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17個國家3A級生活垃圾焚燒項目,約占全國總數的1/3,10個地市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獲評“農作物秸稈資源臺賬建設先進省份”稱號,全生物降解地膜研發應用推廣走在全國前列;全省核準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為1270萬噸/年,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23個,有力保障全省危險廢物安全處置……近年來,廣東積極推動“無廢城市”高質量建設,啟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探索開展“無廢灣區”建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高,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試點先行,探索“無廢城市”建設新路徑
在深圳市南山區僑香路旁,一棟造型獨特的建筑掩映在綠意中,與周邊的華僑城居民樓融為一體。如果不是進出的垃圾運輸車,很難想象這座充滿生態氣息的樹形鋼結構建筑竟然是華僑城垃圾轉運站。而且這座轉運站除了投料口,其他設備均布置在地下。
與傳統的垃圾轉運站不同,華僑城垃圾轉運站不僅看不到垃圾,還幾乎沒有異味和噪聲。深圳市深能環保城市環境服務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吳湘告訴記者,轉運站采用全站密閉化管理,配備國際領先的噴淋除臭系統,可有效抑制垃圾傾倒、壓縮及清運過程中的異味;自動翻桶設備采用靜音設計,作業過程中可以將噪聲控制在60分貝以內,最大程度降低對周邊居民的影響。壓縮后的垃圾通過大型垃圾轉運車,將全部運往媽灣城市能源生態園進行無害化處置,轉運車均采用電能、氫能、LNG等新能源,在減污降碳方面優勢明顯。
華僑城垃圾轉運站主要服務沙河街道片區,轉運規模為120噸/天,自2020年10月投入使用后沒有接到一宗居民投訴。
走進位于深圳市龍崗區的深能環保龍崗能源生態園(以下簡稱龍崗能源生態園),圓形透空結構的主場館簡潔干凈,散發著面向未來的科技感。
作為深圳主體工程最大的垃圾焚燒發電廠,龍崗能源生態園承擔了全市近四分之一的生活垃圾處理任務。龍崗能源生態園已建設6條日處理能力為850噸的生活垃圾焚燒線及煙氣凈化線,配套建設污水處理站、灰渣資源化綜合利用及處置場,有效處置生活垃圾并產生清潔能源的同時,確保全過程產生的煙氣、廢水、爐渣、飛灰均在園區內實現無害化處置。
截至目前,龍崗能源生態園已累計處理生活垃圾約1000萬噸,余熱發電累計超過51億度,可提供坪地街道80%工業與居民用電,節約標準煤124萬噸,減少燃煤排放二氧化碳近300萬噸;通過余熱發電、廢水處理、沼氣回爐、爐渣利用、光伏、綠化、中水回用等方式,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112萬噸,相當于1680公頃森林一年的吸收量。
從垃圾中轉站到能源生態園,我們可以窺見深圳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所取得的成效。作為中國改革先鋒的深圳市,于2019年成功入選全國首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自入選建設試點城市以來,深圳對標對表國際先進水平,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大膽探索“無廢城市”建設新路徑,打造出超大型城市“無廢城市”建設樣本,形成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低碳化綜合治理的“深圳模式”。
全面推進,構建“無廢城市 ”建設新格局
在總結深圳試點經驗基礎上,2021年2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選取“9+1+1”城市(9個珠三角城市+梅州市+信宜市)作為試點,以2023年底為時間節點,建設珠三角“無廢試驗區”,同時鼓勵粵東西北地區積極開展“無廢城市”建設。
2022年4月,珠三角9個城市全部列入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名單。2023年7月,廣東全面啟動“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粵東西北各地均開展了“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編制工作。
省無廢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廣東高位推動“無廢城市”建設,省政府于2022年11月成立“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涵蓋25個部門,統籌組織和指導“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協調推動解決重大問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及工業固廢和危險廢物領域、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領域、農業廢棄物領域3個工作小組,并建立聯絡員制度。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為有效推進工作,廣東組建省級專家技術幫扶組,每季度對21個地級以上市開展“一對一”技術幫扶。同時,強化保障措施,自2019年開展試點工作以來,共投入中央和省環保專項資金5億多元,支持各地開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和“無廢城市”建設。
通過“廣東民聲熱線”,現場展示“變廢為寶”成果;通過央廣網、學習強國APP、中國環境APP、南方日報等媒體,大力推介廣東“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廣東注重“無廢城市”建設宣傳引導,厚植“無廢”文化,“無廢”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政策保障,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取得新突破
在佛山的廣東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邦普循環),退役動力電池的零部件,在這里經過一系列工序之后成為三元正極材料產品,回用到汽車企業的動力電池生產中。
邦普循環環保主管告訴記者,公司打造了上下游優勢互補的電池全產業鏈循環體系,通過獨創的定向循環技術,在全球廢舊電池回收領域率先破解了“廢料還原”的行業性難題,實現鎳鈷錳綜合回收率高達99.3%,鋰回收率≥90%。
邦普循環位于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的生產基地,是2023年簽約落地的新項目,規劃回收處理為50萬噸/年退役動力電池,占廣東產生量的50%。同時將生產三廢轉化再循環生產副產品17.2萬噸/年,實現退役電池“一站式”處理,將電池全身變廢為寶。項目建成后,可以補足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一頭一尾關鍵環節缺口,助力“無廢城市”建設。
省無廢辦提供的數據顯示,通過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廣東工業、生活、農業、建筑、危廢五大領域固體廢物治理水平不斷提高。例如,廣東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400家、綠色工業園區11個,國家級綠色制造名單總數居全國首位,新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能力達2814萬噸/年。建成小微產廢企業集中收運平臺91個,推動解決小微單位危廢處置出路困難問題。
廣東還強化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撐,先后印發實施相關政策文件近200項,出臺全國第一部省級建筑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規《廣東省建筑垃圾管理條例》,規范建筑垃圾管理。全省綠色金融蓬勃發展,綠色信貸余額突破3萬億元,占全部貸款的1/9,增速是各項貸款平均增速的3倍以上。2023年,廣東地區辦理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即征即退退稅26.79億元。開展固廢治理及資源化利用等7大技術領域重點攻關,新增多項標準規范及相關專利,形成一批先進示范技術。建成廣東省固體廢物環境監管信息平臺,15萬家危險廢物產生單位納入平臺管理,較2017年增長了6.5倍。
此外,廣東積極推動“無廢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固體廢物領域交流合作不斷強化,“無廢灣區”協調溝通機制初步建立。2023年10月26日,粵港澳三地在香港舉辦了“無廢灣區”啟動儀式,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助力灣區城市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鄭秀亮 梁文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