引發行業熱議,專家認為:
這起涉及全國31個省份、涉案金額高達30多億元的環評報告造假案,不僅是一起嚴重的違法案件,更是對整個環保行業的挑戰。這起案件揭示了環評行業的某些深層次問題,如監管不力、利益驅動等。
首先,這起案件暴露出環評行業監管的漏洞。環評報告是環保工作的重要依據,如果環評報告存在造假問題,那么環保工作就會失去科學性和公正性。這起案件中,某環評公司涉嫌造假,而這樣的公司在全國范圍內竟然有近10萬份環評報告,這無疑是對監管的極大挑戰。專家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源頭上加強監管,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環評機構的準入門檻,同時加大對環評機構的日常監管力度。
其次,這起案件也反映出環評行業存在利益驅動的問題。環評公司作為第三方機構,本應秉持客觀、公正的原則進行環評工作,但在這起案件中,某環評公司卻涉嫌為了謀取私利而造假。這種利益驅動的行為嚴重破壞了環評行業的公信力,影響了環保工作的正常開展。因此,專家認為,需要加強對環評機構的監督和制約,建立有效的利益隔離機制,防止環評機構因利益驅動而失去公正性。
最后,對于這起案件的處罰力度也引發了專家們的關注。據了解,目前已有7名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強制措施,但具體的處罰結果還未公布。專家認為,對于如此嚴重的違法行為,應該依法嚴懲,起到震懾作用。同時,也需要通過這起案件,加強對環保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提高公眾對環保工作的信心。
總之,這起涉及全國31個省份、涉案金額高達30多億元的環評報告造假案是一起非常嚴重的違法案件,對整個環保行業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專家認為,需要從監管、利益驅動和處罰力度等多個方面入手,全面加強環保工作,確保環評工作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同時,也需要通過這起案件,提高公眾對環保工作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共同為建設美好的生態環境而努力。
涉嫌金額超30億!這起環評造假案引發熱議......
時間:2023-12-25
來源:上游新聞、清合、虎說環保、中國水網
近日,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在新聞發布會上通報了“5.17”某環評公司環評報告造假案。初步查明該案涉及全國31個省份,涉案環評近10萬份,涉案金額30多億元,重慶范圍涉案問題環評112份,已對7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目前為重慶市首例提供虛假環評文件案。這一超30億的造假案引發了行業熱議。
近日,據上游新聞消息,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在新聞發布會上通報了“5.17”某環評公司環評報告造假案。
公安、生態環境2部門抽調精兵強將,成立專案組,抽絲剝繭、深挖細查,初步查明該案涉及全國31個省份,涉案環評近10萬份,涉案金額30多億元,重慶范圍涉案問題環評112份,已對7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目前為重慶市首例提供虛假環評文件案。
這一超30億的造假案引發了行業熱議。
拋開別的不說,單看涉案金額30多億元,就相當于近期不幸發生地震的甘肅積石山縣一年的財政公共預算總收入。
據了解,本案涉案公司環評造假涉及全國31個省份,也就是說全國范圍內,幾乎每個省份都有該公司造假的環評報告。此外,本案涉案環評文件數量近10萬份,相當于甚至超過全國一年合法審批的環評項目數量。
虎說環保公眾號提到,“勞模環評師”在業內并不是一個新消息,但立案偵查的極少,以前處罰不過是禁業,如今判刑,說明管理在進步,在逐步規范。希望撈快錢的能看清形式,盡早抽離,真正想做事的也不必太過擔心,那些典型暫時還抓不過來,我們這些膽小怕事的即便出了問題,也不過扣分禁業(水平太差的不在此列)。
網傳這家公司從2019環評資質取消就開始賣證,且相關聯公司30余家。虎說環保指出,這種現象其實是那兩年的行業慣例,不過后來規范公司都不再敢明目張膽,大張旗鼓的做了。近五年時間,至少幾十人去分這30個億,估算每年收益百萬級別,高層可能千萬。當然這還是有資質開放的機遇,且經濟形勢不錯,當下即便有人有能力再去復刻,也沒了業務量支撐。
可能是因為賣證代簽降低自身風險,涉案企業也就有膽量弄虛作假,編寫成本大幅降低,也就有底氣低價競爭。虎說環保也發出感嘆,希望這則新聞能多勸退一些這類公司,多少恢復一下環境咨詢的正常價格。
清合公眾號在報道中提到,一家普通的環評機構,本業是從事環境技術咨詢服務,靠腦力吃飯,也存在著地域的局限,正常的業務版圖不可能覆蓋全國,也很難做到幾十億級的營收規模。問問我們身邊的環評工程師們,他所在的公司一般也就十來個人,靠傳統的環境咨詢業務為生,一年能有千萬級的營收(今年這個數還可以打六折),就可以歡歡喜喜過大年了。
清合也一陣見血地指出,重慶這家涉及機構“能量”竟然如此之大,從業務范圍和合同金額方面完勝同行,他們究竟是何方神圣,又采用了什么“先進”的技術手段?不得而知,也耐人尋味,以前環評江湖很多他們的傳聞,不過現在人們已經沒有興趣了,因為是違法的。由于違法的風險大,其收益是不可預估的。有些殺人越貨或許只得到了一個面包、幾秒高潮,而有些人僅刻個蘿卜章、仿冒簽名、改改數據,就可以日進斗金,賺得盆滿缽滿。
此外,有些人還將該案件歸因于環評公開,認為公開的報告降低了行業的門檻,造成賣證公司可以渾水摸魚。對此,虎說環保強調,環評報告的公開讓我們不能躺平在原有的成果和水平之上,逼迫我們不斷進步,不斷開拓新的領域。此外,如果簡單抄一抄就能將竊取成果的話,說明我們的護城河還是不夠深,還有挖掘的空間。
環評報告需要以法律法規為編制依據,經營環評機構,更應該如此。該案件對相關企業必然是一個警示,需要正視市場及法律紅線,否則只能自討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