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濃氨氮廢水資源化處理技術與工程示范”通過鑒定 |
文章來源:過程工程研究所 | 發布時間:2010-12-07 | 【字號: 小 中 大 】 |
12月2日,由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天津大學承擔的國家863項目“高濃氨氮廢水資源化處理技術與工程示范”在北京通過鑒定,該項目突破高濃氨氮廢水處理難題,形成了全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濃氨氮廢水清潔處理工藝,建成投運6套示范工程,該技術的氨氮污染物削減率、資源利用率均大于99%,實現了氨氮廢水的資源化處理,填補了我國此項技術空白,將對我國“十二五”期間氨氮污染物排放的約束性控制指標完成提供可靠技術支撐。 近年來,全國水體氨氮污染問題逐漸突出,氨氮已超過COD(化學需氧量)成為影響我國地表水水環境質量的首要指標,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海河、遼河等全國主要流域水系中氨氮污染物都是造成水質超標的主要污染物,更是導致我國太湖、巢湖、滇池等湖泊水體產生水華、藍藻等富營養化問題的主要污染物。 據2009年《中國環境統計年報》顯示,全國廢水中的氨氮排放總量為122.6萬噸,相當于受納水體的環境容量的4倍左右。氨氮排放量遠超環境容量、污染負荷壓力大是造成目前地表水體氨氮超標的最主要原因。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仍將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雙快速”發展階段,污染物排放增量壓力巨大,亟需提高氨氮廢水處理技術水平。 生活廢水和低濃工業廢水的氨氮處理工藝主要采用生化法,技術經濟水平和推廣應用情況較好。同時,化工、有色等以高濃氨氮廢水為主的8個行業的氨氮排放量占全國工業氨氮排放總量的85.9%,處理狀況卻不容樂觀,氨氮去除率不到68%。這類高濃氨氮廢水處理的空氣吹脫等傳統技術存在二次污染、能耗高、處理能力有限或設備內部易結垢等問題,且很難回收廢水中的氨資源。但這類高濃氨氮廢水的氨氮往往來源于生產原料,資源化回收、循環利用價值大,是我國氨氮排放總量控制的關鍵污染源,但由于這些高濃氨氮廢水組成復雜、對處理設備要求高,一直缺乏綠色、高效的規模處理技術與裝置。 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與天津大學集成多項原創性科研成果合作研究開發出“高濃氨氮廢水資源化處理”的全過程工藝、研制出工業化應用裝置。該技術基于氨與水分子相對揮發度的差異,通過精餾脫氨工藝量化設計,設計制造高通量、低阻降、高分離效率、抗結垢新型塔內件,全過程自動化控制,實現了工業高濃氨氮廢水的資源化處理。氨氮原始濃度1-50g/L的氨氮廢水經該技術處理后,氨氮濃度可降至10ppm以下,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15ppm),且處理后的氨氮污染物全部實現資源化利用,制備高純濃氨水產品,氨氮污染物削減率和利用率均大于99% ,全過程無廢水、廢氣、廢渣等二次污染產生。 在本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組織的成果鑒定會上,國家環境保護部金鑒明院士、南京大學張全興院士等鑒定專家對該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鑒定委員會認定該項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并建議技術開發單位加速推廣應用,為十二五期間我國氨氮污染控制和總量減排貢獻更大力量。 該成果在有色冶金行業、食品加工行業、制藥業、印染行業、焦化行業等高濃氨氮廢水排放行業推廣應用后,可大幅減少氨氮污染物排放量,具有顯著的環境效益。同時,資源化回收氨氮資源可大幅減少相關行業銨/氨原料的消耗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氨氮排放總量源頭減排。 目前,該項技術已在天津海賽、葫蘆島輝宏、福建天寶、葫蘆島虹京鉬業、吉恩鎳業、江門長優、湖南邦普等單位建成處理規模為100-400噸/天的示范工程7套,有望成為有色冶金、材料、煤化工等行業高濃氨氮廢水處理的行業替代性技術。 |
“高氨氮有機廢水梯級處理及資源化關鍵技術與應用”成果通過評價
2024年4月9日,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組織的“高氨氮有機廢水梯級處理及資源化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成果評價會在河南工業大學召開。
“高氨氮有機廢水梯級處理及資源化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由河南工業大學、河南君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鄭州大學、鄭州億眾環境科技有限公司4家單位共同完成。評價會上,河南工業大學環境工程學院萬東錦院長向專家組進行了詳細的成果匯報。
據介紹,該項目針對高氨氮有機廢水污染物降解和資源化的共性突出問題,項目組開發了廢水梯級高效治理路徑,形成了污染物資源化利用和高效降解系列技術體系,顯著提高工業廢水資源與能源回收、高效凈化和安全排放,為工業廢水資源化循環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經資料審閱、專家質詢及討論,成果評價委員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成果具有顯著創新性,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脫氮降毒和微生物定向增效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科技成果評價是城科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的一項重要工作。本著“實事求是、科學民主、客觀公正、注重質量、講求實效”的原則,水分會將依照規定的程序和標準,對被評價科技成果進行評價、評審、評議、論證,并對其科學性、創造性、先進性、可行性和應用前景等作出相應結論。希望通過該項工作,持續鼓勵原始性創新、發現和培育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