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紛紛組建“環保集團”,央地全面進軍環保行業,強強聯合成了新打法?
也許你聽過地方環保集團成立、市級環保集團成立、縣級環保集團成立、水務集團成立,這些集團的成立都在傳遞一個信號,那就是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但當地方環保集團開始聯手央企的時候,事情就不簡單了,在它們強強聯合之下真的沒得玩了。
01
地方環保集團+央企,強強聯合成了新打法?
3月31日,山東省環保發展集團與中鐵建工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此次簽約不僅是強強聯手,也是央地深度合作的體現。
山東省環保發展集團作為省屬大型國有企業,是山東省生態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領軍企業,與中鐵建工集團未來的發展方向高度契合。同時雙方將在生態環保總部經濟、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保循環、環保產業運維等領域共同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2月9日,陜西環保集團與中建一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深化全面合作,持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共同推動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雙方圍繞“環保+建筑”這一主題,在水環境處理、生態修復、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環保產業投融資等領域創新合作模式,推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落地。
1月10日,陜西環保集團與中建五局西北公司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將建立長效溝通協調機制,加強交流對接,加快項目落地,促進合作順利推進,全力打造央地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新典范。
可以看出,各地環保集團在加快合作的節奏,因為合作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雙贏的事。因為央企進軍環保市場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行業政策好、發展相對成熟、利潤率高、來錢穩,加之隸屬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領域。
而地方環保集團做環保的原因就更直接,整合資源、提高主業的核心競爭力、發揮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因此他們的牽手合作是大勢所趨,同時也形成了新的競爭格局。
02
央地全面進軍環保行業,究竟誰才是“自己人”!
據統計,僅2021年以來全國就有廣東、黑龍江、四川、云南、湖北、山西、山東7個省份成立了自己的環保集團。組建地方環保集團已然成為當前環保行業的一個現象級趨勢。
這些環保集團都擁有強大的政府背景,跨界環保開展的業務也從最初的環評咨詢,逐漸向污水處理、垃圾處置、土壤修復、大氣治理等環保全產業鏈布局。
同時,這些地方環保集團在成立之初,都奔著這幾點來的:
1)與當地環保企業深度結合,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2)治理當地生態環境,給當地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
3)對省內現有環保產業資源進行整合,打造省級環保龍頭企業。
自十八大以來,央企就紛紛開始進軍環保產業,加快行業整合速度。它們具有較強資金實力、綜合能力和良好的信用背書,進軍環保市場的方式主要是組建水務公司和憑借自身優勢介入項目。
不過他們進軍環保行業的原因卻大不相同,有的是建筑業向工程類環保企業轉型、有的是本身具有細分環保專業技術,有的是從相關領域轉入環保產業、有的則是為了完善自身產業鏈。
那么看似有著相同出發點的他們,誰才是能靠得住的“自己人”?
省級環保集團和央企雖然都承擔著有錢有資源的責任,但是相對于水務領域而言,省級環保集團似乎更像靠得住的“自己人“。
從已成立的環保集團來看,成立后的主要一件事就是資源整合,形成國有資本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協同效應,加快補齊全省環保基礎設施短板,實現省內環保資源有效統籌。
但是央企進入環保行業,就像光大環境總裁王天義說的那樣,央企及其高層出身高貴,資源充沛,乍一進入環境產業,難免帶著俯視的眼光與心態。
不過,究竟誰能靠得住,誰能成為“自己人”,還要看跟大家是不是一條心。
03
“環保集團”們面對的 3 大困境
環保集團的確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一類特殊環保國企,但不管其宏觀政策層面的大道理多么響亮,最終還是要俯身面對團隊建設、企業管理、業績考核、市場開拓等具體的經營活動。
在此過程中,環保集團們同樣要面對諸多行業困境,調研分析下來,以下3大困境最為突出:
1、地域限制下,市場空間有限
在青山產業評論之前的文章中有一個重要的結論,即環保行業深受地域限制的困擾。
此次對環保集團的中標數據統計同樣符合這個結論,在14家有中標數據的環保集團中,廣西、廣東、江西、浙江、云南、山西、湖北7地環保集團的業績100%在本省,江蘇、重慶、遼寧、內蒙古4地環保集團的業績有90%以上在本省,陜西、寧夏兩地環保集團的業績80%以上在本省,四川省生態環保產業集團有70%的業績在本省。
這是個顯而易見的困境,且是一個遠期都無法改變的困境。
各省都有龐大的環保產業群、各省都有眾多的環保國企、多數省份又有各自的環保集團,而各家環保企業都有較強的資源依賴性,那么各家環保集團的業績主要在省內也就不足為奇了。
據此可以進一步判斷,每一家環保集團的市場空間是有限的。若同時考慮市場總體增速的減緩,那就意味著一眾環保集團面對的是一個空間有限、競爭加劇的市場。
如果環保集團無法打破地域限制同時在當地市場開拓能力欠佳,將很快面對舉步維艱的境地。
2、市場競爭激烈,外有強龍、內有地頭蛇
如果說地域限制決定了環保集團的天花板,那么混雜且激烈的環保市場競爭局面則會使環保集團的動作和進展變得遲緩。
可以說每一家環保集團面對的都是“外有強龍、內有地頭蛇”的復雜局面。
先說強龍,雖說有地域限制,但環保行業內有一批不受地域限制、縱橫環保行業多年的企業,不管是品牌知名度、還是環保專業度、又或者是資源資本上的優勢,這類企業都是行業最頂尖的,其中有央企、也有經營環保領域多年的環保名企,對于各環保集團而言,這都是不折不扣的強勁對手。
再說地頭蛇,環保是一個市場混雜、集中度較低的行業,各省的狀況基本如此,甚至是一省環保市場越熱,行業就越發混雜,參與其中的企業就越多,其中既有民企也有各路國企、既有上市企業也有中小企業,有些國企雖然沒有掛環保的牌子,但抓住機會也會參與其中,這些來自省內的各路地頭蛇同樣是環保集團不容小覷的勁敵。最典型的是,在江蘇這個“散裝”的省份,省級環保集團還要面對比自己小一號的市級環保集團。
3、團隊建設、業務成熟尚需時日
環保集團們趁勢而來,雖然名頭很大、背景很強,但不管是在行業龍頭企業隊列還是環保國企隊列都是新手。
大部分環保集團都組建在近3年內,不管是團隊建設還是業務開展都需要時間、需要過程,再強大的資源也不可能在頃刻之間堆出一個真正能統領一方的環保龍頭企業。
在資源的助力下,這個進程會很快,但也不可能幾年即達成,業績規模是一個表象,對于各環保集團而言,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團隊組織等基礎的搭建。
04
多方資本圍堵之下,民企的出路在哪兒?
央地大批進軍環保行業,地方組建環保艦隊,民企主動擁抱國資,這些都表明環保行業已經變了。那么對于中小型民企來說,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路?
盡管進入環保行業的跨界者越來越多,但是很多企業并沒有做好準備就跟風來了。然后就出現了兩個致命問題,一是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二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有沒有能力匹配資源到這上面來。
因此對于民營企業來說,不僅要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還要知道如何去干。
據某環保民企老板表示,在這場浪潮中,我們基本不受影響,我們不做PPP,不搞大型工程建設,而是專注于環保細分領域,提供水處理技術和設備,做精做強,活得還不錯。
由此可見,對民營企業而言,首先要找準自己的定位,不能一味的跟風,而是要找到自己真正能干的事。其次就是提升自己的造血能力,保持活力創新,不斷提升自己核心技術,才能在這個生存局活下來。
結語
在這場持久戰中,誰能稱霸一方,誰能笑到最后,誰又有確切的說出答案呢?
不過唯一能確定的是,要想走的遠就要看的比別人遠,變得比別人快。
文章來源: 青山產業評論, 環保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